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王怀冲 施 英 杨 威
50岁的陈阿姨被诊断为肺结核,服用抗结核药治疗1个月后,她的牙龈经常出血。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后发现,她的血小板低于正常水平。经询问得知,陈阿姨近期服用的药物有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医生对此进行分析后认为,陈阿姨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与利福平的使用有关。主治医生建议陈阿姨暂停使用利福平。停药1周后,陈阿姨的血小板水平果然恢复到正常水平。
通俗地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就是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药物作用于造血的骨髓,在源头上使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类药有环磷酰胺、氯霉素等;二是药物引起免疫性或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多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像利福平、肝素等就属于这一类。
一旦发生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通常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用药史,发病时间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的,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发病;常见的,在用药1~2周后发病;时间长的,可在数周,甚至数月后发病。
症状轻者仅表现为皮肤有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同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低热为主)、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头痛、视物模糊等。
明确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有以下分类。
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氮芥、甲氨蝶呤等。
抗菌药 氯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磺胺类等。
血小板抑制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昔单抗等。
利尿药 氢氯噻嗪、呋塞米、乙酰唑胺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 布洛芬、水杨酸钠、保泰松等。
降血糖药 氯磺丙脲、格列本脲、甲苯磺丁脲等。
心血管药 洋地黄毒苷、维拉帕米、地高辛等。
抑酸药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抗病毒药 伐昔洛韦、α-干扰素等。
抗甲状腺药 甲巯咪唑、硫氧嘧啶类等。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性激素药 己烯雌酚、他莫昔芬等。
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利培酮、舒必利等。
免疫抑制药 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
中药制剂 鱼腥草注射液、牛黄解毒片等。
患者在应用药物,特别是以上提到的药物时,应该遵从医嘱,定期检查血常规。
患者在更换医院或医生就诊时,应把之前的用药史或相关病史告知新的医生,以便医生了解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如选用对血小板影响小或无影响的药物。
一旦用药后发现了出血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患者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停用可疑药物。
通常,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轻症者停药1周左右,出血即可逐渐停止,无须其他治疗。但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则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全血,并进一步做骨髓检查。若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