蔺丹丹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凌源 122500)
辽宁省凌源市南部三道河子等10个乡镇,总面积1 504 km2,为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以蒙古栎[Xylosma racemosum (Sieb. et Zucc.) Miq.]等为主,山地阳坡乔木林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 Lam]等,群落种类少。多年平均降雨量540.6 mm,集中在7-9月,森林覆盖率69.6%。
1.1 天然槲树林分布概况 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为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在凌源市前进乡邹杖子、三道河子镇翁泉沟、桦皮沟等地分布,面积86 hm2,分布地块在阳坡或半阳坡沟谷或坡地,土层贫瘠,林龄超过60 a,本群落补充了植被类型的原始完整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1.2 标准地调查 在前进乡邹杖子村天然槲树林内选取样地,样地面积为20 m×20 m,调查测定胸径≥4 cm的乔木树种,记录各项调查因子;在样地四角和中心设置5个5 m×5 m的灌丛样方,调查记录灌木调查因子。
1.3 整理结果 经调查,调查地块位于前进乡邹杖子村大南沟北坡,天然槲树群落分布于山坡,海拔高度576.5 m,土层厚度20.0 cm,坡度为32°,石灰岩母质,坡向为南偏西36°,小班面积1.8 hm2,群落内郁闭度在0.8以上,乔木层平均树高8.1 m,平均胸径10.1 cm,乔木、灌木主要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结果
2.1 优势种特性明显 从调查结果来看,立地条件为贫瘠的阳坡,槲树为优势种,蒙古栎和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有少量自然生长,体现出群落内乔木耐干旱、喜光、抗性强等特性,槲树为本群落建群种和先锋树种,对改善阳坡生态环境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为群落内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槲树在本群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群落自然演替稳定,植物品种多样 本群落为原生的,具有代表性,因地势偏僻,人为干扰活动少,保持了植被的原始完整性。槲树在乔木和灌木层中,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体现出本群落整体的稳定性;灌木层中蒙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蒙古栎、大果榆、山杏等数量不等,一旦具备光照等自然生长的条件,这些幼树会迅速生长,构成群落自然演替的一部分,也表现出乔灌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其他一些如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荆条[Vitex negundo L. var. heterophylla (Franch.) Rehd.]等,在群落中较好地利用了乔木中间的光照、立地条件等优势资源,对群落结构进行了有益补充,增强了槲树天然群落的稳定性。
2.3 重要的生态区位 在青龙河流域,阳坡生长的天然乔灌木林,特别是在海拔750 m以上山地,立地条件较差,乔木品种较少,主要有侧柏、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山杏等,而天然槲树林的生态质量最佳,林下灌草丛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也为丰富动物资源多样性提供了空间,体现出本群落的边缘性、脆弱性和异质性特点。
首先,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形成以原生乡土树种为主的自然群落,更益于群落自然演替,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其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因立地条件不同,选择栽植槲树、侧柏、大果榆等本地乡土树种,以人工措施加速群落的自然修复与演替进程,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