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外交领域的杰出贡献

2018-04-20 05:58张宏喜
百年潮 2018年2期
关键词:毛泽东外交

张宏喜

国务院原副总理、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钱其琛曾这样评价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称周恩来同志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他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领域,从确定方针政策到培养干部,从设立机构到建立制度,及至礼宾、调研等工作,周恩来总理都抓得很具体。也正是在他宵衣旰食的辛勤努力下,新中国建立后,仅一年多时间里,对外关系中许多复杂的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妥善的处理。新中国在头一年内同十七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阶段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大体上确定下来。所有这一切,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安全、主权和尊严,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开始就以独立自主、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风貌屹立在世界东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外交领域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放战争时期的周恩来

组建外交机构与队伍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0万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正当大家都忙于坚壁清野并准备迎击敌人时,周恩来考虑到全国解放后需要外事干部,与叶剑英在王家坪召集已撤到延安的抗日战争时期驻国统区办事处外事组、原在北平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的同志共40余人开会,宣布外事人员编成一个队,东渡黄河转移到比较安全的晋绥解放区。周恩来认为,革命队伍里会外语、搞过外交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不能在撤出延安后让他们分散到各地各单位而流失,免得将来再集中时困难。5月1日,在晋绥地区的临县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外事组,叶剑英任主任,王炳南任副主任;后外事组转移到西柏坡,随党中央行动,为新中国的外交准备了一批重要干部。他们中很多人如黄华、王炳南、陈家康、章文晋、柯柏年、凌青等后来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部骨干,担任部领导、驻外大使等要职。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将政府公告函告各国政府,表示新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1949年9月30日,在最后检查开国大典准备工作后,周恩来宣布:“从现在起,中央外事组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从此我们的外交部开始工作了。”周恩来宣布王炳南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指令他在副部长王稼祥、李克农、章汉夫尚未到任时负责组建新中国外交部的具体事务。周恩来对外交部的人员组成等事项均一一过问,除来自延安的中央外事组人员外,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亲自挑选了一批将军,经他安排培训后,任新中国第一批驻外大使,又从其他方面调来一批干部与一些外语学校的年轻学生。在王炳南的陪同下,周恩来亲自察看了几处地址,最后确定外交部就设在原清政府总理衙门府与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所在地——外交部街30-33号。新中国外交部机构与队伍是周恩来一手组建起来的。

与毛泽东一起制定新中国

外交方针政策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准备。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周恩来补充了三条:“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团结世界人民”。之后,凡遇重大外交事件和外交斗争,总是周恩来先从政策上提出对策,然后报毛泽东和党中央批准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共同决策了新中国总的和分类的外交方针政策,所以钱其琛称周恩来在外交上一是決策人,二是指挥者,三是实践家,具有三位一体的身份。

协助毛泽东与苏联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与苏签订友好同盟条约而废除其与国民党政府所签旧约是访问的重要目的。经毛泽东争取,斯大林同意签约。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仅用四天就拟出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草案,“互助”二字是周恩来建议加的,既可与旧约区别开来,更能体现出双方是平等互利关系。毛泽东很满意。苏方也为周恩来在这么短时间里拟出如此高质量的条约草案而吃惊。周恩来还草拟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了中方收回时间。周恩来与苏方就条约与协定文本进行了深入讨论,没有太大改动,苏方对周恩来深刻、细致、专业的发言印象至深。2月14日,周恩来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同苏方全权代表维辛斯基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对增强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全世界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格局也有重大影响。斯大林与苏方对周恩来并不陌生,但这一次他们对周恩来的外交才干有了深切认识。长期担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其实,周恩来不仅使对手感到“难以对付”,更使他们佩服,包括一些政治上的对手。有朝鲜同志说过这样的话:苏联使外交成为科学,周恩来使外交成为艺术。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的声明中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这就提出了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些重要思想。

1953年12月31日,中国与印度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双方在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开始谈判。周恩来在会见两国代表团时指出:“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后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加“完整”二字,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周恩来利用出访印度、缅甸之机,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公报,共同倡议五项原则,很快得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响应。后来一些西方国家也承认了五项原则,五项原则还写进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双方达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20世纪70年代后,五项原则写进联合国诸多文件,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成为国际关系准则,这是第一例。所以,通过五项原则扩大了我国的影响,赢得了各国对新中国的赞誉,同时确认了周恩来作为伟大外交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通过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上的

卓越工作,通过多次出访,与缅甸

解决边界问题等,使新中国的光辉形象

在世界上树立起来

周恩来和E『J度总统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世界对新中国还不了解,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到周恩来身上。周恩来初登世界舞台一鸣惊人,在讨论朝鲜问题时,他面对以国务卿杜勒斯为首的美国代表团千方百计阻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行径,不卑不亢,充分说理,使美国代表团一再陷入被动。虽然会议在美国拒绝签字下未能就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但美国陷入了孤立,中国赢得了与会者的同情,连美国的盟国英国的首相艾登等,都被周恩来所折服。杜勒斯无可奈何地哀叹道:“我们在第一个回合中失败了,英国人拆我们的台。”“共产党的宣传做得好,周恩来的讲演稿做得好。”在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周恩来成为核心与引领者,为北越出主意,做老挝、柬埔寨代表的工作,说服了法国代表,终于达成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协议。美国代表虽然拒绝在该协议上签字,但口头表示不反对,想以此避免再次被孤立而挽回一点面子。《走出国门的周恩来》一书评论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精彩亮相,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日内瓦会议的中心人物是周恩来。”“日内瓦会议结束不久,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外交家之一、被称为‘冷战斗士的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为此称周恩来是‘当今世界最能干的外交家。”

