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萍 袁雷
摘要: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西藏未来发展的搭建者,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输入,因此,了解西藏各民族大学生对“和合”文化的认同情况,加强西藏的大学生对“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于西藏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帮助,会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和合 西藏 大学生 传统文化 认同情况
“和合”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本项目的初步成果,即以西藏拉萨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西藏的大学生对“和合”理念的认同情况,用数据说明事实,管窥西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并得出结论,为弘扬藏汉同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意识形态的稳定、推动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献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和合”两字很早的时候便在甲骨文、金文中单独出现。而“和合”连在一起用作一詞,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自此,我国的各大思想家均着重提倡“和合”道德文化,其中最早的是管子,管子最早有言:“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同样,“和合”思想也被墨子所尊崇,墨子指出,“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东汉之后,“和合”一词被各家宗派所推崇,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朝代,“和合”理念便早早的“占领”各个宗派的思想主旨,比如佛教就讲僧团应遵守“六和敬”的原则。
同时,还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和合”概念是独具中华韵味的文化概念,它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的专家对“和合”理念更加重视,一批著名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研究探讨了我国的“和合”文化,把“和合”文化的继承发扬提上日程,明确指出“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国民普遍认可的人文精神,对于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中华“和合”文化也是万花丛中的一个亮点。从春秋时期到当代社会,我们伟大的学者从未停歇过对“和合”文化的研究和探讨。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几位学者的分析现状。
和合学是由张立文先生提出的。作为回应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三大挑战的文化战略,和合学第一次以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张立文先生还先后出版和发表了专著与论文,系统论述了他的和合思想并在相关领域加以应用,如《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中国伦理学的和合精神价值》、以及《中国和合文化导论》等。
大气遭到了污染、江河湖海遭到了污染、淡水资源匮乏、酸雨横行、新的致命疾病出现等等。种种危机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为此,季羡林先生着重强调了“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该理念是解决人类危机的一大法宝。在季老看来,“天人合一”是最具有历史渊源的理念,也是久远以来各家各派统一认同的观点,经过无量劫的大浪淘沙保留并呈现给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是我国乃至整个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主任程思远先生的研究主要指出:要弘扬“和合”文化,首先需要澄清不正确认识。因为在我国,一直存在一种“和合就是抹杀矛盾”的说法。而事实上,“和合”不仅不抹杀矛盾,而且本身是矛盾学说和斗争学说的展现。正是由于有相异物质的存在,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和合的过程也就是矛盾的斗争和融通的过程,这两者不是对立的。为了让国内同胞理解和弘扬“和合”传统文化,程先生专门撰写《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和合”对于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合”文化对于我国青年人的教育教学,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为这笔宝贵的财富得到完整的传承做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单独一个“和合”思想又包括了很多方面。同是中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的汤一介先生则乐于研究其中的和谐观念。如今的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斗装备,而在物质水平高度发展的同时,文化似乎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是我们各个民族发展的软实力,一旦我们没有了文化作为支撑,则很容易失去发展的初衷。为了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为了全世界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的生活,就必须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更要调整好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汤先生是从人民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研究的,也就是根据“和合”理念,来劝导全世界的人们,只有和谐发展,人们的美好生活才能持续下去。
以上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几位重要学者的研究,都为“和合”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各出己长,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对“和合”理念作了分析,必将带动我们对“和合”文化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并为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主观态度
