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变点亮生活

2018-04-23 03:10策划本刊编辑部撰文李之末
莫愁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阿嬷餐厅公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文/李之末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创变点亮生活

创变者,近两年萌生的词,即“用创造力介入一个社会问题,并带来美好改变的人”。

说起创变者,要先从社会创新说起。社会创新是一种新兴趋势,由民间力量自发形成,通过各种方式,改善某一人群生存状况。它非商业,却不反商业。

创变者们将公益与商业结合,解决了公益组织自力更生的难题,同时,把有意义的事办得有意思。他们都是普通人,对商业、社会做出微变革,累积成为强大推动力。

以往,人们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是以捐物、捐款等方式。创变者要做的,是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他人,更利用智慧、专业技能,在公益行动中传递尊严、关怀、力量感等,并激发受助者成长演变,继续传递这些美好。

创变者大量涌现,用行动告诉世人——施舍不能改变什么,但尊重可以。支援不能改变什么,但创想可以。同情不能改变什么,但行动可以。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从你一个小小的美妙创意开始。

新公益,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主人公:广州85后衷声

衷声

发表那篇点击率近2万的演讲之前,一直在幕后默默讲故事的衷声并不扎眼。

这篇《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使从事出版工作的她,以及社会创新企业Bottle Dream,以一种逼人心魄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无论你现在是谁,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可以用身边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用你最擅长做的,哪怕跑步和吃都可以,然后去做成一件事……它可能回馈给你一段美妙的生命体验,或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也可能是你意料不到的、与善良有关的惊喜。”

这段话打动了无数人心扉,它也是衷声事业转型的根源——2013年年底,好友蔡延青(又叫阿菜)邀她做Bottle Dream联合创办人。

最初,蔡延青只建了一个网站,翻译国外形形色色的案例,打破传统意义“做好事”的刻板印象,鼓励人们利用职业技能,做公益项目。“做好事不一定是沉闷、不美、充满自上而下同情心的,也可以是有趣、好看、充满平等同理心的。让每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对某个问题做出美好改变”。

衷声加入后,Bottle Dream变成了一个集媒体、商店和行动平台的“社会创新潮牌”,关注了一系列“新公益”事件。2016年7月,其举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瓶行宇宙”。

来自各地的“创变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比如周末到街头,为流浪汉义剪的纽约明星理发师Mark;在成都社区、学校推行垃圾分类的软件工程师汪剑超;发明“可以喝的书”,被网民热议的美国化学博士Theresa……

2017年5月,一场“剩食派对”更吸引了整个上海的注目。在西岸艺术中心,Bottle Dream低价购入即将过期或外表破损的食物,烹饪成午餐。被抛弃的玉米、土豆做成清爽好看的沙拉、生产线上多余的边角布料成了替代纸巾的“真·惜”手帕。音乐声中,大家共分享,用感性、具仪式感的方式,引起人们对浪费的反思。这场活动吸纳了520名参与者,以及1185万的直播观众,曝光量达1.8亿。

当年8月,经过漫长的审核,Bottle Dream成为中国内地第五家官方认证的Benefit Corporation(共益企业),也是首家媒体型共益企业。

共益企业,一种新型商业组织形式,2007年始于美国。它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始于善意,也需要稳健的商业模式,支撑善意前行。目前,全球50个国家中,有2221家企业获认证,包括美国最大的冰激淋公司Ben&Jerry’s等新型企业。

虽然带动了诸多年轻人,而对衷声而言,最直接的感动是,一位模特好友的改变。

好友学设计出身,有点古怪的强迫症,路边看到的东西都要捡回家,制成作品,比如碎玻璃画。她一直不敢让别人知道“怪癖”,直到衷声一遍遍重复:“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最后,她创办了品牌“野草”,将收集的路边花草做成花艺,再开设花艺讲座,让付不起昂贵培训费的人利用“垃圾”再创造。

衷声说为她想了一段广告词:世界上没有一种名为野草的植物。哪怕是一个微小创变,都能开启更多人的美好行动。

平视就好,平等才是最大的善意主人公:台北80后黄孟淳

黄孟淳

黄孟淳萌生做“友善餐厅”的想法,是因为阿嬷(奶奶)。

黄孟淳是阿嬷带大的,小时候,阿嬷常带她外出吃饭,这是她童年最开心的时光之一。她长大了,阿嬷却变成病痛缠身的老人,出行依靠轮椅。每每家人邀请外出就餐,阿嬷总是一句“我不想出门”含糊搪塞。

对此,黄孟淳有些难过,但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她进入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念书,一次义工活动,她和一群坐轮椅的身障朋友外出用餐,花了30分钟,却找不到一家合适的餐厅——要么轮椅无法进入,要么没有无障碍卫生间,要么餐单字太小看不清。这些细节突然让黄孟淳明白了——阿嬷的感受是,正因为她逐渐年迈的身体,台北这座熟悉的城市对她关上了大门。

