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一样可以拥有幸福感

2018-04-18 06:28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城市空巢生活

朱松琳

在郑州打拼的李森2014年经历过与初恋女友分手的痛苦,此后便开始享受单身时光,他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陪伴着自己。(视觉中国)

近日,浙江杭州一位“90后”青年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租自己的厨房,目的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一个人吃饭太寂寞”。

一时之间,“空巢青年”这个群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一相对于“空巢老人”衍生出的群体,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既要承受“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生存压力,还要承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孤独与寂寞,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

网上曾有人这样描述“空巢青年”的生活状态:“刚到大城市工作不久,居住环境从月租几百元的地下室、城中村到三四千元的一居室,唯一熟悉的室友是喂养的宠物猫、狗,厨房有全套餐具但吃饭主要靠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见得最多的人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

从本质上说,“空巢青年”这个词并不见得有多少新意,它更像是“北漂”“蚁族”等词语的某种更新和进化,因为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價、阶层固化、独生子女……

而其中,“社会流动性增强”是多位学者对“空巢青年”现象作出的共同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翼认为,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局限,鼓励家庭生活和低流动率,而现代社会城市发展,则呈现高流动率。随着人口进入城市,社会支持独居人群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日益增多的“空巢青年”。

有媒体去年就相关问题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有不少“空巢青年”,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55.1%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

空巢,是心灵的清冷孤寂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让一只“特立独行”的青蛙成为人们竞相争养的“宝贝”。它全程和你没有交流,独自吃饭、读书、做手工、外出旅行。偶尔,它会为你拍一张照片寄回,让你知道它身在何处。不过,你们的联系也仅限于此,更多时候你见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在哪儿。

有人说,这款游戏的流行,妙在“佛系”,胜在现实,与时下盛行的“佛系青年观”颇为契合,走红也就不足为奇。只是,这款游戏能让这么多人走心地投入,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影响力,恐怕“佛系”的创意之外,更是游戏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的内心共鸣。

蛙是假的,“90后”空巢青年的“孤单寂寞冷”才是真的。

这只青蛙,何尝不是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它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写照。

在繁华的大城市,我们能看到许多这样的“蛙”们:租住于逼仄老旧的房子,每天迎着人流挤公交地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陪伴,慢慢地习惯于面对激烈的竞争、高企的房价。

于异地求学,去海外深造,在他乡创业,之后定居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这样的“空巢”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虽渗透着无奈,却也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预期和坚持。

因此,所谓的“空巢”,未必是身边的空荡无伴,更多是心灵的清冷孤寂。

“90后”小陈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春节长假回到家里后,除了偶尔去亲戚家串门走访,更多的是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在家乡广西省北海市,接近30岁的她已成为家中长辈担忧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在北京,她和两个研究生同学合租一套三居室,不大的面积、高昂的房费,让生活略显拥挤。上班靠步行,出门靠地铁,摇号买车对她来说更是遥遥无期。

“在年前的那几天,室友都提前回家了,我觉得非常孤单。”她说。

在她的规划里,未来在北京扎根是第一选择。然而,较大的工作压力和高昂的房价让她没有十足的把握。事实上,她的两个室友不久以后都将离开北京,一个回老家一个去武汉。她也考虑过回广西,但想回的不是北海,而是省会南宁——北海还是相对落后不少。

其实每年春节回家,小陈都能切实感觉到家乡的变化,但她还是认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赶不上城区外观变化的速度,要是回来,她估计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要么当老师,要么考公务员,还有些去银行工作。”在她的中学同学里,留在家乡的以从事这几种工作居多。他们大多数都已经结婚生子,房车齐全。“像我这样现在还单身的没几个了。”

看着同学们一家家其乐融融的,她的心里产生了巨大落差,因为独自在大城市闯荡了几年的她依旧是个无房、无车、无对象的“三无”青年。每到周末,她都会窝在家里追剧,因为出门也“没什么意思”。

假期过完,小陈又赶回北京,继续自己的单身租房生活,为自己想要的未来持续奋斗。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寂寞难耐的她将选择回到故乡。

空巢是孤独,也是独立

在众多的“空巢青年”中,有人被迫独居,有人却在孤独中学会了独立。

“自己过日子最大的好处就是我更像个‘汉子了,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自己组装家具也毫无压力。”大学毕业就留在西安的季乐乐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文职人员,独居8年,居住条件从12平方米的群租房换到一个人的开间,现在和同学合租在高新区一套两室一厅的出租房中,迟迟不想结婚的她,就是一直贪恋这自由自在的“空巢”生活。

和大部分“空巢青年”一样,季乐乐远离安徽老家,独自在西安打拼。电子设备不离身,偶尔通宵追剧,或是一睡一整天,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和男朋友相识于爵士舞舞蹈课上,而后一年多的异地恋也给了她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继续“空巢”,为了能在上海更加顺利地找到工作,她还参加了英语培训。“‘空巢只是一种独居的生活状态,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就不会觉得孤独了,还能让自己技能满满。”季乐乐说。

吃外卖、不出门不洗头、作息失调,这些在老人们口中消极和堕落的表现,在“90后”余枫看来,反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已经住了3年群租房的他换了无数室友,有销售人员,有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有刚入职的小白领,也有个体户小老板。他乐得和人聊天,也从中了解着各行各业的规矩。“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写小说,才写了半年多,单篇阅读量都能上万了,人物的原型就是我的这些室友。”谈起他的原创小说,余枫很是骄傲。

“‘空巢青年的出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廉思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空巢青年”不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空巢青年”现象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

