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
展览名称: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展览时间:2018年9月19日- 9月27日 展览展厅:1、8、9 号厅
展品数量:近300 件
吴作人 《自画像》 油画 31.7cm×21cm 1927 中国美术馆藏
纪念先贤,以励来者,是中国美术馆不忘初心的历史担当和时代使命。我馆将有计划地推动捐赠与收藏系列展的实施,为卓有成就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举办展览,通过展示他们的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艺,彰显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生命意义。吴作人先生和萧淑芳先生,是中国20世纪深受尊敬的两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们的合展,正是这一系列展览的重头戏。
吴作人先生,祖籍安徽宣城泾县,出生于江苏苏州,其吴氏家族与古老的吴泰伯谱系一脉相承。适逢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他负笈欧洲,曾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荣获“桂冠生”称号和金质奖章。而在完整掌握了西方美术的写实造型方法和油画技巧之后,吴先生不顾国家抗战时期的纷杂动乱,毅然回国,将毕生精力交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艺术发展。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全面掌握西方绘画观念和技法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用现代造型手段改造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推行艺术教育改良的重要代表。上世纪50年代到1979年,吴先生一直执掌中央美术学院,80年代起又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直到去世。他力主打破中西美术藩篱,提出互学互鉴的观点并躬身践行。比如要求学中国画要先学素描,把西方美术造型中的科学理性带入中国画;再如学油画必须学习书法,利用书法自由写意的笔法来丰富油画塑造的蕴藉等等。吴先生穷其一生,把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与西方引入的学院式造型的训练制度充分融合,承一总万,举要治繁,极大推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
吴作人 《静物》 油画 45cm×38cm 1934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丁香花与迎春花》 油画 73cm×92cm 1955 中国美术馆藏
在艺术创作方面,吴作人先生早年向比利时著名画家巴思天学习写实油画,并继承其“以社会为画室”的理念,始终创作不离现实生活,表现人之至情的入世之作。20世纪40年代,他又遵循恩师徐悲鸿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创作主张,有意识地寻找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术之间可能形成的逻辑关系,搭建通往古今中西美术互渗共融的津梁。吴先生从敦煌美术的视觉系统中借鉴了瑰丽的色彩、独特的章法以及富于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并以此启发自己的油画色彩设置与造型原则。在他眼中,敦煌并非某种风格性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对象。其实某种程度上,临摹也可以看作一种写生形式,视域的宽窄则决定了两者的界线。如果将临摹敦煌壁画理解为写生中国西部人文风景,那么画家视觉经验的提炼过程必然融入千年传统和现实感受的共谋——而这,正是吴先生民族化油画风格形成的滥觞。于是,吴先生在表现康藏地区特有的地域景观与风土人情时,色彩便基本脱离了欧洲油画的谱系,并初步建立起响亮明快而不失典雅的民族油画语法体系。吴先生所探索的这条油画民族化之路,进一步拓宽了中国艺术家的眼界,也为中西美术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资参详的成功样板。吴作人先生的中国画创作晚于他的西画,因此很大程度上他是运用早年西画训练出的造型功底去塑造对象,不仅形象逼真,意趣更加盎然。在吴先生笔下,熊猫憨态可掬,金鱼轻盈飘逸,雄鹰自由矫健,骆驼负重而行,牦牛勇往直前……这些精彩的形象,无不是画家人格精神的投射。那些寥寥线迹与数点墨痕,平淡浑朴、简约明净而又文意醇厚,风格迥然,雅俗共赏,深受业界赞誉和人民喜爱。
吴作人 《画家齐白石像》 油画 116cm×89cm 1954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坐思》 油画 100cm×80cm 1931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世纪初(萧淑芳像)》 油画 73cm×60.5cm 1948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农民画家》 油画 114cm×145.5cm 1958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藏女负水》 油画 61cm×73cm 1946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玉树》 油画 29cm×38cm 1944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高原傍晚》 油画 29cm×38cm 1944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甘孜雪山》 油画 29cm×38cm 1944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卢霍郊外》 油画 29cm×38cm 1944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之一)》 油画 118cm×150cm 1955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巴安弦子之一》 水彩 36.5cm×27.5cm 1945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巴安弦子之二》 水彩 36.5cm×27.5cm 1945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莫高窟285 窟 供养女人》 中国画 27.5cm×39.5cm 1943
