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复苏与精神重建

2018-04-22 01:24孟宁馨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

孟宁馨

摘    要: 21世纪以来,香港电影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港片已死”的言论不断高涨,但文化保育意识强烈的香港电影人始终不放弃“港味”美学,试图唤醒本土性的复兴,改变香港电影的困境。2017年不管是香港本土电影还是合拍片都从继承回归本土经典类型,注重表现当下香港人生存状态等方面体现着香港电影的“港味”复苏与“新香港精神”的重建。本論文将以2017年香港市场排名前十的香港电影为例,从电影类型与题材两个方面试论香港电影的“港味”复苏。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港味”    香港精神

绪论

21世纪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十年,香港电影的产量已从鼎盛时期的年产二三百部下降到了每年五十余部,数量骤减,2017年仅有53部香港电影(包括合拍片)在内的331部电影在香港上映,且香港票房皆不如意。这些现象都使得“港味消失”、“港片已死”等言论不断高涨。

“港味”特指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形成的一系列特征,既包括“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美学风格,也包括体现本土特色和文化身份的“香港精神”。曾经周星驰的“无厘头”、成龙的喜剧功夫、黑帮警匪片都是“港味”的体现。而“香港精神”也可以被称为“狮子山下”精神,在社会历史变迁中被“新香港人”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扩展为“新香港精神”。这种“新香港精神”在香港电影人身上,也在香港电影塑造的人物中呈现。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多方面因素造就了香港特殊的文化身份。“香港人”在多方面寻求文化认同、身份认同,香港电影是他们的投射点之一。有市场需求是“港味”复苏的前提,一旦某部电影被认为具有“香港特色”,表现“香港精神”后,香港观众便将其视作稀缺资源趋之若鹜。同时,文化保育意识强烈的香港人始终抱着香港电影重整旗鼓,卷土再来的信念,试图在大中华圈重建香港电影品牌,寻求地域认同。文化保育意识和港片保护主义,保证了香港电影界仍有一定数量的香港影人愿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港味”的复苏,精神的重建贡献力量。

十余年的摸索,香港电影人已慢慢建构起既不失“港味”,又得以生存的出路,力图“突围”。本文将通过2017年香港市场排名前十的香港电影分析“港味”复苏和香港精神的重建之路。

一、类型:本土类型的承继与回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类型电影逐渐成形,经过80年代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动作、恐怖、喜剧、情色等主要类型,其下还包括一些亚类型,如动作类型中又有功夫、武侠、黑帮、警匪等。97年回归后,香港影人在向内地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大多仍遵循多年来形成的类型电影习性,在追求商业性与娱乐性的同时,又注重类型的革新与突破。一些不同于内地主流价值观的类型,如情色、黑帮、灵异片被抛弃;一些被诟病的类型特点,过火癫狂的恶心、血腥、暴力被削弱。2017年的香港电影在各个类型中都有可圈可点的作品出现,大部分影片承继了传统本土类型的特点,保持着以往的类型惯性,同时又有经典类型片回归。

香港的爱情片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武侠功夫片和喜剧片的繁荣,导致爱情片一直处于香港电影的创作边缘位置,直到香港回归“北上”后,由于本土市场资金短缺,表现当下年轻人情感生活的爱情都市片成为中低成本香港本土片的主体类型。

2017年这一类型的影片依然是众多香港导演和观众的主要选择方向。爱情片的叙事模式多是以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为内在逻辑,即两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磨难和外界因素,在社会因素或家庭压力的双重影响下进行的。2017年的两部香港都市爱情片《春娇救志明》、《原谅他77次》没有在此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延续,而是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春娇救志明》作为“春娇志明”系列的第三部,二人的故事已经进入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谈情说爱已不是电影的主线,“催婚”与“恐婚”才是二人的矛盾冲突点。《原谅他77次》则采取了倒叙的方式在一段感情结束之后开始回忆男女主人公恋爱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除了爱情片,2017年也有相当数量的喜剧、动作等以往香港电影中的常规类型延续并发展。在2017年贺岁档中,周星驰推出了“西游”系列的另一力作《西游·伏妖篇》,影片延续了周星驰电影一贯的“无厘头”风格,师徒四人调侃、嬉戏,玩世不恭的态度正保持了周星驰解构喜剧和颠覆传统与经典的惯性。另外两部喜剧片《小男人周记之吾家有喜》和《西谎极落》则略显低俗化,爆炸性的噱头与密集的笑点、粗口,延续着“黄金时代”市民喜剧的夸张与癫狂,影片还加入了一些香港情色类型的元素,身材卖弄、内涵台词、性爱笑话……粗口与俚语、身体与性,这些内地市场的禁忌却是香港这个城市自由精神的外化表达,突出了“港味”中的类型极致特点。

在2017年的香港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动作类型电影并不多见,反而走中低成本路线的亚类型警匪片异军突起,《拆弹专家》、《杀破狼·贪狼》均属此类型。两部影片一部拍摄于香港红磡海底隧道,一部取景于异域国度泰国。《拆弹专家》中刘德华饰演的警察类似于成龙的《警察故事》、《A计划》等影片中的警察形象,秉持公平正义,与悍匪以命抗争,延续了香港警匪片惯常的港式英雄的形象塑造。而影片中打斗、枪战、追车、爆炸等场面也满足了本土观众对视觉奇观的极致化追求。以泰国为空间背景的《杀破狼·贪狼》集以往香港警匪片里的泰国之大成。破旧拥挤的居民楼、肮脏腐败的政客、与罪犯沆瀣一气的变态警察和无法无天的人体器官贩卖组织,正是这些承载本土类型电影观念的元素建构起这部极具类型化与风格化的影片。

