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强,王闰平,张元庆
(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2)
农村面源污染一般是指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其一般由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过渡使用、地膜废弃物和秸秆废弃物等组成,其特点是分散、隐蔽、随机和难以监控[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分析新污染物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理农村和农业污染,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3]。
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分析新污染物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理农村和农业污染,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目前,山西省农村面源污染主要呈现出以下形态。
2015年山西省畜禽蛋鸡、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12 146万只和45万头,生猪、肉鸡、肉牛、肉羊出栏量分别达到1 854万头、27 707万只、99万头、1 525万只,根据估算,2015年山西省5类畜禽养殖场(小区)共产生畜禽粪便和污水排放量为7 531.36万t[4]。这些畜禽粪便集中而且数量大,加上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废弃土地或者让老人种植土地,致使粪便难以及时还田,部分粪便随意丢弃在养殖场周围,造成较大的畜禽粪便污染,使本应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有机肥料变成了污染物。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民对部分农作物实施覆盖地膜的生产方式,在秋天收割庄稼后,由于庄稼茬、风吹雨晒等原因导致多数地膜撕裂成小小的难以捡拾的细小塑料膜,这些地膜被翻耕埋在土壤里,时间长了会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难以回收的地膜对土地产生了污染。2014年,山西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在1万~5万t,覆盖面积达到58.51万hm2,农用薄膜的废弃物变成了“白色的污染”[5]。农药瓶随意丢弃现象比较普遍,因为空置的农药瓶没有厂家或者个人回收,农民也不愿意把这些装过农药的器皿放置在家中,一般都是丢弃到远离家中的地方。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生活垃圾。例如,塑料袋、电池、玻璃瓶和废弃衣服等难以降解也无企业回收的垃圾,这些垃圾农民们尽管知道有害,但是没有处置的办法,只好被动地随意丢弃。
山西省农作物资源品种比较多,现有耕地369.25万hm2,产生的秸秆类型主要有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小麦秸秆和大豆秸秆;藤蔓主要有土豆、甘薯;还有一些数量较少的胡麻、莜麦等杂粮作物秸秆。据估算,2013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产量总量达到1 620.03万t[6]。秸秆原本有饲草、家用燃料和土壤肥料3种使用用途,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户的热源由“煤炭—秸秆”这一主要方式转变为“煤炭—秸秆”、“液化气”和“电器”多种热源方式并存的形式,秸秆作为燃料在做饭供暖方面的重要性下降[7]。另外,作为畜禽饲草补充用的秸秆,随着庭院养殖模式的退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秸秆作为饲草的重要性大大地降低,原先的“牛羊—秸秆—有机肥”的循环农业模式断裂了,加之农村老年劳动力体力的退化,他们没有精力实施秸秆还田,在农作物收割后,许多秸秆还是矗立在地里,任凭风吹日晒,直到第2年播种时一把火烧掉,原本可充分利用的秸秆由于种种原因变成了环境的污染物。
调研区域主要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各选一个县,分别是清徐、广灵、盂县、沁源、沁水、山阴、平遥、万荣、代县、古县和文水县。调查涉及11个县22个乡镇88个村912个普通农户;另在乡镇按照土地经营规模在2 hm2以上农户作为种植大户样本进行调研,种植大户样本为57个;把拥有不少于25头牛或者50只羊或者500只鸡的养殖户作为养殖大户来对待,养殖大户样本为62个。调研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2种形式进行,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的农户,样本遵循随机原则从村中选出。调研问卷共发放912份,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剔除缺少关键信息的部分问卷,实际有效问卷为881分,有效率为96.6%。
表1 农户基本情况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对农村面源污染的自我感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产生污染的因素及这些污染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样本统计学描述如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样本特征表现为:受访农户男性居多,占总样本的67.46%;受访农户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为57.04岁;受访农户文化水平偏低,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户占多数,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9 a;农户兼业化现象普遍,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只占30.59%;受访农户以分散小农户为主。
