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凤兰
近年来,彰武县连续遭遇旱灾,特别是今年春季的严重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春耕播种及正常生长,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损失。为有效规避旱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以政策扶持、招商推动和科技服务为手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发展避灾及高效农业,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防灾减灾、增加收益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彰武县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将全面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年拟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每年调减10万亩)。
1 建议以产业导向调优结构
重点发展设施果蔬、特色果品、露地蔬菜、优质杂粮、高效作物和饲用青贮等产业。
1.1 设施果蔬
全县现有设施农业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2万亩,冷棚3.8万亩。计划每年新增0.5万亩,以冷棚为主,三年累计新增1.5万亩,到2020年全县设施果蔬面积达到6.5万亩;重点以西部乡镇和近郊发展为主,即哈尔套、平安、丰田、双庙、五峰、西六、兴隆山、冯家。
1.2 特色果品
主要包括黑果腺肋花楸、沙棘、树莓、葡萄等作物,现有面积约1.5 万亩。计划每年新增黑果腺肋花楸和沙棘各0.5万亩,新增树莓和葡萄各0.25万亩,三年累计新增4.5万亩,到2020年全县特色果品面积达到6万亩;重点以东、北部和现有产业基础的乡镇发展为主,即四合城、大冷、平安重点发展黑果腺肋花楸;章古台、阿尔乡重点发展沙棘;二道河子、东六重点发展树莓;彰武镇、西六重点发展葡萄。
1.3 露地蔬菜
主要包括大蒜、圆葱、生姜等地下品种及番茄、干鲜椒等品种,现有面积约1.5 万亩。计划每年新增大蒜0.3万亩,新增圆葱和生姜各0.1万亩,新增加工番茄1万亩,新增干鲜椒0.5万亩,三年累计新增露地蔬菜6万亩,到2020年全县露地蔬菜面积达到7.5万亩;重点中部和西部乡镇发展为主,即冯家、兴隆山、彰武镇、前福兴地重点发展大蒜、圆葱和生姜;西六、五峰、双庙、丰田、平安、哈尔套、兴隆堡、大四重点发展加工番茄和干鲜椒。
1.4 优质杂粮
主要包括红薯、马铃薯、谷子、高粱、黑豆和水稻等作物,现有面积约13万亩。计划每年新增红薯和马铃薯各0.5万亩,新增谷子1万亩,新增高粱0.7万亩,新增黑豆0.5萬亩,新增水稻0.3万亩,三年累计新增优质杂粮10.5万亩,到2020年全县优质杂粮面积达到23.5万亩;重点西部和东部乡镇发展为主,即双庙、丰田、五峰、两家子、东六重点发展红薯和马铃薯;四堡子、满堂红、大四、后新秋、苇子沟、大德、兴隆堡重点发展谷子、高粱和黑豆;双庙、前福兴地、大冷重点发展水稻。
1.5 高效作物
主要包括西瓜、山药、中药材和芝豇制种,现有面积约3万亩。计划每年新增西瓜0.5万亩,新增山药0.3万亩,新增中药材0.2万亩,新增芝豇制种0.5万亩,三年累计新增高效作物4.5万亩,到2020年全县高效作物面积达到7.5万亩;重点在两家子、西六等乡镇发展西瓜,在冯家、大冷、满堂红等乡镇发展山药;在丰田、章古台、四合城等乡镇发展中药材,在二道河子、苇子沟、大四、西六等乡镇发展芝豇制种。
1.6 饲用青贮
主要包括青贮玉米及饲用高粱,现有面积约1万亩。计划每年新增青贮玉米0.8万亩,新增饲用高粱0.2万亩,三年累计新增饲用青贮3万亩,到2020年全县饲用青贮面积达到4万亩;重点在阿尔乡、章古台、四合城、四堡子、满堂红等西北部乡镇发展,以带动畜牧业生产。
2 建议以市场导向调优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树立大食物观,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乡镇因地制宜,发挥各类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沙地特色及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鼓励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对突出规模种植的给予重点扶持。
3 建议以效益导向调优结构
要把提升效益放在调优结构首要位置。一是向降低成本要效益。用 “机器换人”在降低人工成本上做文章,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粮油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破解果菜机械化关键技术,推动全面全程机械化,实现节本增效最大化。二是向适度规模经营要效益。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同时,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扩大服务规模。
总之,要积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要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水定调,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重点突破、科技支撑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最总目的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作者单位:123200辽宁省彰武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