合拍片时代,由于与内地主流价值观相悖,一些电影类型,如黑帮、情色等不允许被引进,但这些类型在香港电影人和香港观众眼中代表着香港的文化血脉,凸显着香港不同于内地的价值观,是本土文化的代表。2017年本土类型电影再度回归,以黑帮片《追龙》为代表。《追龙》改编自影片《跛豪》和《五亿探长雷雷老虎》,通过两位枭雄人物伍世豪和雷洛的发家史,再现了60年代香港的黑帮,官匪勾结、刀刃舔血、以暴制暴是当时香港社会的真实写照。《追龙》以纯正的“港味”,大量凶狠真实的黑帮聚众械斗、血腥暴力的近身肉搏以及爆头、断腿、割耳等血腥场面重现了香港电影巅峰时期黑帮片的影子。

二、题材:现实题材的微观聚焦

自2010年《岁月神偷》以来,香港电影便陷入了怀旧的热潮,试图通过在集体的历史回望和追溯中抒发本土情怀,再现旧日时光,但怀旧的意义是脆弱的,香港不能活在过去的历史中,立足现实才能释放新的社会潜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堅持以人文本的人文理念,是“港味”复苏和“新香港精神”建立的另一种方式。通过讲述港人故事,关注香港现实社会,来延长香港电影的“寿命”。从2017年的状况看,大部分香港电影选择的是与香港现实社会有关的题材,呈现了从个体关怀出发,关注当下香港社会中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真实心态的特点。2017年香港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以下两种表现趋势:

(一)现实社会的微观叙事

在2017年的电影中,《29+1》《一念无明》都将目光对准个人/家庭,关注香港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宏大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渺小的个体生命,借个人生活的“小确幸”来消解宏伟的大叙事,以此展现香港社会的价值观和香港人的“新香港精神”。

《29+1》关注的是香港社会中的女性问题,影片采用“双生花”结构表现两位女生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迎接着即将到来的30岁。影片没有采用“30”这个数字来做片名,而是改用“29+1”的算式,这正体现着香港女性对于青春易逝的敏感,对年岁增加的逃避。如果林若君代表的是部分在资本主义重压下怀揣逃避主义的香港人,那黄天乐的乐天知命就像极了香港人“人最要紧的是开心”式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身材肥胖,查出患癌症,却仍乐观面对的黄天乐最后救赎了爱情失败,事业成功的林若君,两人冲破了心灵的第四堵墙,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共同完成了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构建,影片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种社会重压之下的个人“小确幸”。

《29+1》从两位女性的视角出发完成个人身份的认同,而《一念无明》表现的则是一父一子两位男性间的相处。影片改编自香港的真实案件,儿子照顾患病的妈妈,却意外结束了她的生命,案例虽极端,但其中的亲情纠葛与百态众生相却足以引起香港观众的共鸣。患躁郁症的儿子黄世东在母亲过世后被判入院,离家多年的父亲大海将他接回家居住,大海的居住环境与其说是家,不如说只是一间狭小的板间房,两步就能走完的空闲空间,一张上下铺的床和几箱收纳箱就是房间的全部,这样的“家”在香港不是个例。住在板间房的其他租客也是边缘人群的一员,同阿东、大海一样属于社会中受压迫的一群人,但这群人在知道了阿东有病后没有向父子俩伸出援手,反而联合起来要将他们赶出租屋,受压迫者此时也成为压迫者,成为超级市场里冷漠围观、猎奇拍摄阿东的群众中的一员。阿东的精神病像一块撕不掉的标签,他的“异类”身份在重回社会后被朋友疏远歧视,被群众冷漠围观,被邻居讽刺驱赶。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这位边缘人物,从微观视角再现了整个香港社会的压抑现实,通过细致地刻画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毫不避讳地展示在香港观众面前。

(二)底层生活的荒诞表达

在香港730万的人口中,约1/7为贫困人口,低收入、失业、领取社会救援的人口比例不在少数。香港电影对这些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与《一念无明》求真写实风格的影片不同的是,2017年的电影《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是通过繁华都市角落里一个个香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一件件荒诞离奇的社会事件,将真实的底层人民生活虚幻化,将住房、社会治安、出狱人员再融入社会等问题“无厘头”化,从而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扭曲与现实的荒诞。

片名“西谎极落”就极具黑色幽默的意味,“西谎极落”是粤语里“西方极乐”的谐音,意在讽刺香港的现实社会,看似如极乐世界一般美好,内里却充满谎言与失落。太空舱里五位“废老、废中、废青”的小人物生存状态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丧”。他们的生活现实与自己的愿望严重的矛盾背离,想要追求幸福,却在现实中被幸福抛弃。每个人的命运,都在社会现实的裹挟中命运般的偏离了主观愿望的发展方向。太空舱五位租客就是香港底层人民的缩影,他们的故事荒诞但却是无比真实的“港式”生活,为了看不到的明天,绝望的生存,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西谎极落》站在现实的倒影下,从现实出发,将严肃的问题通过港式“无厘头”表达,完成荒诞不经和不可理喻的社会书写,但在这些残酷的现实背后,仍有兄弟与爱人,他们的关怀与互助抚慰着荒诞现实下的人性与人情。

结语

香港电影“港味”的复苏,不只是为找回香港电影曾经的光辉岁月,重建品牌,也是为了保护香港本土文化不迷失自我,不失去根基。从根本上说这是“香港精神”的重建,是在承认了辉煌的时代已经远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前提下不抱残守缺,在走出香港去为香港电影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间隙,回望“我城”,香港电影的“灵”与“魂”已被深深烙印在作品中。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黄秋生否认“打脸”成龙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香港影人内地捞金10年记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