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又一个“千年大计”呼之欲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继粤港澳大湾区于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2017年12月29日,港珠澳大桥进行灯光调试。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3月9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千年大计”。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北有雄安新区,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非同寻常。
何立峰还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经基本完成。在4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很快就要出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把它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
无疑,粤港澳大湾区要来了!
目前,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的9个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总量接近纽约湾区,2017年GDP总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额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约4.5倍;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将如何实现“世界级”目标?湾区内如何进一步实现联动发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多位主政者、企业家和业内专家,展望这片崛起的希望之土。
以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为代表的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800万,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从面积、人口、GDP总量等方面对标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世界级湾区规模。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以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这样的“一二三四”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近年来才提出,但粤港澳联通、合作的许多基础工作已进行多年,尤其是2003年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诞生,为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随着这些年来的经贸、人员往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联通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个大湾区核心城市间。以深港跨境往来为例,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16年香港和内地之间日均有65万人次跨境往来。目前大湾区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正在推进,未来也将落成启用,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施连通建设,不仅是基础交通的连通,而且是形成了高效率的网络,把粤港澳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通过大湾区的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不是简单的9+2=11,应该说9+2>11,可以起到叠加或者乘数效应。”何立峰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经济总量背后是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包括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国内、国外经济交往密切,互相之间有优势互补,这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看来,在“一二三四”格局下实现“钱过境、税平衡、人往来”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创新一体化新体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够形成人才的集聚,能够在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最终转化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
张燕生向记者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际上是对标现代制造的東京湾区、现代金融的纽约湾区、现代创新的旧金山湾区,“通过粤港澳的合作,在现代制造、现代金融、现代创新方面探索未来发展的合作模式。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就是一个面向未来30年、40年的合作规划,把香港、澳门的优势和广东的优势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发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新增长极,以及世界级首位城市,成为全球经济格局和未来发展中最靓丽的一个湾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4月9日表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香港拥有自己的经济、社会制度,加上优良的法治传统以及和国际标准高度接轨的营商环境,可以将国际企业引进大湾区,并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
“澳门作为大湾区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小规模的一个小弟弟,我们当然不能只靠合作伙伴的照顾,还需要考虑我们在整个区域合作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提出‘澳门+这个概念,澳门加上这个地区,对整个地区产生什么样积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增值?我们通常是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澳门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说。
“从广东来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市场体系在一步步形成。广东的研发强度超过2.6%,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值2.4%,其中深圳超过4.1%。这是广东的优势。”张燕生说,从世界范围看,研发强度较高的经济体包括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等。
“香港有4所广东没有的世界排名前100而且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有广东或者内地都比较弱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现代金融等。澳门是中国对葡语系国家的窗口、桥梁和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服务平台,还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它们之间的互补性是非常强的。”张燕生告诉记者。
王瑞军则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广东的巨大增量。“通过大湾区的建设,广东的创新力量能够更好地和香港、澳门甚至是国际的创新资源衔接和联通,这就是增量。同时,广东非常明显的短板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力量缺乏,而香港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增量。这些增量的注入,对广东补短板、强弱项,是非常好的创新要素的注入。”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和广阔海域面。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达,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但如果单个看“9+2”中的每个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短板。比如香港、澳门的土地空间和人力资源不足,广州、深圳等高校资源和研发机构不足等。因此促进创新要素流動、优化空间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要实现大湾区内部要素流动的便利化,形成“2+3”自由贸易区联盟,还应该具备一个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框架。“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融合起来,制度的融合最终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各种经济行为的融合。”
马兴瑞表示,广东将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人流和物流;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林郑月娥则表示,香港将积极促进现有的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同时将加快促进高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并为内地科创企业提供境外融资平台。大湾区将协助香港突破土地和人力资源瓶颈,提升发展动能。香港完全可以与珠三角9市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深圳、香港、广州等城市空港、海港、高铁、城轨、地铁等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王瑞军向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需要有一个国务院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还应该有粤港澳三地形成的有效的联动、沟通和互动机制以及广泛的社会联系、互动机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有包容性的体制机制。”
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要素流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建议,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学合作、社会参与创建一所新时代新型联合大学,作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枢纽。他告诉记者,粤港澳三地合作创建一所“湾区联合大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可以突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为促进粤港澳合作和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多个城市可以‘并船出海,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机遇,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支点,成为国家和全球连接的门户,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空间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惠州市市长麦教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麦教猛说,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惠州将加强与香港、深圳等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惠州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他表示,惠州将从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香港前沿+惠州腹地”,全面融入大湾区东岸“半小时生活圈”。二是推动“香港创新+惠州智造”,共筑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是推动“香港资本+惠州市场”,共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四是推动“香港经验+惠州探索”,进一步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五是推动“香港服务+惠州生态”,共筑宜居宜业宜游宜创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三个都市圈,第一个是广州、佛山、肇庆,第二个是深圳、东莞、惠州,第三个是珠海、中山、江门。湾区内的城市要研究如何通过与港澳的对接合作,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定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要解决首位城市的合作问题,香港、广州、深圳、澳门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形成首位城市的合力。
“构建江门全面开放新格局,重点是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要求,积极谋划和推进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将抓住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全方位加强与大湾区各城市的对接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合作重大创新发展平台。”江门市市长刘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改革开放政策对香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香港未来的发展要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讲,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遇。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形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交流和融合。”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说。
张燕生分析说,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释放内生动力,就要打造高标准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可以看出,凡是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社会这个和谐的手和开放这个压力的手,变成一个合作的机制。把这‘四只手形成合力,我们的经济、社会就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我们要打造一个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产业做支撑,包括广州、深圳,也包括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世界级大湾区构建离不开实体经济支撑。”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张传卫说,制造业非常重要,旧金山大湾区发展那么多年,制造业仍然占比20%以上,东京大湾区制造业占比达23%。
“大湾区的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必然需要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现阶段规划涉及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将会延伸、辐射到内地。”广东德爱教育集团董事长缪国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随着未来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扩容”,“可以将粤东西北的河源市等地市纳入统一规划,进一步发挥这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建设成为珠三角连接长三角、辐射内陆的重要枢纽,进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产业延伸重要腹地。”
张燕生表示,在当前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推动跨境一体化合作至关重要。对此有三个着力点:一是在周边地区,也就是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推动自由贸易合作。二是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要辐射“一带一路”。三是要面对全球,在全球构建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贸易投资的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间要考虑如何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我们需要向这些世界级湾区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应该讲是新的30年、40年的开始,到2035年、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中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共同来研究和回答的。”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