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先于课堂师生研讨对教材文本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旨在体现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针对未知、须知的文本知识运用已知的经验去研读,从而发现哪些知识是经过思考可以已知,哪些知识是仍存有疑惑的,明确课堂“教”和“学”的方向。下文,笔者就自身实践的一些经验,从预学情境的营造、文本内容的重组、文本主题的探索三个方面谈谈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预学策略。
关键词:预学;字词;文本;表达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呼声风生水起,如何切合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让学生从只专注于“听老师讲”中解脱出来,树立主体意识,真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基于此,笔者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依托,开展指向言语表达实践能力,明确了解自身阅读需要的预学活动。
一、 营造语境,读懂文本
学生个体对文本创造性的理解和领悟是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预学阶段也可以创设一个紧扣文本、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表达语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用文字表达出来。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为例:
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记忆。林海音将自己的童年故事記录在了《城南旧事》一书里。上个学期,《窃读记》中那个好学、可爱的林海音让我们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她的另一篇文章——《城南旧事》一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去看看又会有怎样的精彩在等着我们。
①林海音和骆驼的往事。(可以写写你读后对林海音又有了什么新的印象)
②林海音很傻气?(根据文中记录的往事,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难忘的童年。(结合自己的经验评论下数十载春秋过去了,为什么童年这些往事如此令林海音难忘?)
学生在预学活动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成熟得多。尤其是在后两个语境中,有学生这样聊道:
A. 童年时的人傻吗?不,那是天真,那是纯洁!因为单纯,没有大人的瞻前顾后,所以才能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看着骆驼咀嚼就学着咀嚼,那是因为林海音看得很仔细,很投入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只是大人不敢这样做,因为他们怕人笑话。
B. 童年的美好为什么令人难以忘怀呢?我觉得是因为压力,长大之后的压力,让人活得太累,所以才会去怀念童年的美好。看看我们的父亲,他们每天为了我们家在工厂里不辞辛劳,回来时总疲惫不堪。我听他和朋友聊得最多的都是工作上的烦恼。我记得爸爸讲过最有趣的回忆就是他小时候和伙伴在山上、小河边、田野里玩耍的事情。这不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吗?
……
学生们的话语当中不免带着感伤,回忆是痛苦的吗?回忆中最美好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那件幼稚的往事吗……这些都为课堂深入研读文本埋下了伏笔。
二、 联想想象,重组文本
小学阶段学生总是富于幻想,沉醉于童话世界,即使到了中高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类写景的文章相比较而言,没有童话那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何在预学阶段就让学生读得饶有趣味,何不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注入童话元素呢?
文章第二段描写的是春天生机之美,作者从树木、积雪、溪水、小鹿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是作者却运用一系列动词,诸如:抽出、汇成、俯下身子等,给我们展示的既有静态之美,又有动态之美。预学时的语境可以如下设计:
①把自己当做小兴安岭中的小动物欣赏四季之美: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好朋友小鹿在喝着溪水说什么呢?看到它自己映在水中美丽的身影,它又对你说了什么?(目的在于感受:抽出、融化的词语)
②在这么美的春光里,你和你的好朋友们都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呀?(目的在于深入想象,感受春日之美。一学生写道:“我是一头小象。春天,妈妈带着我们一起来到溪边玩耍。妈妈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水,喷向溪边的小草,让它们也能喝到最甜的溪水。妈妈又深深地吸了一口,喷向我们,让我们也洗个舒舒服服的澡……”)
第三段描写的是夏天的葱茏之美,作者从树木、晨雾、太阳、野花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虽然也是动静结合,但是明显的是描述成分比第二段花足了工夫,遣词也更加精妙。
①夏天,这里还是你们小动物们的天堂吗?夏天的太阳是怎样的?那这里呢?为什么?(目的在于感受“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句。在感叹“那里可真凉快啊!”中,感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等词。)
②夏天,你们小动物们在这片清凉的世界里能做什么?(一学生写道:“早晨,小动物们可以玩捉迷藏,但是朦朦胧胧的,要特别注意安全哦,因为森林是浸在乳白色的雾里的。”另一个则写道:“太阳出来时,小动物们可以开演唱会,因为那利剑一样穿进来的阳光就是最好的灯光。”自然而然地感受“浸”“利剑一样的阳光,穿过树梢”等词句的妙处)
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语言文字的享受,还有体会生活的美好,不论是景色美,还是人性美,更有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 揣摩主题,升华认识
文本主题的探索,是教学不变的追求。把握文本内涵,更加有利于学生感悟和积累。还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为例。
再过一年的时间,大家就要离开家乡,踏上异乡的求学之路,从此离家乡就越来越远,也许有一天,家乡就成了你追寻的梦。你的感受怎样?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往昔,回忆过往。学生写下了这样感慨的句子:
读着琦君的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在琦君的眼里,在琦君母亲的眼里,桂花最是故乡的美,就像从小生活在古堰画乡——碧湖的我的感受一样,山最是碧湖的青,水最是碧湖的甜,人最是碧湖的亲吧。
情感共鸣的同时,疑惑也就此产生:
甜蜜的回忆怎么就成了深深的乡愁呢?为什么经历数十载还念念不忘?明明现在的生活肯定比过去安逸,为什么读起来还是过去的更好呢……
这一系列的疑惑正是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身累积的经验而产生,这也正为后续的课堂探讨明确了方向:如何让一个从未离开家乡的孩子去理解作者深深的乡愁呢?从而促使“循学而教”,让课堂成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平台。
预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到阅读主体的本位,先于课堂研讨通读教材,根据自身经验重构教材文本,理解感悟中发现问题。这样的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生命力的,也能更好地为后续的课堂探讨明确方向。
作者简介:
刘伟娟,浙江省丽水市,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