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伤逝》的爱情观浅谈

2018-04-22 01:24张静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伤逝道德观爱情观

张静

摘    要: 爱情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也是小说的创作源泉。细细品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伤逝》两篇小说,不论是它们背后蕴含的深意,还是爱情本身,都可琢磨许久。

关键词: 爱情观    伤逝    自由    道德观

一、涓生的爱情观

斐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不仅描写出了诗人自己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也用短短二十字将几十年后的涓生的爱情观展露无遗。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与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主要讲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以及婚姻自由的追求,在这追求取得初步成果后,还是在社会的扼杀下以失败告终。这是这篇小说广为接受的梗概,五四运动后封建势力仍浓厚,压迫着青年追求自由的斗争。好比是数罟入洿池,再小的爱情与自由的鱼苗都被一网打尽。但是社会这张巨网再大再牢再密,也是有洞可钻。涓生与子君对自由爱情与婚姻的追求曾经成功过,可见他们已经钻出一次网。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只是因为他们还只是一条鱼,是鱼就意味着还会被网捕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这样的观点: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涓生与子君的悲剧结局更是其自身造成的。男主人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更是这段悲剧的重要推手。

涓生的生命中有过“爱情价更高”的时候。“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我憎恨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擦雪花膏的小东西!”就像闻香识女人一样,涓生也通过足音,试图传达他狂热的心音;也曾不顾自己的脸面,陪着爱人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和复述自己不愿回忆的断片;也曾为了和爱人的生活为五斗米折腰,寻熟识的编辑“推销”他的翻译;纵容着女人间的小心机和无实用的同情心……他像所有刚刚恋爱的青年一样,但也只是“像”而已。

涓生的爱情不过是利己主义的自由的一种外显。“爱情价更高”也只是“若为自由故”的一个步骤而已。他的爱情贯穿着自由二字,他被追求自由的子君所吸引,“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涓生道尽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意见之后,子君还是如此坚定地对其胞叔说。这样敢于追求自由的女子站在他的身边,多么能显示他进步青年的形象啊!一起谈打破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等,多么能显示他敢于冲破思想藩篱,敢于接受新思想的形象啊!涓生的心中充斥着不成熟的利己主义的自由,在其眼中,子君只是其追求“自由”的陪衬。而作为陪衬,子君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恰好碰见,既然他想要的只是他的自由,那把子君换成大君,小君,红君,绿君就是必然的了。

虽然不成熟的自由观充斥他的头脑,但作为人的情感与良知还是有的,这也意味着他对子君的抛弃不是一次性的。刚开始,他只是物质上自由的失去。从局秘书处的一员,到变卖金银珠宝,发小广告,用翻译来赚取可怜的费用……但这些只是触及表层,对于标榜追求自由与进步的涓生来说“外来的打击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然后,是情感的自由的消失。为了掩盖自己的冷漠,涓生选择欺骗,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来,这让他感到痛苦,感到虚伪,但是还是选择忍受,选择去图书馆来缓解内心的空虚。但最最让他忍受不了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子君失去了自由的思想。她只是每日沉迷柴米油盐,沉浸于阿随的离去,忘记了雪莱,忘记了曾经果敢的自己……到此,子君作为其追求自由的标志与陪衬已经失去意义了。那说出不爱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既然涓生的内心充满着不成熟的自由观,对他而言,分开只是为了两人走新的路,可以毫无挂念的做事,可以免于一同灭亡。可是最终结局却是另一个人的悲剧。他最终也是感到后悔了,可这后悔,到底只是简单地悔恨自己应该晚点告诉子君,还是认识到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和爱情是那么的狭隘,自私?为她悔抑或为己悔?这又是一个问题。

诚然,涓生已然具备了进步的思想,已经称的上是进步青年了。但其进步是狭隘的,利己的,他的思想解放也只是表层的,是在形式上追求自由而已。处于河流中,他还只是一条有点灵气的鱼而已,依旧躲不过社会这个大网的捕捉。而真正地寻找“新的生路”,不仅要个人思想觉悟和社会思想解放双管齐下,个人的进步也不能只浮于表面。当所有人从鱼晋升为龙之后,那所谓的社会之网不过是观赏物而已。

