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刚 周田田 陈一林 于淑侠 季娟 林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南京210014)
手术创伤、麻醉会对患者术后的呼吸及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利多卡因对术后疼痛有一定影响,并可减少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术期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对颈淋巴结结核切除术后恢复的影响,现对实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行颈淋巴结结核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为(51.80±6.23)岁;体质量(52.03±6.15)kg。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为(51.66±6.17)岁;体质量(52.31±6.92)kg。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术前检查无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及免疫功能紊乱;无既往精神病史;短期内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短期内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饮8小时,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前30分钟注射鲁米那钠(0.1g)、阿托品(0.5mg),行常规心电、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缓慢输注利多卡因,按1mg/kg给药,随后持续泵入利多卡因2mg/(kg•h)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采用生理盐水替代利多卡因。全部患者均注射咪唑达伦、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采用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手术过程中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积极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人数显著减少,且疼痛感更轻,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所示。
表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颈淋巴结结核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结核杆菌经口腔或扁桃体侵入,少数患者可继发形成肺或支气管结核[1]。颈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脓肿,发展至晚期可形成干酪样病变,破溃后出现豆渣样稀薄脓液。临床上主张一旦发现疾病,应立即给予治疗,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由于颈部淋巴结的解剖位置比较特殊,因此术后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如伤口肿胀、头晕感染、颈部疼痛等[2]。
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期间持续静注利多卡因更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症状,同时可缩减麻醉药物用量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人数显著减少,且疼痛感更轻,组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围术期持续输注利多卡因有助于减少芬太尼用量,同时可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痛感[3]。利多卡因的镇痛作用机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1)利多卡因可抑制神经元的自发和热诱发活动,降低中枢神经的敏感性,使患者的痛觉敏感性降低。(2)利多卡因可依赖性抑制内脏活动和心血管反射,减轻内脏及心血管的应激反应,缓解疼痛。(3)利多卡因有助于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反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利多卡因的镇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一般认为较小剂量(1mg/kg)的利多卡因镇痛效果更好,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患者的痛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颈淋巴结结核切除术中持续输注利多卡因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痛感,降低麻醉药物用量和苏醒期间的躁动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李红新,徐宁,詹锦六,等.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颈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7,38(6):944-946.
[2]季娟,周田田,张绍刚,等.艾司洛尔对颈淋巴结结核切除术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11):1129-1130.
[3]于淑侠,张绍刚,季娟,等.围术期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对行颈淋巴结结核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