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政治方向 主动服务大局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18-04-17 12:03范锐平
先锋 2018年7期
关键词:成都建设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以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和战略远见为四川工作把脉定向,对成都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要求,是新时代成都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根本遵循,要全面贯彻到城市工作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为成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全川共同发展开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要带头贯彻、自觉担当、主动服务、敢为善成,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全面对表、主动对标,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必须坚定有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

坚定践行新思想,在学深悟透中知行合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要自觉做新思想的笃信者,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深刻认识新思想是解决时代问题的现实逻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使新思想浸入血脉、融入灵魂。要自觉做新思想的拥护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把新思想作为政治信仰、精神支柱和引路旗帜,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要自觉做新思想的践行者,聚焦成都“新时代三问”,坚持把新思想作为统揽成都工作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善于运用新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分析工作解决问题。

坚定贯彻新理念,在城市实践中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是成都工作的总遵循。要把新理念贯彻到总体规划中,科学布局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经济地理重塑;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全域生态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三城三都”创建工程,塑造别样精彩的成都标识;科学布局战略通道和开放载体,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要把新理念贯彻到工作部署中,增强战略谋划力、项目策划力、组织动员力、工作落实力,重塑转型发展新动能、优化城市发展新空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开创对外开放新境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要把新理念贯彻到评价体系中,研究制定落实新发展理念指标评价体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转理念、转方式、转路径,树立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导向的正确政绩观。

坚定落实新要求,在真抓实干中交出优秀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成都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要求,是新时代出给成都的新考卷。要始终铭记、永远感恩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自觉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找位置勇担当,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使命。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总书记对成都工作的新要求,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时代课题,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形成践行新要求的认识体系和实践路径。要全面贯彻、坚决落实,全面抓好新要求落地落实,巩固发展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努力向总书记交上优秀答卷。

坚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主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新格局,要求成都担当关键的“主干”责任,形成全省经济增长“发动机”和“稳定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构成“多支”,形成全省新型城镇化的增长点和新动能。这是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要求的重大部署,是破解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决策。

坚定不移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区域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围绕提升经济中心和区域带动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力争通过3-5年努力,形成2个万亿产业集群、2个五千亿产业集群、6个双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产业集群。加强与其他市州产业协同连接,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围绕提升运筹调度能力,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组织、国际赛事会议等重大平台落户,提高国际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和调度能力。围绕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充分运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引进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跨行业跨部门协作体系。围绕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推动天府文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以高质量文化载体为抓手,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围绕提升门户枢纽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加强双机场定位研究,以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为重点,形成连接国际国内主要节点城市的高效客货运输网络,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

推动共建共兴共享,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主动加强规划对接。以城市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为契机,在产业体系协作、重大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实质性进展。主动加强产业对接。协同开展产业成链、集群招商,推动跨区域项目和园区合作共建。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产业互动模式,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加強基础设施对接。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等快速通道规划建设、铁路公交化改造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对接。支持优质教育、优质医疗、文化体育、商务服务等领域合作,探索区域资源共享、政策协同、标准互认、一体结算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健全跨区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水源保护联动机制和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联席会议制度,提高资源协作开发水平。

主动推进“五区协同”,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打造成德绵、成德资、成眉乐三大产业联动区,深化成都科学城与绵阳科技城互动合作,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大成都、大峨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强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与泸州港、宜宾港互动合作,推进成都经自贡至宜宾南向出川和成都经南充至达州东向出川高铁通道建设,支持川东北经济区主动承接成渝两市产业转移和配套产业发展,助推攀西地区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钒钛新材料基地。推动成都与“三州”协同发展,完善成阿、成甘园区合作共建机制,规划建设成都—凉山示范合作园区。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实施六项援助,助推“三州”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重大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之策,是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睿智之举,也是破除区域发展阻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有利于通过开放格局之变推动四川发展版图重塑,提高全省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

用好战略机遇增强门户枢纽地位。用好以成都为四向拓展起点的机遇,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势能。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精准定位“四向拓展”8条铁路通道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形成的互动关系,借势借力规划一批支撑开放高地建设的平台。用好构建立体开放战略通道的机遇,加强开放能力建设,助力“全域开放”。加大国际化物流企业、国际贸易商和跨国公司引进力度,形成全球要素配置和市场覆盖能力,加快提升资源集成力、品牌影响力、通道转化力和营商环境竞争力。用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机遇,全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才力度,通过国际国内优势资本和先进企业进入,激发带动区域生产要素高效应用和潜在生产力转化生成。

面向全球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聚焦高质高端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和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活服务五大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现代供应链等为支撑的新经济新动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塑,精准绘制产业生态圈全球全景图。聚焦集成引领构建开放型平台体系。发挥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高端创新资源集成运用能力,以淮州新城为中心整合区域资源规划建设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推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高新区、双流区和新津县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质量推进国别园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等标志性载体,延伸西博会等重大展会价值链。加快构建多功能口岸开放平台体系,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建设和青白江铁路口岸开放。聚焦高效便利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落实新版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清单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制造业及服务业有序开放。实施跨国企业总部提升计划,争取更多跨国企业、新兴行业专业总部落户。深度研判即将施行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对标一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强化遵循国际惯例的法律服务供给,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重大事项法定听证制度和行政咨询体系,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强化体现国际水准的政策服务供给,定期发布外企投资白皮书,清理和取消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差别化待遇,争取国家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强化链接国际网络的通道服务供给,依托“空中丝绸之路”“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战略示范区,建设面向全球、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规划建设好天府新区。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必将开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全新实践。

