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于成龙》以严肃的史传风格,描述了清康熙年间的著名清官于成龙不断砥砺的艰辛成长史与忠正不刚、勤政亲民的精神风貌。剧中人物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秉承儒家的“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德”“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的为政理念,并以“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的誓言自勉,因而深得百姓爱戴,曾三次获得清代官吏的最高褒奖“卓异”。在《于成龙》剧主题曲中,一句“读书许身天下,大道一心向往”恰切地点明了该剧的儒家人文精神,将这位“一代廉吏”的形象升华至崭新境界。
电视剧《于成龙》剧照
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剧的创作已成为一个热门主题。在如今反腐倡廉的语境下,山西知名清官于成龙的事迹,一直是各种文艺作品的原创焦点。如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领衔主演的戏剧片《廉吏于成龙》(2009),将国粹京剧与光影胶片巧妙契合,以一杆旱烟袋、一口山西腔、一片思乡情的山西风味,实现了历史人物“从史中来,回史中去”的创作主旨。央视一套的2017年开年大戏《于成龙》,是中央纪委和山西省委在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重点打造的一部历史廉政题材电视剧,也是在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系列作品中规模最大、关注度最高的艺术壮举。那么,如何在前人众多的创作之中,再次将这位古代人物事迹拔高,成了该剧的核心创意。正如编剧马连伦所言:“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要求,为观众奉献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国家的故事。”于是,体现国家精神,展示儒家文化,重塑古代官吏的民族气质与政治担当,成为电视剧《于成龙》的思想精髓。
于成龙为官20余年,亲历了廉熙王朝的侦查科举之弊、更名田、救灾、平叛三藩之乱、查处皇亲的火耗贪污案等重大事件,其身上所集中的忠、仁、勇、智等性格,形成了《于成龙》剧更加开阔、更加深邃的精神内核,也使于成龙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元、立体、坚实,散发着古代官吏忠君爱国、仁爱亲民、孝悌友信的儒家人文光辉。因此在《于成龙》剧中,反复出现的诵读《论语·为政》的朗朗书声,一直伴随着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到封疆大吏的成长全过程,“为政以德”“苟能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教诲,给予这位清朝名臣以坚实的文化依据与精神力量,使于成龙的形象深深地、坚定地挺立于厚重的儒家人文土壤之中。
看着清官于成龙的故事,观众可能会问:“于成龙为何会一生都不顾个安危而为民请命?”其实,这正是央视《于成龙》剧的核心主题。在这部《于成龙》的开头几集中,编剧大力描绘了于成龙的故乡山西永宁来堡村。在这座古风淳重的乡村里,有纯正的山西民歌,有古戏台,有真正的山西面食和民风习俗,更有一所标志着儒家文化的永宁书院。书院里的山长邢济堂,虽然是虚构的人物,却是儒家学者的典型。邢济堂一生以传授儒家经书为业,并专心研究《论语》,奉行圣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教诲。邢济堂向学生宣讲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以仁爱诚信为德,以尊孔尊圣为礼仪。在邢济堂的教导下,永宁书院的学生养成了净手后方可向孔子像行礼的传统,永宁书院也终日响着诵念《论语》《孟子》的朗朗书声。所以,电视剧中的于成龙出场于永宁书巡院的朗朗书声之中,他的第一次亮相就是端坐于书院的书房里,听邢书堂讲解《论语·为政》的第一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正是编剧的点晴之笔。
中国古代的书生皆有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而孕育这一情怀的正是儒家传统文化。从永宁书院走出的一批批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基本道德观的儒生,个个都是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而走上仕途,如身为京师太子侍讲的陈廷敬,虽然身居高位仍不忘先生的教诲,他不仅在做皇上身边的高官后还保持着以最规范的大礼拜见先生的传统,还在朝廷里用儒家经典教育少年的康熙,要他遵循“人君居万民之上,则己身不正,安能正人,虽令而不从矣。所以人君为政,惟要躬行实践,以身先行”的信条,使年幼的康熙从小立志追随儒家圣贤,立志拨乱反正,殊灭奸佞,还国家以清明。又如书生柳晋阳,虽然一生没有官职,却饱读诗书,对朋友友悌有加,对自己所爱的美丽女人一直保持着既保护,又非礼勿动的距离。所以柳晋阳能一生追随好友于成龙,最后还为了追讨案犯而献出生命。剧中特意安排有一节柳晋阳于罗城的“春晓书院”里宣读儒家文化的情景,说明他已经把传递儒家精神的担子接了过来。这些仁厚友悌的人物,形成了于成龙的成长背景,奠定了于成龙的道德基础与从政为民的初心。
因此,在儒家厚重的人文土壤茁壮成长的于成龙,青年时代就牢记着儒家“为政以德”道理,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为生民立命”的价值取向。在明末的腐败与战乱环境里,于成龙怀揣着神圣的使命感走向报效国家的任上,他聆听着先生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教诲毅然赴任,从西南边陲的罗城县令到位高天下富庶之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把“于青菜”的称号越叫越响亮。
