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璞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伴随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日渐加剧,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尽管养老服务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风险因素,立足审计视角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对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围绕审计监督视角下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风险控制展开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行业,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建立起养老服务产业链。此外,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养老服务行业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政策红利不断,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得到进一步明确,其意义十分巨大,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红利也表明了政府对目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视,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政策导向十分明显。但很多扶持政策依然存在不少缺陷,缺少相应的组织关系落实国家政策,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也不够透明。此外,由于实施过程的不到位,很多政策本身所具备的前瞻性以及指导性无法得到体现。
(二)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整体服务水平待提升
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养老机构地区分布不平衡,数量也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养老服务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目前的护理岗位基本都是由女性担任的,她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很多护理人员都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基础的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大部分养老护理员都无法实现持证上岗,严重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数量方面,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据调查,由于待遇低,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我国需要大约1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但实际上全国养老机构仅有22万在职员工,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人。护理人员的严重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理机构难以有效运行,发展十分缓慢。
(三)市场运作不佳,供需失衡
一方面行业标准和市场化规范不够完善,硬件设施较為落后,服务水平也较低。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未全面发展起来,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服务设施不足,相对应的监管机构也没不完善。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恶意哄抬市场价格,但又无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服务,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供需矛盾较大。养老服务产业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资金回笼慢,行业风险相对较高,在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需要支付更高的工人工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预期效益,这导致该行业很难吸引投资,总体投资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导致供需不对称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风险因素,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一)财产风险
养老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基础是动产、不动产等财产。通常,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财产包含很多内容,具体有场所固定财产、医疗康复设施以及入住个人财产等。由于很多服务机构会因为意外而发生火灾,所以,应不断加强管理意识以减少财产的损失。这部分风险会进一步提高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对机构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二)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各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区养老机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其日常运营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很容易引起法律诉讼。例如在老人入住过程中,双方签订的合同界定不够清晰,这很容易发生纠纷。纠纷事件的曝光会对服务机构产生巨大影响,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服务机构的管理成本。
(三)投资风险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风险主要指的是投资风险,具体来说就是资金的投入与回报比。与回报率较高的产业相比,养老服务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报期长以及风险大,这对投资者自身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相应的社区养老管理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较低,养老机构运营十分艰难。养老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投资风险可以说是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一)强化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不管是国家治理,还是经济发展,审计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免疫系统”,风险审计的时效性和人员素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风险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其专业内容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多个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用现代化审计方法实现对该行业的科学审计。
在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风险审计时,审计人员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根据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条款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结合其运营管理情况,提供相应的发展意见,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准确区分责任义务,在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借助现代化设备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充分培养职业道德。
(二)明确审计的重点
为有效地规避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在对其进行审计时,应突出审计的重点所在,确保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审计的重点包括:第一,重点关注养老服务产业近期的发展情况、总体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应全面涉及到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人口老龄化情况的改善以及民生的改善等,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第二,重点审计养老服务政策的执行情况,具体包括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审批权落实、建设专项编制执行情况等。第三,重点审计相关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情况。养老服务产业涉及的资金既包括财政资金,也包括社会资金,而审计中需要对这些资金的投入情况、使用情况、资金管理制度等均进行审计。第四,关注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享受免征营业税、免缴城市配套费等优惠政策。第五,关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情况及其营运风险,确保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手续合规合法性。
(三)建立现代化审计信息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输出速度,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同时,通过现代化的审计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简化审计流程,增强审计工作中分析的准确性,准确地反映出养老服务行业的状况和面临的风险,为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提供依据。因此,应依托大数据技术和网络环境优势,建立起现代审计信息系统,拓宽信息的来源,提升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速度。同时,应注重审计信息系统对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完成风险审计工作。
(四)不断改进和优化审计方法
在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风险审计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有效、准确合法的原则,对审计的方法予以改进和优化。首先,应创新审计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其次,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监督的效果。再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通过引进、推广审计软件,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步伐,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最后,应注重事前审计,善于运用风险理论和风险分析方法,以较高的洞察与思辨能力,对养老服务产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出合理评价并提出应对建议。
总之,养老服务产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产业,是关系民生的服务产业。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风险防范机制尚不健全,基于审计监督视角,发挥审计在养老服务產业发展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着力在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制度、完善审计机制、改进和优化审计方法以及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审计监督,有效地规避风险因素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专项科学研究计划“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陕西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17JK06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