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霞
放下自己每月近万元的收入当起了难乱村的“村官”;上任伊始,就把村里600多亩该收回的承包地收回来重新发包;为村跑办项目时,左腿被车撞成粉碎性骨折,刚下床就整天架着双拐到现场指挥;10年来,和村干部们共争取到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资金400多万元;引领全村村民发展苹果产业、旅游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就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刘金国。
劉金国(右二)与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专家一同察看果树成活情况
“俺要把‘安太苹果推出河北,叫响全国。”刘金国憨厚朴实的话语中,透出他“小支书大梦想”的雄心壮志,他要把东安太庄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打造成全国有名的“绿色苹果基地”。
令人信服的“带头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刘金国贷款买了3辆汽车跑运输,每月能有近万元的收入,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那批经济能人”。可当时,东安太庄村大部分人还过着苦日子,全村400来户,1300多口人,是南桥镇17个村中最乱的村,各项工作排名倒数第一。
“村里缺的就是‘能人,刘金国有本事,有股子倔劲儿,让他回来领着大伙儿一块干吧。”按照乡亲们的意愿,镇领导多次登门动员他回村任职。2006年,刘金国放下自己红火的生意,回村干起了村党支部书记。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刘金国就“烧”到了承包土地上。刘金国无惧威胁,硬是把600多亩该收回的承包地收了回来,并重新发包,利用筹得的45万元一次性偿还了村里的债务。刘金国带领村两委班子,不信邪、敢碰硬,依法赶走了采砂队,一下子稳定了村民的情绪。
2004年以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东安太庄村大沙河沿岸2000多亩良田变成了靠天吃饭的“闹心田”。刘金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组织干部群众自筹资金先期解决了500亩土地的浇地难之后,他先后找到林业、水利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3万元,打井11眼,铺设5000多米防渗管道,建扬水站7座,彻底解决了2000亩河滩地和南、北荒坡果园的灌溉问题。
刘金国为人厚道,乐于助人。2015年10月份,村民王少存的儿子患上了噬血症,骨髓移植需要几十万元,家人不得已准备放弃治疗。刘金国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四处奔走为王少存家募集捐款。南桥镇全体领导干部、东安太庄村村民,仅一上午就捐款7.8万元。之后,刘金国又多方筹集捐款近12万元,孩子得救了。
敢打敢拼的“引路人”
穷则思变,村内矛盾解决了,乡亲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该如何致富了。东安太庄村大部分是丘陵,发家致富的出路在哪里?刘金国经常整宿睡不着觉,早上三、四点钟骑上摩托车南岗、北岗地转。光秃秃的荒坡岗、脚下乱草丛生的沟坎,“刺”醒了他:荒坡栽上摇钱树,乡亲们才能富。
根源找到了,他就忙着考察市场,走访专家。“经过多次勘察化验,这里的土质富含苹果栽培所需的七项最优环境条件指标中的六项,同时这一带地下水资源丰富,靠近养殖小区,有机肥源充足,相邻三个村加起来二万余亩荒坡,可以成方连片规模发展,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河北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所长冯建忠告诉刘金国。专家一席话,再次坚定了刘金国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下一步,我们计划培育苹果新品种,让人们在不同时间都能采摘到新鲜的苹果。”
“干部干部,就是干事的部队。干事不是本事,干成了事才是本事!”这次,刘金国和其他7名村干部统一思想:带头干!一名村干部包2个生产队,挨家挨户做工作,村集体无偿给修路、打井、扒坡,免费提供树苗,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刘金国带领村班子在村南的荒坡上,先开出了一条宽4米、长6000米的环坡路,为每家每户打开了果树种植、管理的通道。
凭着一腔热情和执着,刘金国说服了苹果专家孙建设教授,他们决定把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示范基地建在东安太庄村,并且引进“苹果矮化砧宽行密植高效栽培”技术和“双矮化三优”(优良砧木、优良品种、优良配套栽培技术)苹果新品种。省果树研究院无偿配套了价值4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还有多位苹果种植管理专家教授作为该站的“岗位科学家”。“依托国字号基地的技术支撑,以后俺们的苹果管理将全部实行机械化。”提起苹果产业的发展规划,刘金国踌躇满志。
2009年,全村300户种了700多亩富士苹果,孙建设教授常年到村里指导讲座,让果农们吃上了定心丸,村里组织成立了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两委+合作社+苹果产业+果农”的模式,实行专业化种植,全村农户走上了苹果致富路。
头脑灵活的“聪明人”