二、C太太的爱情观

和涓生一步一步让人“生厌”不同的是,在笔者第一遍读完《一个女人》这篇文章时,笔者就对C太太非常不认可。就从小受的教育或是家长从小传授的道德观念来说,C太太的行为纵然满足了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渴望,但也不能否认,她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背弃了家庭和儿女。在寂寞无聊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男人打破了她的常规:他的那双手是那样的灵动,他的脸是那样的俊秀,他的神情是那样的固执倔拗,坐在赌桌前仿佛有无限的生命力,C太太就这样被吸引了,带着拯救的目的,却最终导向了背人伦的结果。一夜情之后,男人忏悔,女人倾心,一切似乎朝着童话的结局走去,但最终并不是如此。男人拿了C太太的钱又跑去赌博,这段短暂的情谊最终还是没能胜过赌博。当C太太想把男人从赌桌上拉下来时,得到的只有愤怒的吼叫和明显的排斥。在这时,她失去的不仅是她所认为的爱情,更是失去了颜面——她的姐姐看到了刚刚她和男人的拉扯。原本被C太太所忽视的道德观念,又重新燃烧了起来,她连夜逃离了这痛苦之地。在道德观念和爱情之间,C太太是没有明确的取向的,也可以说是摇摆不定的,完全取决于两方各自力量的较量,但这所谓的两方力量强弱也是C太太自己内心衡量的。当所谓的爱情出现了明显强大的势力,道德观念对于C太太來说就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即“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但是,当爱情明显要付之一炬时,道德观念又成了她无法割舍的东西。爱情对于C太太来说是必需品,但是是价格高昂的必需品。当有余裕时,这个必需品是她无法舍弃的存在;当“道德”资金匮乏时,她又可以放弃转而选择自认为性价比高的同样事物(家庭)。

三、爱情与现实

《伤逝》是对手戏。既然有两个人那便有两种观念。涓生是理想的爱情观而子君是现实的爱情观。当子君为了涓生离开自己的家人之后,原本的热血与进步都被拘禁于生活琐事之中:做菜,做饭,喂狗,养鸭,与房东太太勾心斗角……这或许是女人的天性,一进入家庭,什么进步女青年,什么追求自由,统统被家庭所覆盖。当然在她心目中,任劳任怨或许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而涓生就不同了,他所要的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在他眼中爱情是不可以参杂其他的,家庭琐事是个单独的分类,甚至有可能在他心目中并没有家庭琐事这一项。观念的差异导致他们走向最后的分离,也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现实与理想碰撞,总有一方要占据上风,涓生的理想胜过了现实,子君的现实胜过了理想,涓生的理想胜过了子君的现实。这些理想与现实相交接、纠缠,最终出现了这样一个爱情悲剧。

C太太则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个二十四小时是她自己的爱情与现实相互纠缠的过程。刚开始是现实“在我居孀的第二年,也就是我四十二岁那一年,还是因为别无安顿,只好照旧四处流走,混过这一段已经失去价值、令人恹闷欲绝却又不能速死的时期,于是,我在三月末来到了蒙特卡罗”。她已经习惯了平凡、没有新意的生活,已经做好决定在这无聊的日子聊度余生。但是一个在赌桌前拥有无限生命力的男人出现了,理想与现实开始斗争,C太太的心逐渐活了“我从没有也再见不到这么含义无穷的双手了,每根筋肉都在倾诉,所有的毛孔几乎全部渗发激情动人心魄”“我没有,从来还没有,见到过一双能这样传达表情的手,能用这么一种痉挛的方式表露激动与紧张”“我从来没见过一张如此急切紧张、如此惊心动魄的脸”“我从来还没有——我定要反复这么说——看见过一张脸,会这么公开地、这么兽性毕现地、这么恬不知耻地表露激情,我紧盯着它,紧盯着这张脸……,对于他的如痴如醉的神情我心荡意迷目难旁移,正象他的两眼对于滚转跳弹的圆球那样”……反复地“我没有”足以展示C太太内心的波动,但这时她还是知道自己的身份的,知道自己是一個四十多岁的孀居女人,她的跟随只是担心男人会做出傻事。等到第二天醒来,在短暂的挣扎后,“我心上不再受到羞愧和懊丧的压抑了,只觉得突然精神振奋,乐生之愿重又复活,意外地有了一个此生不虚的新鲜感觉,使得我全身脉管热血充盈”,这时她单方面的爱情就开始了。小餐馆的聚会、随手采摘的鲜花、教堂里的誓言都让C太太一步步忘记自己,陷入所谓的爱情的漩涡,失望于他的尊敬,失望于他的无所乞求。但是这个爱情还是被打破了,这段C太太一人的爱情开始于赌博时“他”的生机,也终于赌博时的狂热。但是这样的悲伤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因为表姐的注目,C太太迅速回归现实。现实—爱情与现实摇摆不定—完全陷入爱情—快速脱离爱情,回归现实。这二十四小时中爱情与现实的交织可能是常人一生都无法经历的,但是这就是C太太的爱情,是她人生中最有活力的时刻。

四、结语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C太太一个人的爱情纵使爱时千般浓,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爱情不仅仅只是爱情,正是因为还有现实、追求、道德,才会让爱情千姿百态,才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感情,才会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在这漫长的人生中,有自己独特的烙印。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奥地利]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伤逝道德观爱情观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