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吉才让
摘要:南木特戏是藏戏的重要分支之一,产生于藏区东北部的安多地区,是安多文化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最早产生于寺院之中,文章通过对南木特戏从寺院传承到民间的描述,表述南木特戏的世俗化过程,表现对南木特持两种态度的流派对南木特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世俗化;传播
拉卜楞寺寺主,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1916-1947)于20世纪30年代前往西藏学法求经,期间受西藏政府之邀,观看了西藏的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其丰富的表演形式,优美的唱腔和多彩的面具都给嘉木样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40年代初,嘉木样大师学成归返拉卜楞寺,此时的拉卜楞寺处于暗潮汹涌的状态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西北马家军阀虎视眈眈,国内形势尚不明朗。为了弘扬佛法,稳定民心,拉卜楞寺议仓商讨决定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进行一次占卜,以求得解决方法,占卜的结果出来了,“必须在拉卜楞寺进行一场以松赞干布为主题的表演方可解决。”于是,嘉木样大师邀请了琅仓活佛、拉卜楞寺章由加措和图布丹·旦增作为核心来编排这部戏曲。章由加措长期工作在拉卜楞寺秘书长的职位上,知识底蕴深厚,文笔精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第一步南木特《松赞干布》的剧本,接下来就由琅仓活佛和图布丹·旦增来进行组织和编排。琅仓活佛早年常赴内蒙地区讲经说法,每逢冬季便在北京过冬,适时与梅兰芳等京剧大师颇多友好往来,因此对京剧的表演形式与手法及汉族的生活颇有了解,所以负责排演《松赞干布》中的与汉地有关的文成公主的环节。图布丹·旦增曾长时间在西藏政府担任僧官,对于西藏贵族的饮食服饰习惯和生活作风了如指掌,排演《松赞干布》中的西藏部分再合适不过。因为排演戏剧属于寺院宗教活动,演出人员也全部由年轻僧人担任,女性角色也由僧人男扮女装。同时,因为有了了解汉文化的琅仓活佛的加入,整个舞台设计加入了京剧的元素,舞台一改以前在草原上随便找块地就能演出的传统,开始分幕并设计背景图案。背景的设计与制作由著名唐卡大师俄仁巴活佛主持,设计出了完美符合剧情需要的背景元素,更增强了整个舞台剧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最后,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并热爱舞蹈的康巴商人讷司索哈负责设计演出中的舞蹈部分。这样,整个南木特新戏的骨架就已经搭建完成。1946年初,《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囊佐颇章”大院内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近代南木特藏戏的开端。
拉卜楞寺“南木特”戏自产生起,就始终对广大僧俗群众开放,这也是南木特戏向外传播的重要原因。在历史上,“南木特”戏向民间传播共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47年拉卜楞藏戏《松赞干布》成功演出以来,受到了各方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因此向往來学习藏戏演出的人们络绎不绝,这个阶段主要传播还是在寺院与寺院之间,或来拉卜楞寺请教,或邀请专人去教学,热闹非凡。这其中唯一的一处特殊就是合作寺的赛赤活佛带领一位僧人来到拉卜楞寺,在得到嘉木样大师的允许后,在拉卜楞寺进行了对于藏戏的为期7天的认真学习,学成归来后,由于宗教上的矛盾,演出并不顺利,于是五世赛赤活佛在合作寺下属的村落中组织了一个队伍,将从拉卜楞学习的“南木特”传授给了他们,由他们继续传承,这便是合作南木特戏表演队的前身,也是第一个表演南木特藏戏的民间队伍。第二个阶段便是 1980 年期间结束以后,十年期间和之前的政治运动给寺院僧人和南木特戏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此期间,当时作为南木特传承与创造主体的僧人被迫大批还俗,甚至被关押,演出工具与剧本被扣留和销毁,导致“南木特”的传承一度停滞。1980年后,拉卜楞寺重新组织起“南木特”演出,由于经历浩劫,寺内僧人数量稀少,因此在演员安排上加入了一些周围寺属村子的青年男女,这对于以严守戒律的著称的格鲁派寺院与僧人来讲,为“南木特”可谓做出了巨大的忍让。可是好景不长,寺内好几位僧人的还俗都与“南木特”戏剧队的女演员有关,这是寺院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拉卜楞寺彻底结束了“南木特”戏的演出,将有关剧本与道具及演出的经验都传授给了与拉卜楞寺相近的红教寺,由可以结婚的红教寺继续传承。同时期,各民间团体对于“南木特”戏的表演热情不断高涨,由于拉卜楞寺不在进行“南木特”表演,曾演出戏剧的僧人往往被邀请到各个地区教授“南木特”精髓。还有一些藏戏表演家是拉卜楞寺还俗僧人,在回到家乡后,根据自己所学,成立了民间的“南木特”戏班,继续表演与传承生涯。这段时间在甘南地区就出现了二三十个“南木特”戏班,为“南木特”传承做出了贡献。第一阶段的传承与第二阶段的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第二阶段的传承没有了第一阶段的寺院传承背景,由拉卜楞僧人直接传授,除了内容外,还潜移默化的传授了僧人的心态,藏戏在僧人中也是属于休闲娱乐的活动之一,这种心态也影响了他们的俗人学生,所以演出中所有的宗教元素都内蕴在舞台内容中,俗世想象出的演出的宗教背景逐渐淡化,性质越来越偏向民间娱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方式。
由于两次传承时间间隔较大,分别在两次传承中成立的戏班的理念也有较大的不同,也就分成了现在的民间藏戏中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坚持以神圣的姿态,在每年规定的时间义务的向大众演出,从不收取费用,完全是以积德行善和祈祷众生为目的演出的严肃派。和以演出收取费用支持剧团运转,半商业化的现代派。严肃派的传承主要来自合作寺的赛赤活佛,除了表演形式外,也同样继承了活佛对藏戏的观点,认为演出藏戏是积德行善,造福众生的好事,依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为民众演出,时刻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藏戏传统。现代派的观点比较开放,认为藏戏是藏族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了继续保持和传承藏戏文化,适当收取费用可以维持戏班继续运行。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对宗教的情感日益淡漠,但是由于民族身份的认同,使得年轻人很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以适当的报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荣誉感可以让年轻人加入“南木特”,为“南木特”注入新的能量。但是民间团体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经费问题,不论是严肃派还是现代派,都同样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尴尬局面,严肃派的收入完全靠自己支撑,偶尔获得一些捐助。而现代派虽然卖票,可是他们的观众大多数都是藏区普通的牧民和农民,票价必须保持低廉,这就使得他们的收入最多也就勉强维持剧团运转,没有资金发展“南木特”,而且面临着人员流失的窘境,在假期调研中,看到的是一个演员常常身兼几个角色的重任,眼中满是无奈,想要退出演出的年轻人都是靠着信仰虔诚的老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和一点点的补贴参加演出。在当前的经济时代,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足以填饱家人的肚子,为了生活,年轻人大量投身社会各处。这也是民间戏班难以支持的重要元素。
当前甘南藏区,藏戏仍然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每一次藏戏的演出都会吸引众多群众围观欣赏,在2017年藏戏调演中,连续五天的藏戏演出都有大量的观众从周围各个村子前来观赏,人们抱着孩子,骑着摩托,拖家带口的围绕在戏台旁边,每次精彩的部分都会引起人们的欢呼声,藏区人民需要传统的精神文化食粮,即使在各种娱乐方式充斥我们生活的现代,依然需要符合藏族口味的传统文化充实。除了歌舞与小品,藏戏是更加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维持藏戏的演出对于藏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