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然,任 爽
(1.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乡村园林景观是以乡村景观为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习俗,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乡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1]。乡村园林景观应以能够保护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景观为基础,也要注重人文建筑同植物生态景观的协调性,使乡村园林景观符合生态平衡和人文美学的原则。国内很多学者也就我国的乡村园林景观特色和发展模式及其生态和美学效果进行研究,其中部分涉及乡村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张光明[2]将乡村园林景观模式归纳为山水生态型、园林社区型和村镇景观型3种基本类型。谢花林[3]指出乡村景观评价的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谢志晶和卞新民[4]在大量参考前人在乡村景观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AVC评价理论思想,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基于AVC理论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匡丽红[5]在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的特征、构成及功能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山地乡村景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蔡洁等[6]建立了文登市乡村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文登市乡村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及其乡村景观的等级。孙志远[7]研究了生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在我国桂林地区,植物资源更加丰富,植物生态多样性特征显著,在进行当地乡村园林的建设中,应该完善乡村内植物生态景观的配置和丰富度[8-10],但是目前对于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的分布研究和综合评价还鲜有涉及,而桂林市乡村园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研究桂林乡村园林的空间分布及生态效益和人文美学评价,可以为桂林乡村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故该文就此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
图1 桂林乡村园林基本类型及其数量结构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位于东经109°36′~111°29′、北纬24°15′~26°23′之间,平均海拔150m,北、东北面与湖南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市、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桂林是世界旅游研究中心,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旅游胜地、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国面向欧亚、连接东盟的区域性文化旅游重要国际化城市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世界旅游组织向全球首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的永久举办地。桂林设有中国首个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6年桂林位列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全国第4,仅次于京、沪、镐。2016年,桂林市接待游客5 38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626亿元,分别增长20%、21%,旅游综合实力与风向标作用显著增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加速形成。
桂林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建设。已建成生态县5个、生态乡10个、生态村15个。并依托生态农业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如阳朔的万亩金桔林、恭城大岭山的连片桃林、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点相继出现; 自然生态旅游方面着力建设了以水域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漓江; 以森林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猫儿山; 以地貌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芦笛岩等模式。这主要得益于桂林市乡村园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分布特点(图1),其中地文景观、旅游服务景观占比分别为21%、13.6%。
桂林作为旅游热点区域,其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造就了不同的乡村园林景观类型,根据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地方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属性等状况可将桂林乡村园林景观分为三大分布区域(表1):市郊园林社区型乡村景观分布区、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远郊村镇景观型乡村景观分布区,每个区域发展特色鲜明。
表1 桂林乡村园林景观空间分布
分区发展特色近郊园林社区型乡村景观分布区发展区域主要位于城市近郊,区位交通条件独特、发展基础好、环境优良,主要以美化和服务居民社区环境为主,兼具净化空气、改善居住环境、展示传统文化的功能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主要发展区域位于漓江沿岸,借助于漓江的山水资源优势发展与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相协调的乡村园林景观,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打造了大面积的田园风光型绿地,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较高远郊村镇景观型乡村景观分布区主要发展区域位于远郊乡村,借助于丰富的乡村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就地发展有利于突出地方特色,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将古建筑与现代园林相结合,丰富景观类型
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建议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各评价指标的打分值(分值范围为1~10分)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乡村园林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并比较其差异。
该研究主要从乡村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美学效果两个方面出发,并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成果[4],综合归纳确定了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表2),该体系共包含14项评价指标。
表2 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体系生态效益植被覆盖率植物多样性单位面积生物量景观优势度生态稳定性居住环境改善度美学效果景观分布均匀度景观类型丰富度地形地貌多样化景观搭配协调度植物配置整体效果建筑与水系契合度建筑与植物呼应度园林小品配置协调度
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因素按层次进行划分,将各层指标因素根据其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判断评分。设总目标层为A,与下层B1,B2,…,Bn有联系,构造如下判断矩阵M=P(A-B),其中