从大家对“和合”文化的主观态度来看,我们发现汉族和藏族同学的选择倾向大体是一致的。汉族同学中有20.18%的学生愿意全面继承发扬,66.9%的学生选择取其精华;而藏族的同学有28%的学生愿意全面继承发展,57.87%的学生选择取其精华。可见大家还是非常理性的认可该文化。但是就知识掌握情况来看,藏族等少数民族同学明显次于汉族同学,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汉族同学中超过半数的同学是对该文化有所掌握的。而少数民族同学中大部分是只了解一点。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依据我们分析,少数民族同学生长生活的环境极具民族文化独特性,而获取孔子等大家思想的途径也极为单一,无非是中学课本上的一两篇课文而已;或者是电视电脑网络上,然而这些媒体往往会在不加精致修饰的情况下将文化传播出来,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误导。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措施缓解这种文化传播失衡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多增加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内容。另外,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设计有关墙画,张贴横幅,开展演讲比赛等有关活动等,让学校营造“和合”的氛围,让“和合”文化深入学生的心中。
(二)对于传承“和合”文化的时代意义的看法
汉族同学中有33.4%的人认为传承该文化具有重大意义,57.6的同学认为有一些意义,8.96%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同时,藏族同学的选择与汉族同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们的比率依次是:31.2%、58.6%、10.1%。也就是90%的同学认为传承该文化是有意义的。但是,再结合第6题的数据,即是否会将此文化应用于实践。在这90%的同学当中,仅仅有22.3%的同学选择了A,即会运用到实践;60.3%的同学能做到大多数情况下自觉实践;而大有39.02%的人即便从心理上认为有意义,但却不会应用到实践中。少数民族同学的选择和汉族同学非常相似,即在那90%认为有意义的同学当中,仍然仅有56.8%的同学觉实践,还存在43.2%的同学不会或在少数情况下应用到实践中。在这一点,同样没有表现出民族差异。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就的同学从心理上确实认可该文化,但是他们中却有将近一半不愿意用来指导自身的行为。那么很明显就是“和合”的理念并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师生相处间的融洽,同学与亲人之间的疏离等等。所以我建议,在学校大量宣传普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被大学生所运用,用以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
(三)对于建构“和合”文化教学的观点
若学校建构“和合”文化教学,在汉族同学中70.97%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而27.3%的同学认为意义不是很大,没有必要进行。少数民族的同学也是相同的结果,即有71.1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而28.9%的同学认为无需进行的。对于构建一种新的“和合”文化的课程,有7成的同学愿意接纳,所以创建该课程是有可行性的。结合最后一道题目,“研究新教材”以31.5%位居榜首,也就是三成的同学认为要想真正的构建这种文化课首先就要研究新教材;其次,“拓展网络教育空间”以25.7%位居第二,这是因为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网络使得我们可以更直接、便捷、快速的学习知识。我们若要推广“和合”文化,拓展网络教育空间不失为一条捷径。另外有15.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展通识课程,15.3%的人认为开设专题讲座,11.4%的人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而这三者的成本都相对较高,普及范围窄,因而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建议学校研发一套有关“和合”文化的教材,以应70%同学的需求,作为考试课的一项,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这个文化。
通過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西藏的大学生普遍对“和合”文化持认同的观点。但是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同时也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在西藏地区,竟然很少有学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很多大学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和合”一词。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边陲地带,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甚至对于整个国家和平稳定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生是愿意摄取文化知识的,所以我们建议在西藏的各个地区,从小学开始,开设具有西藏特点的传统文化课程,从孩子抓起,努力为西藏和谐社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外,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们对西藏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那些没有经过传统文化教育甚至熏染的少数民族同学,竟然也一致的认同“和合”的理念,并且一致的认可我们祖国的发展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祖国软实力的观点。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等少数民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骨血相同,我们的思想一致,我们都是从古代历经诸多磨难走出来的同甘共苦的同胞,我们同样都在关心和奉献于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中国共产党。
很感谢为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甘于奉献,孜孜不倦研究的学者前辈们,我们有幸能够研究西藏的大学生对于这块领域的认同情况,填补了众多前辈老师研究的空白,并且很庆幸能够得出我们的研究成果。藏汉一家亲,我们热爱党,热爱祖国,中华民族的同胞们一定会团结进取,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龚孟伟.“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1).
[2]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界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吴志杰,王育平.和合认识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02).
[4]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1996,(01).
[5]张立文.中国伦理学的和合精神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
[6]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7QCX049,项目成员:顾玉萍、袁雷、林琦、于钰洋、杨玲钰,指导教师:刘雅君;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