正如没有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就没有商鞅的变法主张、没有汉武帝的雄韬伟略,也就没有卫青霍去病这些的良将、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就没有直言进谏的名相魏征一样,成就于成龙这位清官的还有千载难逢的康熙盛世。1661年(顺治十八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康熙皇帝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位智慧的少年皇帝小小年纪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又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完整与尊严。康熙的“察吏安民”的治国主张直指时弊,符合时代要求,他的“家给人足,而后世济”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仁爱之心。剧中第9集里有一个富含深意的细节:来堡村永宁书院响起的读书声,一直响到了康熙帝的弘德殿,年幼的康熙帝诵读《尧曰》之后,说出了“帝尧执中训,应永戒之。自非好恶不作,偏党反侧不形,皆由此为其基石”的经典话语。这个细节表现出康熙帝对儒家经典的敬慕,还有康熙盛世自上而下的儒家精神。编剧这样处理正是为了写出社会环境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成龙在康熙盛世中“乘势而上”,幸运地搭乘着这辆大时代的特快列车,成了康熙王朝大形势中的主流人物,并以梗直清廉的为官风格,壮大了康熙时代的清官队伍,流下了万世芬芳。
孔子云:“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正是儒生的重要修身之道。通过研修经典,历代儒生获得了思想境界的提升,他们胸怀坦荡,品德高洁,勇于承担政治使命,进而入仕德化百姓,济世安民。出现在电视剧《于成龙》中的于成龙首先是一位仁者,为了体现于成龙的仁德,该剧的编剧几次把于成龙推向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和个人命运的危急关头——如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再次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依法斩杀称霸一方、草菅人命的皇帝外甥赫里,强制颁布了抵制地方官吏滋生贪腐现象的附加税“火耗”,堵住了贪腐的漏洞。在儒家经典里,“仁”还表现为与民同甘共苦,与民同忧,与民同乐,转化为于成龙的语言,就是“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为表现于成龙的仁爱之心,剧中多次出现于成龙与百姓一起耕作,与民工同修大桥的情景,在于成龙与仆人同食、与民夫同作、与衙役同战中,于成龙最彻底的亲民特质得到充分体现。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曰:“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在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忠君”即是爱国,“忠君爱国”也正是《于成龙》剧中的又一主要精神标高。“忠君”就是要为国家利益放弃个人利益,要为国家牺牲个人生命,甚至在某种情形之下,清官也会为了国家利益蒙受委屈和羞辱。如在“造桥”这场戏中,本来修筑成功、验收合格的军用大桥却意外被洪水冲走,日夜苦作的于成龙非但无功、反而被革职查办,披枷带锁立城门示众。面对此情此景,于成龙虽然委屈,却没有撂挑子不干,他在回乡途中时,毅然以布衣之身,冒险闯刑场而救出了匪首刘君孚的家眷,挽回了蕲黄四十八寨群起叛乱的局面,最终为国家收获了一名忠君报国之忠臣。在黄州之乱时,于成龙又以布衣身份临危受命,以无一兵一卒的弱势承担了收服叛匪刘君孚的“宣抚使”。此时,“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家精神特质,成了支撑处于屈辱中作仍然忠君报国的于成龙的道德力量。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有谋,方能体现君子的智慧风貌。在《于成龙》剧中,于成龙并不是一位木讷的儒士,而是一位智勇双全能文能武的能吏。他不但敢于怀揣一颗赤子之心远赴烟瘴之地赴任,还敢于与拦路抢劫的土匪厮杀,与称霸一方的谢德昌对抗。黄州东山上与匪首何士荣一战,于成龙临危不惧,救黄州百姓于水火,活像一位仗剑行天下的侠客,这就是于成龙的“勇”。而在客店里用计获取不法官吏盗卖考题的证据、独上豹子岭以读书人的礼教说服匪首刘君孚投降、在两江任上采用敲山震虎之计公然对抗皇亲赫里,这正是于成龙的“智”。所以,《于成龙》剧将仁、义、智、勇等美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塑造成了于成龙这一有政治担当的光辉形象。
千百年来,儒家的仁爱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政治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正是中华历代官吏的持守。在这个意义上看,官吏的品德与操守就是国运盛衰的重要基础与保证,弘扬廉政精神、宣传清官文化就成了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导演吴子牛说:“这部历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更加需要受众的思考和感情的介入,因此,在叙事的结构组织上、人物塑造上、思想意义的表达与叙事手法和角度的匹配上,寻求叙事风格样式与故事和人物的最佳结合。”吴子牛觉得主旋律影视作品要做到两点,第一不要喊口号,这样会毁掉作品;第二要有国家精神在里面,要充满正能量。所以,《于成龙》这部历史人物传记作品既写出了于成龙率直的个人性格,也写出了于成龙性格的育成过程及他心中的儒家精神。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着康熙时代的政治大势与个人成长的契合,体现出于成龙这个古代清官的现代意义和超越时空的可持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