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教学模式下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2018-04-19 10:36陆春宇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陆春宇

摘 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学制时间短、实习、实训时间比例高,实施传统教育模式其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实践环节。

关键词: 机房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

1、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一。中学阶段已经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各个学校重视程度的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相对而言,中专生源参差不齐,总体稍差。中专学校的学生,有部分自控力稍差一点,这与他们原来的的学习方式和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们大多来自初中,入学前计算机基础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是在中学时接受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他们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计算机理论还缺乏系统性,容易好高骛远;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很少。这两种学生处于同一课堂,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教学模式陈旧。由于教师仍采用以自我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4、教材与职业教育联系不强。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基础的学生,教材中内容偏多。一本教材就包含了七八门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在一个学期完成,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都很大。而教材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与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应用联系不强,学生自学起来困难重重。

二、机房教学模式的作用

1、老师、学生角色定位科学

在机房教学环境中,“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体教学理论得到真正体现。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指导、启发的作用,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项实践操作,充分巩固教学内容。学生处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这不仅深化教学实践改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环节衔接紧密

在机房教学环境下,讲授和操作分离的状态不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授、学生实践环节有机融合为一体。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更多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进程当中。老师则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时检验学生各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辅助软件丰富

目前,计算机机房内的教师机和学生机都安装了各类教学辅助软件,能够有效保障机房教学的顺利实施。比如,在教师机上安装“电子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老师通过教师机可以屏幕广播、学生演示、屏幕监看、学生机控制(包括键盘鼠标锁定、开关机等)各种教学功能;机房的专用服务器上搭设教学FTP,用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上传和下载等;机房的专用服务器还安装有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系统(并及时更新升级),用于学生的模拟考试练习和最终考核评价;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辅助软件(如打字练习)。

4、网络资源优势突出

机房机器连接校园网,学生可随时访问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个人博客站点等多种信息资源。计算机不仅仅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工具,而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工具、辅导工具、网络协作工具、评价工具和教学管理工具。通过灵活运用网络,整体优化了教学信息化环境。

三、机房教学模式下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位置。 首先要由知识传递者向学习者转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

2、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职业能力必然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结合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课程内容要根据学校当前建设发展状况,遵循发展需求的原则,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实现培养效果的最大化,突出实用性,紧贴实际,努力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不断充实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内容,根据需要开设相应的语言课程,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机房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室教学。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交流反馈四个步骤开展机房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本课程涉及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因此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最大效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2)精讲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讲解完后就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筛选,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问题的选取要贴近现实、紧贴实际工作,比如办公软件WORD中制作表格的方法、表格中如何添加斜线表头等。

(3)确定主题,主动探究。确定选题后,老师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项目小组,帮助小组对选题进行设计,拟定合理的探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并完成对课题细节的分工。

(4)交流反馈,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完成后,对课外时间的利用也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及时指导答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自身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过去以老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星明. 郑运平. 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3(18).

[2]毛齐明. 杨青松. 基于网络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 . 现代大学教育. 2012(01).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于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避开“问题”银行股
巧用微课,活化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重视学生主体性提高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等级考试证书对接的探讨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