黄孟淳非常难过,同时生发抗争之心——如何让阿嬷和身体不方便的人,能没有尴尬地外出,和家人朋友享受温馨聚餐呢?从2012年起,黄孟淳开始专注“友善餐厅”项目。

在导师林崇伟指导下,黄孟淳带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访谈身障人士,反复研究,以用餐流程为基础,归纳整理了“到店前”“在店内”“使用设施”“离店时”四个维度的使用者需求。确定了标准后,她开始寻找符合要求的餐厅。

项目聘请身障人士做“友善特派员”,亲身感受餐厅是否合格,例如“走道是否平顺、桌椅是否平稳、服务是否平等”。3年中,特派员们测试了遍及全台湾的餐厅,用拍照、问卷调查、美食笔记等方式收集每一个细节,再通过App“友善台北好餐厅”,把测试结果上传到网络,让更多人受惠。

项目推广过程中,黄孟淳还开设了“友善服务体验设计工作坊”,邀请餐厅管理者、拥有者模仿视障、听障、腿障,切身体验其生活、出行的不易,从而推动餐厅改变。

经过团队努力,台湾已有2000多家餐厅加入“友善餐厅”,台北市社会局也协同推出“友善台北好餐厅标章”。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餐厅业主也发来邀请,希望黄孟淳他们能在当地建立同样的体系。

如今,黄孟淳的阿嬷已经可以自在地与家人外出聚餐。而黄孟淳团队的志向,已由“友善餐厅”延伸到地铁、医院儿科、哺乳室、出租车……“希望解决各种类似的有生活障碍的情景”。为了阿嬷而做出改变的小小行动,竟发酵为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邓家怡(左)

清新“糖水少女”,只负责播种梦想主人公:香港85后邓家怡

邓家怡身上有很多头衔,其中最特别的,是中国孩童创意行动协会(DFC中国)会长。

就在几年前,她只是一个在香港科技大学念会计专业、按部就班的普通学生,从没想过自己还有能力去改变什么。现在的一切,可能是从成为“糖水少女”开始。

2010年底,邓家怡与同伴发起“籽乐行动”,每逢周六晚,推着载满糖水的小车,向沿途的拾荒者、露宿者派送。籽,代表种子;乐,代表快乐。他们深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快乐的种子。他们想做播种者,透过不同渠道,四处促生快乐的种子。

毕业后,邓家怡创办了杂志《Dream Mag》,通过公益、创意故事鼓励年轻人追梦。那时候,没人讲梦想,当地媒体只会报道赚大钱的新闻。而邓家怡认为,发起一个义工队,组织一个公益活动,这些都是梦想。

如今,她的DFC中国,致力于一项有趣事业——帮孩子实现“以创意改变世界”的梦想。

DFC(Design For Change)是全球最大的孩童创意行动挑战,2009年由印度发起,几十个国家参与。这个免费参加的活动,鼓励孩子发现想改变的社会问题,并利用一个有创意的点子,透过感受、想象、行动、分享四个简单步骤,关心社会,发挥创意。

2012年,无意间接触到DFC理念的邓家怡,在印度实地支教后,将其引进香港,接着又推行到内地,创办了非营利性的DFC中国。

她主张让孩子主动挖掘问题,七天内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并实行。“问题都很小,比如建造自制系统去收集雨水,教文盲父母识字,绿化种植,发起省电活动,说服父母戒烟等。”邓家怡希望播下思考的种子:“让孩子们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些改变,用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不一定有钱才可以做。”

这几年,邓家怡见到很多可爱创意。在广州,孩子们发现有部分车辆不给救护车让路,便制作了视频、小卡片向车主宣传,还联系车行,希望共同呼吁“为生命让路”。在福建,孩子们发现很多人大量使用塑料袋,便组织起来,在超市门口出借环保购物袋,等顾客把物品送上私家车,再返还停车场的志愿者,做到“袋袋相传”。在成都,有些小朋友想解决爸妈不运动问题,就拍了很多伸懒腰的照片,把照片设置在爸妈手机、电脑屏幕上,加上一句“是时候伸懒腰了”……

邓家怡也时时被孩子们感动。“一次在深圳水围村办活动,参与的都是农民工子女。他们平时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照顾,多少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抢志愿者的相机、物资玩,然而耐心教导后,都展现出可爱的一面。一组孩子只有6岁到8岁,却想解决水围村环境、爸妈矛盾、社区冷漠等问题。讨论时,一个小孩突然叹气说‘这些问题太大,我们没有可能解决’。另一个孩子竟从容回答‘我们有脑袋嘛,可以想很多办法’。当时,我确实被这个6岁孩子唤醒‘小宇宙’了。”

邓家怡心中,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讲梦想,世俗的成功也有很多种。她常和孩子们说:“我们虽不是李嘉诚,可以做到的事还是很多。只要开始行动,就总能改变些什么。”

猜你喜欢
阿嬷餐厅公益
TARENTUM萄木餐厅
阿嬷,生日快乐
水杉林餐厅
公益
公益
公益
佐贺的超级阿嬷
圣斗士阿嬷
公益
《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