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天略外国语学校 胡 媛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0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 插:也同“锸”,铁锹。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近些年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多集中在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赏析上。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需要具体篇目具体分析,而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讲了不少,同学们不是没有掌握,只是在具体语境中不知何时运用、如何运用。
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20题,要求赏析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点。很多同学看到“叙述手法”,感到陌生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但是“叙述手法”真的没有学过吗?联系现代文阅读,就可以想到,叙述手法包括叙事的腔调、顺序等。
叙述腔调在《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话题”中有如下阐述:“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叙述人,就是讲故事的人物,有时候作者会托身于作品中的主人公,有时候则托身于一个旁观者,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腔调。
在《采地黄者》这首诗中,诗人托身于“采地黄者”,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荒年里的艰辛,只能靠去田间地头采摘地黄这种药材,向富家换取喂马的饲料以饱饥肠,表现了诗人对贫苦百姓陷入疾苦境况的深切同情。
叙述顺序大家应该更熟悉了,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从诗歌内容看,这首诗是按照“采地黄—卖地黄”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除叙述手法外,这道题还要求赏析对比手法。联系课本上同为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一诗,就会发现《采地黄者》与之有诸多相似之处。
《卖炭翁》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免于饥寒的迫切心情。《采地黄者》同样使用大量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的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而人与马的对比,贫民饥肠辘辘,采地黄以易残粟,而富人家的马膘肥体壮、光彩照地,使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由此可见,提升诗歌鉴赏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有两个努力方向:联系课本,打通体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即便是“叙述手法”这种看起来比较“冷门”的考点,也是我们在课本上接触过的,更不用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对比、拟人、情景交融等高频考点了。
比如《采地黄者》中的对比手法,与《卖炭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考查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要求同学们“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这显然与课本中的《琵琶行》关联紧密。
《琵琶行》先以“主人忘归客不发”“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听众反应,侧面烘托琵琶曲的高妙,又以“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等动作刻画,正面描写琵琶女技艺精湛。无论正面、侧面描写结合,还是直接、间接描写结合,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如果能够唤醒所学诗歌知识,那么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参考答案为: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在考场上,让同学们感到困惑的往往是:某个概念、某种手法,只在小说或散文中见到,怎么在诗歌里考查了?
其实,体裁是文学的外在载体,内容、情感是其内核,手法就是作者表现内核的手段了。虽然不同体裁在表现手法上略有侧重,比如诗歌注重想象联想,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戏剧多通过语言呈现矛盾冲突,小说多借助场景、细节刻画人物,等等,但它们彼此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许多表现手法在各种体裁中都存在。比如《采地黄者》一诗考查的“叙述手法”,常在小说中考查,但叙事诗的目的既然是“叙事”,自然也会有“叙述手法”。
此外还有“白描手法”。如果要求大家赏析某一首诗中的“白描手法”,同学们很可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白描手法”是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一种美味》要求赏析画线句:“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这个语段集中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母亲对无法给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感到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这种没有辞藻修饰的朴素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就是“白描手法”。
这样说同学们应该明白了,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执手”动作表达作者难以割舍的离情;李清照《点绛唇》名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连用“走”“回首”“嗅”等动作,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羞涩矜持的女孩形象,刻画其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复杂心理……这些都是“白描手法”。
所以在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只有打通文学体裁的通道,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才能拓展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