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本文旨在语、数学科兴趣测验在2~4年级应用的信、效度。方法:采取随机整体抽样法,共发放了37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1份。结果:2~4年级学生语、数学科兴趣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64和0.768,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3;语、数学科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分别为0.539和0.364,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9;各分量表与原量表各分量表的相关为0.31~0.82,总分与原量表的相关为0.79。各分量表与所属量表的相关为0.38~0.85;各分量表与期末成绩相关为0.19~0.41。量表在性别、年龄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城乡差异不显著。结论:该量表在2~4年级的信、效度良好。
关键词:学科兴趣;语文和数学;2~4年级;信效度
学科兴趣是指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或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指在掌握某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情感。学科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种,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渴望接近、尝试、探究和掌握知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心理倾向。学科兴趣研究在理论和测量方面日益得到重视。且学科兴趣相关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改进,均对标准化学科兴趣测评工具需求日益增强。虽然国内学者研制了一些关于学科兴趣的标准化测量工具,但现有的标准化学科兴趣测量工具极少,尤其是建立在明确理论结构基础上的本土化学科兴趣量表极度稀缺。
本研究将4~6年级学生语、数学科兴趣测验在中低年级进行延伸,取2~4年级学生为样本,对信、效度进行考验,并与前一测验进行对比,验证4~6年级语、数学科兴趣测验量表在2~4年级水平上是否具有可靠性与有效性。揭示不同性别、年级,不同学校类型之间的语文、数学学科兴趣体验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修订、应用、编制学科兴趣量表提供相关依据,旨在为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数学学科兴趣的测试提供合理的工具。
一、 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1. 初测对象
采取整体取样法,抽取2~4年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了374份问卷,回收了374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21份,无效问卷为53份,有效率为85.8%。其中,二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的人数分别为96,108,117人;男158人,占49.22%,女为163人,占50.78%;城市176人,占54.83%,乡镇145人,占45.17%。
2. 重测对象
本研究抽取某同一小学3、4年级各一个班共52人,对同一批被试在第一次测验后间隔47天进行第二次测验。回收有效问卷44份(三年级18份,四年级26份),有效率为84.6%。其中男24人,女20人。
3. 原量表测量对象
本研究选用某小学2~4年级各一个班共99人,在第一次测验后间隔13天进行第二次测验。回收有效问卷63份(二年级20份,三年级23份,四年级20份),有效率为63.6%。其中男33人,女30人。
(二) 测量工具
2~4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是在4~6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形成了53个题目的2~4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其中有7题为反向记分的题目),量表结构见表1。采用二值记分法记分,“是”记1分,“否”记0分,累加被试在53个项目上面的得分即得该量表的总分。
二、 结果
(一)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分析同质性信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3,语、数学科兴趣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64与0.768,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36~0.68之间。2~4年级学生语、数学科兴趣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9,语、数学科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539与0.364,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022~0.593之间。
(二) 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相关法计算语、数学科兴趣量表及各分量表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语、数学科兴趣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515。各分量表与所属量表的相关在0.38~0.85之间。语文学科兴趣量表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14~0.52之间,数学学科兴趣量表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21~0.48之间。
从兴趣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来看,学科兴趣的测量是为了预测学习成绩,因此我们选择语文、数学成绩作为效标。本研究收集了某小学曾参加测试的二年级学生20人,三年级学生23人,四年级学生20人的语文、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因此本研究的效标效度是同时效度。由于年级差异,所以我们通过统计软件换算成标准分之后分别计算语、数学科兴趣量表及各分量表与语文、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语文学科兴趣分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时效度在0.3左右,数学学科兴趣及各分量表的同时信度在0.1左右。
(三) 干涉变量
1.月性别差异
我们对男女生的测验得分进行独立性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在2~4年级语、数学科兴趣测验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男女生在语、数学科兴趣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除FY4(语文切身性)分量表的得分外,女生得分都高于男生。