(1)
式(1)中,Bij>0,Bji=1/Bij,Bi表示比Bj的重要程度,Bij的取值为1~9及它们的倒数,比值越大说明越重要。判断矩阵中要素和指标的重要性数值通过权衡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统计数据等多方面综合得到结果。
(1)判断矩阵的计算
(2)
(2)计算Ni的n次方根
(3)
(4)
(4)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
(5)
将各指标权重值与打分值的加权求和计算结果等价为园林景观综合评价指数:
(6)
式(6)中,Wi为指标权重值;Fi为指标打分值。
根据评价体系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值(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园林景观评价体系中,美学效果的权重值要高于生态效益; 在生态效益方面,植被覆盖率的权重值最大,其次是生态稳定性,单位面积生物量的权重值最小; 在美学效果方面,景观类型丰富度的权重值最大,其次是景观搭配协调度,最小的是地形地貌多样化。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打分值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明显,不同指标在不同区域的表现程度参差不齐。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初衷就是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景观效果,美学功能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最能体现其美学功能的就是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和整体景观元素的搭配状况及协调程度; 植被覆盖度是其生态功能的最重要体现,良好的植被覆盖度是建设乡村园林的基础,也是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一环。
表3 指标权重值及各区域指标打分结果
目标层系统层权重值W指标层权重值W打分值F城市近郊漓江沿岸远郊乡村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体系生态效益042植被覆盖率0083788植物多样性0075798单位面积生物量0046687景观优势度0072687生态稳定性0077688居住环境改善度0067888美学效果058景观分布均匀度0071676景观类型丰富度0089576地形地貌多样化0048475景观搭配协调度0082687植物配置整体效果0075686建筑与水系契合度0077797建筑与植物呼应度0076776园林小品配置协调度0062877
表4 各区域乡村园林景观综合评价指数
分区综合评价指数S近郊园林社区型乡村景观分布区6384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7806远郊村镇景观型乡村景观分布区6895
根据对各指标权重值和打分值的加权计算得到表4中各区域乡村园林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出,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景观综合评价指数>远郊村镇景观型乡村景观分布区>市郊园林社区型乡村景观分布区,这说明,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美学效果要好于其他两地。漓江沿岸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是发展建设乡村园林的最适区,当地乡村园林的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借山势引水入园,将流水与植物和文化建筑和谐搭配,使整个园区景观层次鲜明、景观结构丰富、景观搭配协调,充分体现当地山水相依的人文特色。远郊村镇分布区植物资源虽没有漓江沿岸丰富,但由于当地气候条件适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久远,当地人民开发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园林,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造园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环境质量,突出了园林的美学效果。城市近郊的园林由于临近市区,建设园林景观的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植物资源也相对较少,其发展主要是以美化居住环境为核心目的,兼具生态保护功能,故其景观综合评价指数低于漓江沿岸和远郊村镇地区。
桂林市的乡村园林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依据地理位置、地方特色和环境资源条件等可将其划分为漓江沿岸、城市近郊和远郊村镇3个区域,其中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乡村园林生态效益发挥最好、景观美学功能的实现最突出,是桂林乡村园林景观发展的代表区域,极具发展潜力。
(1)重视美学效果,增加景观类型。在该研究中,乡村园林景观的美学效益权重高于生态效益。因此,桂林市在设计和建设乡村园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园林整体的美学效果,可以通过增加景观类型、调整景观与小品的协调度来实现,建筑和小品的设计要与周围的植物环境相协调,合理搭配廊道和斑块,植物栽植要注意层次性和植物观赏的季节性,可以采取多植物交叉种植规划原则,选择不同的植物,以生态适宜性为基准,丰富植物层次,可以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不仅能给人以自然、亲近的感觉,而且也能提升乡村园林的美化效果。如在乡村园林中,选择色彩鲜艳的50cm以内的灌木以及地被植物,将其种植在园林内,以植物点缀园林环境,使植物与园林内的水体、建筑交相辉映,提升乡村园林景观效果。此外,还可以在园林内挖掘大小不一的湖泊,或者设置人工瀑布或是溪流,提升园林给人带来的动态美感。
(2)发挥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种类。乡村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优化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因此,桂林市在设计和建设乡村园林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可以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植物多样性来实现,可以在园林内大量种植草本植物,增加覆盖率,并在草本层之上搭配栽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增加植被盖度,但高大乔木不宜过多,还可以通过驯化而引入外来植物种,丰富园区植物组成和提高物种多样性。一个植物多样性较高的园林景观才能吸引更多的土壤动物和鸟类,这对于土壤肥力的增加和病虫害的防治均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才能更好地维持整个园林的生态平衡,保证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可以造福周边居民,改善居住环境。
[1] 何小燕. 浅论中国乡村园林景观.价值工程, 2013,(22): 64~65
[2] 张光明.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探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 谢花林, 刘黎明,赵英伟.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24(2): 95~98
[4] 谢志晶, 卞新民.基于AVC理论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2): 266~269
[5] 匡丽红. 山地型乡村景观功能评价探讨.重庆:西南大学, 2007
[6] 蔡洁, 李世平,董霁红,等.文登市乡村景观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2): 70~77
[7] 孙志远. 生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广西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 209~213
[8] 徐慧怡, 王连明.风貌保护与发展的更新探索——以新场乡村为例,谈多样化庭院对街区空间的延伸功能.城市规划学刊, 2013, 22(z2): 175~182
[9] 黄俊. 江西临江乡村规划及建筑特色分析.华中建筑, 2013, 1(1): 146~148
[10]黄耀志, 傅德仁,郑婷婷,等.苏南水网地区历史乡村规划途径探析.现代城市研究, 2014, 42(6):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