吴作人 《大熊猫图》 中国画 83.5cm×130cm 1972
吴作人 《嘤其鸣矣》 1985
吴作人 《戈壁滩》 中国画 122cm×97cm 1978
吴作人 《扁担箩筐》 中国画 105cm×54cm 1978 中国美术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先生为中国美术事业奔波操劳的一生中,始终有一位贤惠的妻子相伴左右。她,就是萧淑芳先生。萧先生是广东中山人,出生于民国世家,其家族为辛亥革命之元勋。萧先生早年就学于北平艺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系,深入研习传统文人画,曾得徐悲鸿、齐白石等宗师的亲炙,后留学西方,周游世界,与当地同行往来切磋,眼界殊为宽广。民国期间,她就在西方和中国举办个人画展,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先生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并兼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艺术创作依然坚持独立自觉的探索,风格自出机杼,不啻为新一代大家。
萧淑芳 《舞翩翩》 中国画 59.5cm×99cm 1978
萧淑芳先生一生创作不辍,审美视角多元,表现形式丰富,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兼擅皆长。她的气质性情温婉淳和,文化素养广博深厚,人格品行高尚贵重,加之其东方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共同造就了其作品诗性荡漾,乐律萦纡的审美意蕴。萧先生创作的题材中,花卉最为常见,艺术水准也最高。兰花的清幽,芍药的富贵,百合的纯洁,荷花的恬淡,郁金香的华美,报春花的热烈,杜鹃花的绚丽,在先生笔下无不格调高致,向世人传递着人间万象的美好明媚与艺术家情怀的天真烂漫。萧先生创作的花卉,视觉形式简洁,在一片空白的背景之上以灵动的色块、点线组合表达不同对象的姿态,“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犹如峡谷间溪水潺潺流淌,清澈纯净,余韵绵绵。萧先生创作的花卉,还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传统花卉画的色感,她巧妙地借着色彩转调、墨彩渗换等现代表现技法,让画面元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多方而极富音乐感,“色”不离“乐”,“乐”不离“色”,仿佛旷奥之中传来飘逸跌宕的旋律,馨心素淡,悠扬闲散,不绝如缕。
我本人素对吴先生和萧先生敬仰有加,也与两位先生颇有渊源,还曾有幸为吴作人先生塑像。遥想当年,吴先生向我讲起创作齐白石像的经历,不禁泣下沾襟。萧先生亦曾手书“业精于勤”赠我,并鼓励“你的艺术成就来自于勤奋”……如今,两位先生的音容謦欬历历犹在眼前,高山流水,能不依依?
萧淑芳 《万紫千红》 中国画 83cm×76cm 20世纪80年代
萧淑芳 《恋花》 中国画 69cm×68.5cm 1982
中国美术馆有着两位艺术家代表作的重要收藏,也在各类陈列展和专题展中经常展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吴作人、萧淑芳合展,我馆又得到了萧淑芳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十幅。吴作人先生在世时,就对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工作付出大量辛劳,不遗余力地帮助我馆搜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材料和遗作,同时也把自己的精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尤其是后者,为更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做出了表率——将最重要的代表作保存在中国美术馆,其影响可谓深远。吴作人、萧淑芳先生过世后,家族后人继承先生的遗风,把一些成组的代表作陆续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比如吴作人先生在完成民族油画的重要代表作《齐白石像》之前,经历了一段从欧洲油画语言向民族油画语言转变的探索时期,创作过一批探索性风景写生作品。这批对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资料,也由家属2008年在我馆举办的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展上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2011年,中国美术馆又举办了萧淑芳先生的百年纪念展,展览之后所整理出的萧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亦借这次合展之机,一并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让我馆收藏的两位艺术家作品更加丰富完整,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萧淑芳 《飞舞》 中国画 137cm×42cm 1986
萧淑芳 《丁香迎春》 水彩 58cm×76cm 1955
本次中国美术馆举办吴作人、萧淑芳两位先生的合展,其实也向观众介绍了一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新课题和新方法——即经由艺术家之间的互相关系来揭示艺术与生活、社会的特殊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是80年代吴作人和习仲勋、方毅、谷牧等领导同志一同发起成立的艺术基金会,旨在推进中国美术的研究、创作和中国艺术的国际推广,而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整理“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目前他们整理吴作人、萧淑芳档案已逾12年,其成果正是这次展览的学术研究基础。此外,吴作人、萧淑芳二位先生既是生活伴侣亦是艺术伴侣,皆毕生从事美术教育,桃李满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教授的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举办这次展览,既能够为观众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同时也是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指示精神的落实。我们希望,这样的展览可以长期不断地举办下去,让大家共同努力,砥砺奋进,把新时代的中国美术事业和美育事业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