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教融合源于“产教结合”,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长期以来在高校层面和企业一方存在诸多矛盾,阻碍了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促进产教融合顺利发展,需要全面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产教融合顺利运行。
关键词:产教融合 意义障碍解决途径新时代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为了促进产教融合的实质性开展,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从多方面扶持和推进产教融合深入进行。2017年12月7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神,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对新时代条件下促进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意见和政策。新时代条件下,研究和推进产教融合是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精准就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
(一)产教融合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产教融合源于“产教结合”,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概念提出的背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目的是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格和质量等方面都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把深化产教融合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把产教融合提高到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对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则是第一次专门针对产教融合制定的国家级推进政策,赋予产教融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精准就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多项职能。
(二)产教融合的涵义
产教融合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涵义给予了不同的阐述,由于分歧较为明显,至今尚未形成高度的共识。分析起来现有的对产教融合含义的解释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产教融合的主体上,缺乏对其意义和目的研究。二是仅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产教融合概念,未能把产教融合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联系起来;三是把产教融合的概念宽泛化,把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无限延伸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领域,模糊了产教融合概念的核心意义。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中各种新元素的融入,意味着学校必须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和组织形态,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校企协同育人。新时代的产教融合,就是要让学校教育在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支撑。基于此,笔者结合党和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和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产教融合是从满足一定时期国家经济转型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
(一)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学校在思想上对产教融合工作的意义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或者虽然理解但对产教融合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学校一方在开展产教融合的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接洽、实训平台建设等具体方面缺乏动力和投入不足,合作项目难以得到所需的资源支撑,导致产教融合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部分高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缺乏科学评估,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选择的焦点重点聚集在一些“贵族”行业和企业上,但由于自身条件难以达到对方的要求,导致产教融合最终成为“烂尾楼”。三是部分学校虽然积极介入产教融合行动,但在计划和安排中行为失当,不能很好地保障合作企业的应得利益,导致双方合作难以为继。例如,有些学校在安排学生的课程教学计划和实习实训项目等学业任务时,偏重于考虑学校一方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合作企业的需要,导致产教双方在时间和人员安排等方面存在冲突,影响了双方合作的正常进行。
(二)企业一方存在的问题
一是许多企业认为,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参与人才培养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同时并不能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企业缺乏参与的动力。二是合作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变数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地方性高等院校在产教融合中能够选择的合作对象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由于资产数额较小,相对而言经济和运营能力较弱,受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当宏观经济向好时他们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较高,但遇到宏观经济形势低迷时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往往受到考验,导致双方合作关系较不稳定性。三是很多地方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考虑的更多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短期结果是决定他们是否和高效合作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在产教融合中高校考虑得更多的是希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一方建立合作的愿望。
(一)围绕产教融合全面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为了促进产教融合顺利发展,高校必须根据当地产业、行业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科学设置和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布局,为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做好学科规划。二是优化课程设计。高校在安排课程设置时应该努力把合作企业的生产计划融入到教学计划中,使企业生产计划和高校课程安排密切结合。同时在课程设置时多多倾听企业方的意见,想方设法把课程安排和行业职业标准紧密切合,缩小产教差距,大力培育贴近企业需要的毕业即可上岗的高技能人才。三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衔接。产教深度融合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需要高校彻底改变原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以企业的生产过程为标的重组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该纯粹的课堂教学为工学交替,聘用企业教师,引入现代“师徒制”,实行弹性教学方式,以具体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二)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产教融合顺利运行
一是充分考虑产教双方的利益。产教融合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的合作行为,只有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产教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高校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强化和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千方百计吸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及时转变落后的理念,以长远利益为重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劳动力素质,在合作中实现产教双赢。二是改善和加强沟通协调。产教双方应密切联系及时交流沟通,消除和杜绝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产教融合的工作效率。例如,可以构建以加强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于产教融合的互动例会制度,定期安排产教融合研讨会和产教合作项目交流会,确保产教融合健康进行。三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学校和企业拥有互补性的珍贵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以优化配置为原则得到进一步地利用并实现共享。例如,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园区等方式进各类优质企业入驻基地和园区,为学生搭建实习、创业和就业平台。四是经费保障机制。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建设,同时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参与高校建设,不断扩大和丰富产教融合的财政来源。
参考文献:
[1]王继元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研究的元分析[J].职教论坛,2017(3)
[2]王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与发展途径[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9)
[4]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5]郝金星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J].品牌研究,2015(3)
[6]賀伟,李艳文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统整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8)
〔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高职网络创业实训教学生态的研究与实践”(Y201738220)研究成果。〕
(张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