公共自然资源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低效的过量消费,每个人都有快速消耗公共资源的动机[8]。例如:当农民们焚烧秸秆时,污染空气,可是在空气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导致焚烧秸秆行为毫无约束地扩散,从而形成“公共地悲剧”的演化过程。可从下面的囚徒困境模式来说明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表2)。当每个农户都焚烧秸秆时,从自身利益考虑,不考虑集体利益,农户作为决策者,都选择“焚烧”作为理性的策略,大家形成了彼此相互追逐的焚烧秸秆行为,致使空气污染加剧。
表2 秸秆焚烧囚徒困境
此时的均衡是农户A与B均采取焚烧策略,均衡得益是(-5,-5),双方的集体收益最低,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8]。如果能做到产权明晰,或者农户之间都自觉合作,采取不焚烧的策略,则整体上能做到帕累托效应的改进。
3.2.1 农户的种植或养殖规模对采用低污染技术有较大影响 专业化规模化从事种植或者养殖的农户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较为重视[9],在调查中发现,种植面积达到1.33 hm2以上的种植户或者饲养牛达到20头以上、饲养羊50头以上、饲养蛋鸡或肉鸡500只以上的养殖户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较为重视,规模化的种植户对测土配方施肥、低毒高效农药和地膜的合理使用都有一定的了解,规模化的养殖户对兽药、饲料、粪污的处理都感兴趣,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高,对土地的依赖性和重视度远高于其他的兼业农户,为了长远利益,他们对土地生产效率的变化、土地的污染控制等能影响产量和收入的因素非常关注。这部分农户愿意采用低污染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进行农业生产[10]。相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弃地后专注打工的农户对面源污染关注度低,农业收入对他们的家庭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可见,农业的种植或者养殖规模能够影响农户对农村面源污染的关注度。
3.2.2 年长农户在生产生活中注意节约但环保知识较少 年长农户有节俭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一些物品都是多次重复使用,浪费较少,他们的物质欲望较低,基本上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对农地的化肥、农药投入也较少,基本上维持着传统的“人类食用果实—根茎叶喂牲畜—人畜粪便还田”的农业循环,从而造成的农业污染也较少,但他们的少量使用农药化肥多数不是出于环保的考虑,而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虑[11]。在调查中,有9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对环保生产没有听说过或者听说过但没有使用过,他们按照自己养成的既定习惯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产和农业生产。调查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仅种少量的地,而且一般都是男性在地里劳作,女性在家里做家务,65岁以上的夫妻2人总共的种植面积在0.133~0.20 hm2,而且还都是多样化小规模碎片化的种植,农产品数量较少且仅仅用于满足家庭日常自我食用,一般没有多余的农产品出售。他们的经济收入一般是子女给予一点现金,能维持基本的日常开销,农业种植产品收入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基本上维持“低投入—低产出—低污染”的循环[12]。
3.2.3 文化程度较高农户的环保意识较强 在调查中,高中毕业的农户环保知识多于初中和小学毕业的,尽管他们生活在一个村庄里,但是高中毕业的农户对过量施肥、过量使用农药和地膜的危害了解程度高于一般农户[13]。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在低毒农药、配方施肥、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意识上远远地高于文化水平低的农户,他们在生产中愿意使用低污染的生产要素,意识到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性能够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并会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自身安全[14]。
3.2.4 男性农户对面源污染的知晓度高于女性农户 男性农户面临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和日常生活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在调研中发现,男性农户一边务工一边务农,而女性则一般是照料家务,对地里的农活关注度低于男性,因此,女性对地膜、化肥和农药给农地造成的污染知之较少,多数女性不知道地膜对土地有污染。
3.3.1 污染治理技术供给的落后制约了农户采用环保技术 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废弃的电池、玻璃瓶、塑料袋和塑料地膜等垃圾对土壤和水有危害性,但是村民们也不知道往哪里放置这些垃圾,村里没有这些垃圾的回收地点和设施,导致他们只能随意丢弃垃圾。
3.3.2 政府运用讲解宣传性的推广方法难以改变农户的生活习惯 政府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时,一般请专家运用多媒体授课,课堂讲解多,实际示范操作少,农户需要更多的手把手示范,多媒体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消除农户采用节能环保技术的胆怯心理,致使农户没有勇气采用新技术[15]。
3.3.3 缺乏更加有效的鼓励农民减少污染的激励措施 目前,国家缺乏有效的减少农业污染的激励政策,以对农业补贴为例,谁是种植大户,谁的种植规模越大,粮食产量越多,则谁获得农业补贴就越多,而这些农业种植大户往往也是农业生产的污染大户,因为他们在生产中需要更多的地膜、化肥和农药,产生更多的农业污染,国家仅仅是从种植土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上确定补贴数量,而没有从生产要素的使用环节进行农业补贴,导致农户没有积极性去使用有机肥。
目前,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畜牧养殖的畜禽粪便以及农户生活中的一些垃圾。这些废弃物中有些是可以在农业生产中自行消化循环利用的,有些则是必须处置的废物。但由于青壮年农户弃地行为、老年农户种植规模小导致秸秆和畜禽粪便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循环利用。政府公共服务的错位,使一些节能环保生产技术没有顺利推广到农户;政府没有提供必要的垃圾处理设施,使农户不得不随意丢弃废电池、废药具器皿等垃圾。