造成“空巢青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中国上演,这不仅是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也是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社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也好,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能离家外出打拼。加之这些年轻人仍处于生活的过渡期,他们的父母也大多不愿意离开老家去大城市生活,也就造成了这些青年的“空巢”状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一人户家庭占总户数比例达12.45%,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是8.3%。最近的一项数据也显示,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已达5800万人。

事实上,“空巢”也意味着青年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自由的扩展。这些年轻人能忍受生活中的寂寞,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远大的目标,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奋斗打拼。

空巢者,“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空巢青年”这个词,乍听之下略感凄凉,不过如果只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也确实偏颇。虽然这个群体滋生了一些孤独、迷茫、悲伤的社会情绪,但其中的个体也并非一味在顾影自怜,不少人认为空巢生活实际上维持了他们的个体尊严和自主性。

唐晓玲,27岁,从韩国留学回北京,现在在文化公司工作,租住在北京三元桥。“一个人住挺好的,要说没有一点孤独感不可能,偶尔还是有的。我觉得‘空巢青年主要是映射一种心理上的空虚孤独吧,其实在哪个城市生活都一样,我的适应能力还挺强。工作很多年的人和我们这种出来工作一两年的人心态差别很大,像我这种现在还很兴奋,可能再过几年后我就会去别的地方。”

同样是面对空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与方式。

来自河南沁阳市的“山哥”,大学学的是师范专业,在家乡想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并不难,但他并不想当老师,于是独自一人来到郑州打拼。因为年过30尚未结婚,每年春节回家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亲戚朋友会追问他“何时成家”。谈到感情问题,他也十分无奈,因为社交面并不广,他还在寻找另一半,但在谈到对以后生活的规划时他的态度十分明确:“如果是当老师的话,我宁愿在郑州当‘空巢青年。”

很显然,“山哥”对于未来的生活是有想法的,与其回家乡从事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宁愿一个人在他乡奋斗独居,为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尊严。

放眼全球,独居人口的数量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增长到了2006年的2.02亿,在10年间增长了33%。中国和印度、巴西成为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超5800万人独居,占全国总家庭数14%,其中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在北欧的瑞典、挪威、芬兰及丹麦,40%到45%的住户是独居者。日本32.5%的住户是独居者。在韩国5170万总人口中,有520.3万人独居。在美国,差不多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独居。

独居群体数量日益庞大,单身社会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认为:单身社会的膨胀,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它代表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其实,一个人生活最大的好处在于有很多闲暇时间,是被寂寞啃噬顾影自怜还是充实利用,会有截然不同的导向。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于是有了那部超验主义的经典传世之作。

《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证券经纪人的工作和幸福优渥的家庭生活,到巴黎独居学习绘画,虽一贫如洗却实现儿时当画家的梦想。

空巢是个人的主动选择,我们不必给独居青年贴上“空巢”标签,即便贴上了,也不必人为放大“空巢青年”的伤与痛。正如有评论所说:“空巢并不可怕,只要心态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敢拼搏敢奋斗,才能在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而选择奋斗打拼的年轻人,或许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希望。”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提问里,千篇一律的悲观论调中,有一个网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啊?还有这种称呼?我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依据全国六大城市的青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空巢青年”虽然生存压力大,但普遍生活控制感较强。多数青年对自己处理问题充满信心,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焦虑、紧张、绝望、价值感缺失等问题。

因为每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是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暂时遭受的苦难,其实也是为了成功而进行的历练,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将经历的,丰盈的内心会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而对未来的憧憬會成为他们成功的强大动力。

空巢,更是一种人生积累

如果说“空巢老人”是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一种无奈的社会现象,年轻人的“空巢”却暗含着不少主动选择的因素,虽然可以在家乡生活得更安逸更舒适,但他们却宁愿承受压力、忍受孤独来到大城市生活,因为这里有着更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相比之下更公平,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空巢青年”对于当事人来说,有利有弊,比如没有父母、伴侣的约束,没有家庭的羁绊,自己的生活会更加自由、轻松,有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意思。而缺点就是难免会感到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龄人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之后,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而站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角度来看,“空巢青年”却是一个悲催的存在——只要你还没有结婚成家、买房买车,不管是在事业上多么成功,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眼里,你的人生都是有缺陷的。

但是更应该看到,“空巢青年”作为普遍存在于发达和较发达经济体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长期存在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与此同时,对于年轻人群体来说,“空巢”只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大多数的“空巢青年”,日后必定会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从一个积极、乐观的角度来看,“空巢青年”更是人生的一种积累,积累的内容除了物质财富之外,还有知识储备、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空巢青年”因为暂时没有各种羁绊,也更容易坚持自己的选择,对人生进行不同的尝试,同样能够收获人生的精彩。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打拼的路上,总会遭遇一个阶段的无奈或者孤独,但在若干年回首的时候,才发现那时候的种种际遇才是最大的财富,甚至可能是影响人一生的一种财富。李宗盛年轻的时候连一个音乐学校都难以考上,每天帮助父亲走街串巷地送瓦斯,被街里街坊地称呼为小李,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喜欢抱着自己的吉他进行弹唱和创作,如今功成名就之后,李宗盛还是喟叹,自己还是很怀念当初送瓦斯时的日子。

所以,即便是“空巢青年”,也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且会自我约束,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秩序。哪怕是一个人,也会早上7点钟起床准时出现在健身房;会化好看的妆,也能换灯泡;周末睡到自然醒,下午去游泳,晚上去散步;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看展览;宁愿一个人的潇洒,也不要两个人的尴尬;也可以是“喝个下午茶,随便干点啥,空巢生活乐开花”。

未来的生活多姿多彩,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用充实的规划来填补无所事事的无聊时光。梦想在追逐的过程中,也是最好的一种人生积累。

“空巢青年”,一样可以拥有幸福感。

猜你喜欢
大城市空巢生活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大城市里的小象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