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彰显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以千年立城的静气塑造城市格局,构建“一山连两翼”空间架构,促进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共融共生”。以留白增绿的定力雕琢城市风貌,依山傍势塑造反映成都地域特色、时代风貌的“新中式”建筑形态,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彰显绿满蓉城、花重锦官的城市绿韵。把绿道作为生态绿网的核心骨架,把公园作为生态绿网的关键节点,彰显“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大美意境。把都市农业景观作为生态绿网的靓丽妆容,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彰显开放包容、优雅时尚的城市文化。注重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工业文明遗产活化利用,保护提升一批承载文化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打造“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文化景观。彰显巴适安逸、简约低碳的城市魅力。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和建设尺度,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点和绿色开敞空间。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彰显功能复合、城乡融合的城市品质。坚持产城一体、职住平衡,推动城市空间利用由功能分割向系统综合转变。做优城市品质、创新社会治理,最大程度、更高标准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全面彰显公园城市的时代价值。提升人文价值。保护天府锦城“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构建“一环两轴四线六片”市域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推进自然生态本底、文化遗产空间、绿道系统网络等相互融合。提升经济价值。策划建设生活型、生产型、渗透型场景,激发环保、文创、研发等新投资需求。引入国际化、时尚化、生态化消费形态,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提升生活价值。营造尺度宜人、亲切自然、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实现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保护建设有機融合,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提升乡村自然资源价值。把公园城市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乡村振兴社会资本引进平台,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培育都市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打通生态价值实现通道。建立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健全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制度,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

在科学建设中勇于探索创新示范。强化理念引领。持续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高水平举办公园城市国际研讨会,编制《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强化组织推动。整合职能建立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机构,逐步建立起最严格的生态建设法治保障体系、生态建设补贴生态价值转化体系和环境建设政绩评价体系。强化项目示范。高标准高质量整体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在历史街区、现代新城和未来新区启动以天府锦城、交子公园、鹿溪智谷为载体的示范工程。

坚持以人為本、改革攻坚,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是城市工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要坚持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坚持以破解民生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推动政策调节方式变革;坚持以提升公共服务产品供需精准匹配为导向,推动公众参与方式变革;坚持以培育多元化市场化服务供给主体为导向,推动共建共享方式变革。

聚焦就业创业,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提升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和隐性失业问题。持续提升就业层次和竞争力,深入实施全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人力资源供给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相适应。全力保障各类人群充分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计划,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激发重点群体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职工收入增长引导激励机制,保持工资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相同步。

聚焦学有优教,努力办好让市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下决心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新增28万个以上学位。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全力整治校外托管、培训乱象,解决好“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提升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质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鼓励大学开放公共资源服务城市市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国际化教育,打造“成都留学”和“优教成都”品牌。

聚焦全民健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优化全域医疗资源布局,构建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大力度推进三甲医院和专业化医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基层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新多元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利用社区底商和闲置空间植入公益性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倡导全民健康生活风尚,全面推进文化体育服务购买方式改革,打造“运动成都”“休闲成都”品牌。

聚焦住有宜居,助力市民实现安居梦想。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全力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行为,优化商品住房供给,更好满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交付、腾退流转,清理盘活国有闲置存量住房和市场存量房源,全力筹集各类政策支持性住房,下决心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着力强化人才住房定向筹集、精准供给,推进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建设,探索实施“先租后售”和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模式。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造提升,积极探索“留改建”模式,完善多样化安置补偿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

聚焦人有普保,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和社会救助提升计划,推动社会关爱援助、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衔接发展,筑牢脱贫攻坚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深入实施保障水平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深入实施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计划,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补充保险相互衔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保障需求。

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切实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当前,成都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持续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城市治理新路子。

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党委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提高趋势研判能力,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精准分析发展走向,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发展导向。提高规律运用能力,以市场化机制、商业化逻辑推动城市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主要比较优势的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提高资源整合运用能力,注重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市场运用,促进公共资源、生态资源和潜在市场转化为发展资本和城市品牌价值。提高发展策划能力,围绕战略布局和长远趋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强重点区域、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发展策划,注重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消费场景。提高改革创新能力,着力于发展型生态建设,推动新政策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营造正气充盈、社会向上、奋发有为的干事气场。提高从严治党能力,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坚决打好正风肃纪、惩贪治腐、刷新吏治持久战,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参与度和幸福感。聚焦环境提升建设美好家园,全面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注重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加强社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聚焦优质服务提升生活品质,精准匹配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好天府市民云平台,促进政务服务入口向社区延伸,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聚焦共建共治增进社区认同,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机制,大力推动居务公开,实施社区总体营造,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繁荣社区文化。

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有的放矢,把防范化解金融、债务、安全等重点工作抓细抓实,确保风险防范化解掌控有力、化解有效。强化综合施策,注重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筑牢“防火墙”、切断“传导线”。坚决落实责任,以社会重大风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三张清单”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0个工作方案为抓手,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追责问责,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大力弘扬正能量,积极塑造城市良好形象。牢牢把握舆论宣传话语权,持续推进核心价值引领、天府文化润城、先进典型示范、市民友善优雅“四大行动”,努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积极传递成都发展好声音,深入开展“践行新思想、感受新时代”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宣传好践行新思想、落实新要求的成都实践,传播好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的成都故事。全面塑造成都国际好形象,以“三城三都”城市名片和“四大品牌”为标识,突出抓好天府文化传播行动和城市国际营销行动,精准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和城市形象推广,着力提升成都在全球的识别度、美誉度。

(本文摘自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2018年7月6日在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成都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穿过成都去看你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成都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
在成都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