2. 年级差异
将不同年级学生的测验得分作方差分析,結果表明,2~4年级语、数学科兴趣测验存在年级差异,且在各分量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差异主要在2年级与4年级之间。
3. 城乡差异
城乡学校的独立样本t检验,无显著差异。但城市与农村学校在语、数教师因素分量表(FY2与FS3),语文情感分量表(FY3)和数学切身性分量表(FS2)差异显著,除数学切身性分量表农村学生的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外,其余有显著差异的分量表城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三、 讨论
(一) 量表的信度
结果表明,语、数学科兴趣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但个别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项目的删除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量表的结构有比例的删除。一般的,性能良好的能力与学习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达到0.90以上,性格、兴趣、价值观等人格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达到0.80以上。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下,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有待改进。在初测过程中,因考虑到有些学生听不懂题目内容,采取读题方式,在测验过程中,小学生的出声回答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且在重测的过程中,尽管通过奖励的手段来鼓励被试认真作答,但在测试过程中,不少学生还是有厌烦情绪,觉得题量太大,所以不免有学生出现乱答的情况,从而影响量表的重测信度。修改过的量表和4~6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之间的相关很高,即说明删除掉的题目对整个测验无大的影响,但在语文教师因素分量表(FY2)和数学切身性分量表(FS2)上的信度较低,还需要进一步修订。
(二) 量表的效度
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结构结果分析表明各分量表均对总量表作出了贡献,并归属清晰。对量表的效标效度结果分析,Shiefele等人对一系列研究结果所进行的元分析表明,兴趣与成就之间相关接近0.30。本量表的语文学科兴趣分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时效度在0.3左右,而数学学科兴趣及各分量表的同时信度在0.1左右。根据上一标准,只能说语文学科兴趣分量表的效标效度满意。在数学学科兴趣分量表中,FS2(数学切身性)和FS3(数学教师因素)两个分量表的同时效度分别为-0.006和0.109,其原因可能是分量表的测题题目数量不够,或者中途更换老师之类的因素。具体因素要做进一步考察。
(三) 干涉变量分析
性别差异比较结果说明2~4年级学生不太关注语文和数学的价值性。而语、数学科兴趣量表教师因素与情感因素都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小学老师所说的情况一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有很大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除语文切身性分量表(FY4)外,女生在语、数学科兴趣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从生理发育的角度而言,女生的生理发育早于男生,所以在学习方面,也较男生有优势。
年级差异结果表明,语、数学科兴趣量表及其他分量表上均差异显著。2年级得分最高,3年级次之,4年级最低。且2年级与4年级之间的差异显著,由于2年级是低年级,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学科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概念,而4年级的学生对语、数学科的概念都更加清晰,所以差异较大。
2~4年级学科兴趣测验无城乡差异,还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无论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显著差异。本次调查的学校,城镇学校一所是中南大学附属小学,学生主要来自于大学教师子弟,一所是芙蓉路小学,学生主要来自常德卷烟厂的职工子弟,都是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学校师资比较雄厚。而浮桥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都是农民子弟,南塘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处于工业区附近,学生都是一些外来务工者和农民子弟,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所以城乡差异在教师因素方面差异较大。
四、 结论
(1)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重测信度较低,与4~6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的相关较高。
(2) 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同时效度良好,但数学分量表的同时效度较低。
(3) 该量表在性别、年级差异显著,城乡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章凱.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7-33.
[2] 李洪玉,何一粟.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智力和性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4(6):38-42.
[3] 彭纯子.高中生学科兴趣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38-42.
[4] 刘丽琼,范晓玲.4-6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的初步编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5).
[5] 张芙蓉.“对话”对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5).
[6] 李杰,范晓玲.2-4年级语数学科兴趣量表项目分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7] 金俞.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39.
[8] Schiefele, U. Interest and learning from text,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1999,3(3):257-279.
作者简介:曾凡梅,湖南省常德市,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