刘金国常说:“分能吃饱,合能致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老百姓吃饱饭问题,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大伙合起来干事。刘金国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一起商讨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怎样带领全村百姓发家致富。刘金国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他提出“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新模式。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基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产品。
“依托河北农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合作社对果树进行统一管理,为种植户提供管理技术,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用药、浇水和防治病虫害。”刘金国说,他们探索出“六统一”管理方法,即统一修剪、统一施肥浇水、统一疏花疏果、统一套袋、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采摘,确保了苹果的品质。
“为种出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无公害苹果,合作社统一组织人工除草,不用除草剂;使用的肥料是牛粪、生物有机固体肥、灌根肥和叶面肥,不但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均衡了微量元素。这样一来,苹果的质量安全就得到了保证。”刘金国说。
有了好的产品,更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品牌。2011年的时候,邻村西安太庄已经注册了“安太”苹果商标,由于该村缺乏致富能人带动,苹果品质一般,没有发挥商标品牌效应。刘金国觉得“安太”品牌不能浪费了,寓意也好,就将“安太”商标从西安太庄村买了过来,并迅速做大做强。
2012年,东安太庄村苹果基地被省林业厅列入省级观光采摘果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首批水果(苹果)标准化果品种植示范园,并获奖金50万元。同年,“安太”商标被河北省工商局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全村已种植苹果2800亩,“安太”苹果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全部达到无公害要求。2014年9月,“安太”苹果在第18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2015年9月,在京津冀名优果品擂台赛上喜获“果王”称号。如今的苹果基地,已经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
“俺们刘书记真不简单,他不仅是合作社的‘发起人,更是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村民王六子说,“俺家种了三亩苹果树,去年头一年挂果收益1.2万元,今年的苹果进入盛果期,保守估计也能净收入四五万元呢。”
闲不住的“当家人”
2016年,刘金国把眼光投向村东的大沙河。依托“沙河水乡”景区,在沙河沿岸栽植桃树700亩,梨树600亩,村西北建起了成方连片的核桃林1740亩,形成了环村经济林带。30个名优果品暖棚开工建设,打造以苹果、桃、梨、核桃、白草莓等果品为主的万亩优质林果种植长廊。
现在村里果树种植达5500亩,人均4亩多,在全国名列前茅,2017年底,仅苹果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村里剩余的4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实现贫困村摘帽。苹果产业不仅鼓了村民们的“钱袋子”,还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
如今,苹果树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通过发展苹果产业,村民们端上了“金饭碗”。2017年村里10家农家乐开始营业,建起了以住宿和餐饮为主的美丽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发展起了乡村游。
为了让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刘金国主动跑办为村里引进了投资18万元的“家庭手工业”项目,建起了服装加工厂。目前与正定县萌宝儿服装公司合作加工生产童装,优先吸纳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到车间务工,每月人均工资2000元左右。
村民不仅要富裕,村里还要“净洁美”。刘金国带领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组着眼省级旅游示范精品村打造,实施了“三清一拆”行動和“四美”活动,如今,全村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昔日的垃圾场正在华丽转身为特色鹅卯石村民休闲公园,同时,该村立足特色鹅卯石资源优势建起了工艺品加工厂,京赞线至安太庄珍果园等4条主干产业路全面开工,为该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引领该村大踏步地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于工作突出,刘金国2006年以来连续十年被行唐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16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奋进奖。2017年10月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村支书刘金国正带领村民,一步步把东安太庄村打造成全国有名的“绿色果品基地”,脱贫致富的大梦想正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