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登地 谢鹭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经成为展示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成都积极参与其中,组织全市优势文创企业赴深参展,进一步加强与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现天府文化的独特文化魅力。深圳在打造文博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许多好的思路与举措,值得成都借鉴。
启示一:提升“成都创意设计周”办会水平,大力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2004年,在我国振兴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深圳文博会应运而生。2005年,深圳文博会公司正式成立,并作为文博会的承办主体走上前台。如今,正处在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的迅猛发展时期。2016年,深圳文博会公司通过大力拓展“1+N”经营模式,充分发挥文博会平台资源效益,形成了既有综合性展会,又有常年开展的若干个专业展会的创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了文博会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开发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将文博会公司运营收入结构主要依托文博会单一平台转变为依托各展会、网络等多个经营平台,巩固和优化了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正在筹备A股上市。从展会的规模、数量、质量、水平以及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来看,特别是在依托展会进行品牌输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1+N”办展模式,将文博会纳入市场化轨道运作等创新发展方面,深圳文博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其办展经验在全国起到标杆和示范作用。
当前,成都文创产业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处于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重要机遇期,可借鉴深圳经验,打造文博会展经济。
其一,从“文博+”到“泛文博”过渡,实现文博成果的效益转化。借鉴深圳文博会经营模式,提升“成都创意设计周”办会水平,以专业团队办会方式、市场化运作,打造成都品牌的“文博會”。充分考虑会展项目与会展企业的盈利方式、市场定位以及给客户传递价值的手段,利用“现代科技制造手段、新兴传播工具、多样化呈现方式相互交融”的展会模式,将国家政策(扶持、奖励),全球规则(版权、法律)、人性化空间服务(咨询、餐饮配套、合理的参观动线)通过纸质和线上资料推送、现场专业人员协助、展馆过渡区的空间利用等方式完美融入展馆空间。
国际方面,帮助有国际合作意向的企业或协会落地,利用成都自贸区优势平台,调动文创产业自贸积极性,区别于上海金融服务自贸区和深圳货物进出口自贸区,形成成都文创产业自贸区的自贸优势,成为自贸产业特征明显的国内自贸第三极。国内方面,充分突出成都各区(市)县文创产业优势,找准“泛文博”咨询平台(基于文博会参展企业、协会数据,促成参展方、未参展方的供求信息交互平台)符合各辖区产业结构的企业,强化政策特点和产业针对性,分享文创产业行业企业落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代理区域谈判规则,让优质企业为各辖区产业结构巩固,行业优势明显铺路,形成成都创意设计周“泛文博”第一圈层优势,而后将成都创意设计周第一圈层成果向全省二圈层,全国第三圈层扩散,使成都文创成果在知识产权食物链中争创优先级地位。
其二,硬件逐步完善,放大会展场馆单纯物理空间的影响范围,打造“文博+”博览经济模式。借鉴深圳会展发展经验,在打造会展产业生态圈以提升会展业“软实力”方面下功夫,提升专业会议、展览会、博览会等领域的策划能力和服务能级,将“成都创意设计周”打造成为成都“文博+”经济,即文化+旅游+消费的全城文博盛事,一次文博会即是一次深入了解成都文博现状,宣传成都文博服务,推广成都“文博+”模式的城市营销。
其三,通过“文博+空港,文博+快铁”,打造成都特色的国际联动模式。策划加强空港、蓉欧快铁沿线国家的主题性、专门性文化交流合作,关注文化产业产品细分市场和服务细分市场;利用成都已有的国际交通线,降低国际交流硬性成本,加大合作空间和密度,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交通、财税、文化)间的充分联动,强化文博产业前端和后端,参展企业上游和下游的有机结合,使政府扶持政策维度更多,效用更强,持续更久,同时加强与国际会展企业合作,引进国际会展企业和国际知名展会,推进核心产业的展会项目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
启示二:明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路径
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因势利导,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和企业良性互动,适时提供载体支持、环境改造、政策引导、公共平台建设等服务,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下,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激发文创园区市场主体活力。
深圳F518创意园以创意设计产业为核心,经公开招标,由发展商直接向政府平台公司承租园区全部物业,并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由发展商自行开发改造、经营,打造具有创意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金融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证、培训、评估及公共服务等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基地。这种一站式运营服务体系,一方面吸引了知名创意设计企业入驻,保证了项目的产业方向,另一方面也给园区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使其稳步成长。同时,从园区未来招商业态结构上确定园区服务的内容,从传统租赁补贴方式、管家角色中脱离出来,以园区特色产业为目标,利用金融手段,让园区运营方同时成为天使投资人,瞄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为园区收入开源,让企业的成长数据成为园区的资本,同时也为园区针对企业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扶持有道。这种发展商不做“二房东”而做“经纪人”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打造完整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对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等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项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启示三:深耕核心业务,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文创产业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的附着力及其自身的发展前景极大,但盲目开拓业务板块而忽略产业总体形态和地域行业现状,会疲于企业扩张、内部调整和新业务熟悉,而忽略企业自身特长领域的巩固和深挖,在需要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的产业成形初期失去牵手机会,最后落败于市场竞争。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是深圳南山区着力引进的区域带动力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旗舰型、地标性企业,始终以艺术品出版物为发散点,结合各行业最优质的工具资源(360度文物扫描、博物馆VR等),实现线上线下交互体验,并将自己的行业优势做了对等且平稳的业务延展,即艺术教育领域——流动艺术馆项目,这在文创产业发展初期尤为难得。能够认知行业现状,认清企业自身优势,明确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是大部分文创产业民营企业面对的难题,而雅昌(深圳)艺术中心的做法,对成都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启示四:着眼本土文化土壤属性,提高产业匹配度,盘活僵化的传统产业项目
深圳大部分文创园区均通过旧工业区或陈旧楼宇改造建设而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筑物外立面陈旧、基础条件差、建筑标准低、交通布局不合理、市政公用设施老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情况,需要通过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让园区和楼宇品牌化、交易中心化、设计化、高端化。同时,在运营上注重形成产业链上的集群,而不是空间上的聚集,拓宽上下游产业链,把产业高端环节留下来,把加工制造等低端环节淘汰,使产业链快速升级,真正形成文创产业集群高地,让旧工业区或陈旧楼宇“旧貌换新颜”。
企业通常会更关注自身发展,政府则會更多地从辖区产业布局角度考虑,充分发挥文创企业的“在地性”,借助在地优势发挥企业创造力,两者的无缝沟通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助推力——产业发展对城市更新提出需求,政府进行引导、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所以,应积极鼓励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做好与城市更新的相互衔接,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及公共配套,以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优化,进而盘活闲置或运营不佳资产,形成主题鲜明、不可复制的文创园区项目,全面提高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启示五:拓宽投融资平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全国已有各类文化产业基金116支,包括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艺术品投资基金、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等几大类,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选择文化内容和传播渠道领域中市场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企业和项目投资,目前基金分布和投资范围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广东地区。成都在建立自己的文创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同时,可以引进参与过文化产业投融资并取得成果的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细分研究,设定高精准度的配资模式和资金回笼方式,为成都文化企业和项目的发展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
作者
曾登地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处处长
谢 鹭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处高级助理
责任编辑 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