在1955年召开的印尼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更是成为了明星人物。29个与会国代表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虽然没有任何殖民主义国家代表与会,但仍然充满各种矛盾,其中只有六个国家与我国有外交关系,而对共产党有很深成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密切,甚至参加美国控制的军事条约的大有人在。台湾特务机关在“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上放置炸弹、在亚非会议所在地组织暗杀队企图杀害周恩来。刚动过盲肠炎手术的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拒绝陈毅等人及友好国家领导人的劝阻,毅然前往与会。会议曾一度陷入混乱,有人企图按美国的意图扭转大方向,不去讨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是把会议矛头指向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新中国。周恩来充分发挥他超人的外交智慧和才干,依靠坚定支持我们的友好国家代表,说服了误入歧途的国家代表,团结了与会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运用令人信服的求同存异哲理,用他18分钟的临时补充发言,拨正了会议航向,保证了会议的最终成功。世界舆论再次对周恩来好评如潮。《万隆精神普照大地》一書写道:“亚非会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会各国排除美国干扰破坏、克服重重障碍,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过中国代表团意见的都不能不承认周恩来是公认的‘超级明星,因为他为大会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亚非会议闭幕后不久,中国紧接着就和10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周恩来出访过不少国家,集中出访了两次,每次十多个国家,十分辛苦。他在出访中尊重对方,令别国特别是小国的领导人感动不已,这些都对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亲自抓与缅甸的划界谈判,对情况考察了解之细,让对方与会专家们佩服不已。周恩来多次访问缅甸,几任缅领导人都很敬佩周恩来。听闻周恩来逝世,奈温总统召见我国临时代办金畅如时流着泪说,他要自费到中国吊唁周恩来。奈温著文说,周恩来去世对世界也是一个损失,如果有更多的大国领导人像周恩来,世界该有多好啊!

缓和中苏关系,突破中美关系,实现

“大三角”关系,为我国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中苏关系在赫鲁晓夫时代经历了从蜜月期到破裂期的转变。我国曾打算利用赫鲁晓夫下台之机弥合两国关系,但被勃列日涅夫所拒绝,甚至发生了珍宝岛边界一战,中国北部边界受到百万苏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与美国的尖锐矛盾,一方面是与苏联的尖锐矛盾,两个拳头打人,使我国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都认识到不能因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使国家关系受害,使我们的国家利益受损,必须改变这种局面。

机会来了,冷战中的勃列日涅夫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想通过与中方接触取得喘息之机,利用总理柯西金赴河内为胡志明吊唁的机会,提出与周恩来会晤。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进行了会晤,双方就边界问题达成某些一致,缓和了已经绷得很紧的两国关系。一向反共的尼克松在竞选中与入主白宫后,为对付苏联,使美国摆脱越南战争泥潭,表现出愿与中方接触的意向,立即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的注意。陈毅等四位元帅受命研究国际局势并提出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问题的建议。1971年4月,庄则栋在日本31届世乒赛中偶遇搭错车的美国运动员科恩,以此为契机,毛泽东、周恩来以小球推动大球,演出了乒乓外交的历史佳话,实现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从此破冰。“大三角”关系开始形成。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消息一经公开,那些被美国阻挠不许与中国建交的一大批国家闻讯纷纷与中国谈判建交,40多个国家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正式建交,美国长期经营的围堵中国的大坝瞬间倒塌。与此同时,中国被朋友们抬进了联合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全方位外交局面逐步形成,为“文革”后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局面的实现,周恩来功莫大焉。

“外事无小事”,无论事大事小,

处处令人服气感动

周恩来既是个在宏观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又是个在微观上心细如丝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对工作对象或政治对手,还是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在大事小事上做得非常周全,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结合,处理严肃问题时也充满人情味,让人打心眼里喜欢他,愿意听他的意见。由于周恩来具有这些优点与特点,所以无论什么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认为周恩来是个有涵养的君子、绅士,会对他产生尊敬和信任的感觉。钱学森、谢冰心、林巧稚等高级知识分子都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他们是通过认识周恩来而认识共产党的。不少外国人也是通过周恩来认识新中国的。例如,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发现加拿大外长的车没有到,立即叫来自己的车把他送回,使对方感动不已。于是这位美国同盟国的外长,立即对周恩来产生了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大不相同的感知。周恩来亲切关怀身边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记载。这也是外交,事情虽然不大,但积累起来会产生效应,会在外交界传颂,会使那些对共产党不了解的人重新认识共产党。所以喜欢周恩来的人越来越多,新中国的朋友越来

越多。(编辑 杨琳)

作者:外交部退休干部,原领事司司长

猜你喜欢
毛泽东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