4.2.1 对采用减少污染的农业投入给予经济激励措施 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改变资源配置,农户在生产中也面临着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分析,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起到改变农户配置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例如,可以对使用有机肥的农户实施多一点的农业补贴,对使用化肥数量的价格尝试阶梯价格,使用的越多,需付出的费用越高。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户实施秸秆还田。理性的农户会积极地迎合政策来改变要素的投入和生产剩余物的处置方式,如果激励措施得当,农户会减少污染大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更多地使用环保低污染的农业生产资料。
4.2.2 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舒尔茨从传统农业的特征入手分析小农行为,他认为农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时刻考虑着如何减少成本投入、增加产出,认为农户是理性的“经济人”,其经济是“有效率的”,小农经济是农民在其现有的技术、资金和资源范围内达成的均衡,如果要让农户改变其技术或者生产方式,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作用[16]。
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方面也是这样的,许多生产生活方式是农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最节约和风险最低的符合当地环境的生活方式,如果让他们改变或者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采用新技术,则他们会有一定的犹豫性和排斥性。因此,一项新的技术,那怕这种技术是有利于农民的,但开始扩散总是比较慢,如果政府建立试验示范,让农户看到试用效果,则采用的人数就自然逐渐增加,使扩散速度加快,从而有利于新技术在农户中的推广。
4.2.3 鼓励土地流转,适当的规模化种植能够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 由于种植大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强,为了增加农业收入会更加重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了使其产品在市场中拥有竞争力,种植大户对环保意识的重视度也一般较高,使其产品达到或者接近绿色无公害产品。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追求,会使种植大户更加重视对土地的长远投资,重视应用高效低污染低成本的技术,从而增加产品竞争力和收入。因此,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鼓励土地流转,扩大农户种植规模。
4.2.4 加强宣传,并为农户提供一些必需的废弃物处置设施 先灌输一些环保的思想意识才有可能改变农户的生产行为,因此,可通过广播、电视广告等听说性、可视性的多媒体来宣传环保意识。同时,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分类处理废弃物的必需设施,改变由于没有处理废弃物的设施而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崔键,马友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4-20.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05].http://cpc.people.com.cn/n/2015/0505/c64 387-26952997-4.html.
[3]王雪,贾宁凤,王晓军,等.宁武县恢河流域面源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1):60-62.
[4]刘晓妮,乔栋,陈晓虹.畜禽规模养殖粪污专用肥场何去何从[J].中国畜牧业,2016(3):35-37.
[5]农业部生态总站.2014年中国地膜使用报告[EB/OL].[2016-09-03].http://www.wtoutiao.com/p/3e73qvt.html.
[6]杨海蓉,周怀平,解文艳.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特征[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1):1458-1463.
[7]王梅.山西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及治理的思考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45-47.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8-67.
[9]陶梅,萨仁娜.植被过滤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60-63.
[10]李华,马丽.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11):59-64.
[11]陈康林,李江涛,钟晓兰,等.广东省畜禽粪便时空变化特征及耕地负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177-7181.
[12]张志祺,马瑛,王保力.棉农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2):43-47.
[13]孙霞,苗春乐,张默函,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12):97-99.
[14]张富林,夏颖,徐树斌,等.湖北省农村生活面源污染现状及时空特征[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12):100-104.
[15]新楠,卢树昌,王小波,等.天津市设施菜田氮投入状况评价与面源污染风险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6):68-72.
[16]黄季馄,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设[J].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