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敏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54)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该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其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一旦发病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上要十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1]。本次研究中本院对所收治的部分心血管患者实施双心护理,就其护理效果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采取抽签法将其平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0~83岁,平均(61.2±3.8)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7例,高血压19例,心肌病5例,冠心病16例,其他3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2.1±4.1)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6例,高血压21例,心肌病4例,冠心病15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本次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患者同意,排除精神病患者和有精神病史的患者,认知功能不佳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护理等干预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双心护理,首先需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护理培训,提升其心理护理技能,之后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心血管疾病往往发病突然,患者毫无思想准备,在发病后往往手足无措,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热情、主动的与患者沟通,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适时对患者给予鼓励和安慰,增进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并引导治疗效果,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2]。②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要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控制好室内温湿度,尽可能将房间布置的温馨、舒适,使患者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利于其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嘱咐其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给予患者亲情支持,提升康复信心。并告知前来探病的亲朋好友要多帮助和理解患者,强化社会支持。③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增进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在实施每项护理操作前先向患者做好相关说明,介绍护理操作的方法、目的及可能护理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争取赢得患者的认可,有利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干预,嘱咐患者做好相关心理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3]。④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护理人员需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调动其配合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教会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改善自身病情。⑤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出现各类不良心理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尽量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共同为患者服务,以提升临床疗效。
1.3评价标准
1.3.1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采用S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则焦虑、抑郁的程度越严重[4]。
1.3.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采取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估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可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3类,总满意度=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1.3.3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都明显更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x±s)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及82.0%,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0±2.5)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6±4.1)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29,P<0.05)。
心血管疾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具体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其发病因素一般与动脉硬化相关[5]。心血管疾病往往发病急且严重,因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患者在突然发病后往往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对后续治疗和康复极为不利[6]。患者在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末梢神经会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儿茶酚和皮质类固醇结合,会动员脂肪,使血中脂质大幅度增加,致使病情恶化。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的同时,还需重视对其的心理干预[7]。
双心护理模式既注重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又强化心理护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不但重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重视其心理健康[8]。双心护理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护理人员语言、行为、态度等途径对患者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以促进其早日康复[9]。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对所收治的部分心血管患者实施双心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达96.0%,且住院时间较短,相对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段亚娜等的研究结果类似[10]。
由上可见,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建议临床上对这一护理模式予以推广应用。
[1]顾爱芹,殷屹岗,徐红,等.双心护理模式改善心血管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的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59-61.
[2]付晓娥.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36):159-160.
[3]郭建星,张玉平,张慧旭,等.“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28):3154-3155.
[4]毛祚燕.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33(9):120-121.
[5]周娜,汪惠芝,黄岸容.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脉介入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159-161.
[6]何芳,赵艳伟.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9):1062-1063.
[7]李晓燕.人性化护理对心血管病老年患者的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5):124.
[8]孟克勤.“双心护理”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6):87-88.
[9]李凡平,曹一波.双心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2):137-140.
[10]段亚娜,仲媛,肖楠.双心护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