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來民族旅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地方经济,同时还可以有效传播民族文化,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本文以羌族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基于民族旅游特点,研究地方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进行友好解决,以期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民族旅游 文化认同 羌族
民族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外,还可以促使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形成本族文化认同强化的。文化认同的源动力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将其看作为中心与边缘、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处理后的结果,通过权力与利益的综合调控,来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
(一)民族旅游
民族可认定为表示一种政治实体,在我国政治以及文化语境中,民族与族群有着较大差别,族群更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文化概念,多被应用到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领域中,而民族则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民族旅游现在已经成为现代旅游模式中重要文化体验形式,将地方特有的异域民族风俗习惯作为旅游特色,包括了当地人家与村落拜访,以及民族歌舞与民族仪式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实现文化的输出,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现在对于民族旅游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将其看作为以少数民族风情为核心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至少包含两个族群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且消费客体大部分来自现代化都市,与主体民族相比,游客数量占少数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文化与自然景观方面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差异性。
(二)文化认同
简单来讲文化认同即个人或群体在感情、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即个体对其所归属群体或类属的认知与信念。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往往族群认同需要通过一系列文化要素来展现,文化认同为族群认同的基础,这样在对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分析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对族群认同进行分析。文化认同需要以成员关系作为基础,一般可由某些实践活动进行界定,通过文化可以将背景与境遇不同的个体和家庭结合到一个全新的集合体内,并且相互之间会进行强烈的相互认同,找到情感归宿。由文化来界定的不同群体,在地域划定空间中存在,不同集合体成员交往联系过程中,必须要打破民族狭隘性与局限性,促使其彼此认同、承认对方文化与文化要素,然后形成一系列民族文化的共同之处,实现民族间的亲近感,最终来构建不同民族间的利益共同体。
(一)政府与民众矛盾
羌族旅游的实现,可以带动地方文化认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处理常见的各类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地方政府与羌族民众之间角色地位的不同,在羌族文化与旅游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地方政府作为羌族管理者,主要负责旅游宣传、文化推广,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引导民众保证传承羌族文化,大部位为政府管理机构、大众媒体以及开发商等,相互之间有效协作,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促使间羌族文化的展演与重构。而羌族民众主要起到文化展现与内化的作用,通过旅游接待、工艺品销售、歌舞表演等行为,来传承羌族文化。民众在整个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过程中多与游客、经销商、科考者以及地方精英等联系,代表了传统性力量对羌族文化的抛弃与认同。因此,想要实现民族旅游和文化认同,首先需要明确政府与民众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明确各自定位,然后协调作业促使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文化与实践矛盾
羌族地区不仅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也具有明显特色,对其他民族游客有着较大吸引力,对促进民族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羌族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想要实现文化认同,必须要准确确定地方政府与羌族民众的实践行为。就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羌族文化遗产申报、民间节庆活动举办等方面,争取来吸引更多开发商投资建设,争取进一步带动地方旅游发展,加快现代化实现的脚步。而羌族民众则将实践重点放在接待设施、歌舞饮食、服装饰品等方面,争取来吸引更多游客,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双方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对羌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游客和开发商注重的为物质层面的文化认同,包括歌舞表演、民族服务、特色工艺以及民族建筑等。而地方政府注重的为行为层面的文化认同,包括传统仪式、民俗节庆等。羌族民众则是重视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涉及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这样就导致文化认同关注要点不同,映射到行为与动机上就会产生矛盾,均会增大工作的复杂性,由此可见必须要从多角度出发,寻找合适的展示文化的角度,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文化认同与民族旅游的目的。
(三)文化与旅游矛盾
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无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民众均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共同协作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保持对内自觉观,以及对外发展观意识,对民众与自身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调解,并制定各项策略对民众意识与行为进行指导,灵活应对大众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复杂性关系。
(一)羌族经济发展状况
羌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将农牧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在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采矿业以及林业也逐渐被落实到当地,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因为地理交通因素的限制,导致羌族区域内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封闭环境中,与外部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生活相对落后。尤其是近年来环保政策的提出与落实,伐木业已经被明令禁止,同时采矿业也被严格控制,导致当地经济发展进入瓶颈,集体收入难以提高。想要摆脱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就需要在保留原有发展模式的同时,开辟全新的道路,通过更为丰富的发展途径,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羌族旅游与文化认同
在羌族实施民族旅游,对提高地方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全新的理念与途径。将国家相关政策作为依据,羌族地区开发了更多旅游项目,包括松坪沟、小寨子等旅游景区,还包括桃坪羌寨、乌龙寨、萝卜寨等具有丰富羌族风情的旅游村寨,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带动当地新型经济的发展。同时,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之间密不可分,地方政府为推广当地民族文化,制定了以一系列开发规划方案,旨在打造千里藏羌文化走廊产业带,建设一桃坪羌寨新村为核心的旅游集镇与桃坪羌寨羌族风情文化产业区,同时申报桃坪羌寨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可以利用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来吸引游客前往以外,还需要重视羌民族文化自身魅力,利用羌族文化多样性与神秘性特点,形成独具风格的羌族文化体系,激发游客前往一探究竟的欲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民族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游客沟通来实现文化认同,将羌族文化传递到中国大众文化中,促使更多人意识和了解到羌族文化的独特性,逐渐形成羌文化迅速复兴的发展态势。
羌族作为特色民族,对发展民族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想要同时解决大众文化与独特文化的认同,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对政府与民众不同角色的行为进行指导,争取早日达到最佳目标。
[1]吴其付.旅游开发下民族社区精英成长与文化认同——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04).
[2]吴其付.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01).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羌族萨朗对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研究,课题编号: 17SB0001;作者简介:谢军,阿坝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