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一场城市发展思想和行动的革命

2018-04-17 12:03张尚武
先锋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园文明生态

张尚武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7月初,成都市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

理解公园城市的社会实践意义,需要深入研究其内涵。将其放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宏观视角,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的历史维度中来认识,建设公园城市将是一场城市发展思想和行动的革命。成都建设公园城市,需要紧密结合实际,以新时代发展理念指导行动,探索公园城市实践的示范价值。

范式转型: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挑战

现代城市发展思想的形成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过去100年是人类社会进入城市化的世纪,快速的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传统的城乡平衡被打破,工业大规模集聚、城市人口膨胀,带来诸如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卫生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过去的40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短短几十年中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201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8%。伴随着快速城市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资源紧约束与粗放的增长方式,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化形态,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和城市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管理运营水平低下,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城市历史文化断裂,等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快速崛起的城市,特色鲜明、充满活力,肩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矛盾。受盆地气候的制约,工业发展越快,大气污染问题越突出,带来城市发展与宜居性的矛盾,圈层发展模式加剧了中心城区人口过度拥挤、功能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的弊病,以及公共服务不足、资源效率低和环境恶化等,困扰着成都的发展。

走向生态文明将是中国城市转型的核心理念,也将是城市发展道路的范式转型。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对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转变城市化价值取向、转变城市建设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道路转型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将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走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生态、可持续、智慧的发展道路,实现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完成國家城市化模式转型基本方略,不仅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也必将对世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选择: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的生存环境。21世纪的今天,需要对过去100年来城市发展逻辑和规划思想深刻反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创造力得以充分释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拥有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强大自信,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似乎在自然界的对立面上渐行渐远,城乡空间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城市发展思想是被动适应的过程,带来难以驾驭的世界城市化浪潮和全球性危机。

走向生态文明,需要寻求中华智慧。追求美好生活是城市存在的意义和本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出“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变革,需要一场城市发展思想和行动的革命,主动思考城市的价值,谋划、选择城市的未来。

针对当前城市发展问题,需要体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从经济导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变,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战略,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二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向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内涵式发展,摒弃工业化时代追求经济增长单一目标、大拆大建的方式,通过城市有机更新优化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建成环境,注重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修补城市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修复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扭转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关系。三是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保证城市发展不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关键取决于城市的治理能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是对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出的总要求,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思想变革:从田园城市走向公园城市

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理想。城市发展道路人类的社会选择,追求理想是城市发展思想的动力。100年前,对工业文明的到来,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想。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能够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田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于20世纪规划发展具有启蒙意义,并成为新城发展思想的起源。特别是他认为田园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是一种思想体系,“真正正确的行动体系更需要的不是人为支撑体系,而是正确的思想体系”。如果说田园城市代表了工业化时代的理想城市,那么公园城市可以理解为是后工业化时代、面向生态文明的理想城市。

吴志强院士认为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内涵的解读,可以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将城市的公共性与城市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属性紧密结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满足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形成城市生生不息的内生系统,引导城市永续、创新发展。

吴志强院士提出,公园城市发展思想的深化,应当契合五大发展理念,与之相对应,需要体现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整体性、历史性五大特性。实践性,即对城市发展规律不断认识和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人民性,即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发展性,即与时俱进,不断通过实践丰富思想内涵;整体性,即城市的公共性与生态、生活、生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历史性,即要同具体时期、具体阶段、具体城市和地区发展相结合。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以生态优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加强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思想体系,是新时代城市发展道路的重大选择。

践行理想:探索公园城市的成都实践

以理论和实践探索完善公园城市思想体系。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发展理论诞生离不开具体实践,也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加以检验。就当前成都公园城市实践而言,需要针对成都实际,加强理论认识作为实践的指导,以城乡规划为引领,在不同空间层次和城市运行管理等四个方面探索实践价值。

三个空间层次的探索实践,即城乡、城市和社区。在城乡层面,充分认知成都平原自然生态禀赋和人居环境生成机理,增强自然的修复能力,构筑生态空间网络,探索人与自然融合、传承中华智慧的城乡人居环境。同时,继续探索富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城乡现代化,破解城乡社会转型中的难题。

在城市层面,以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的协调重组城市空间组织和运行模式,避免单一化、巨型化的城市功能区,探索公共交通导向、自然开放空间可达性高、生活便利、风貌宜人、充满人文气息空间形态,和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结构,破解超大城市 “城市病”与城市发展效能和宜居性提升的难题。

社区层面,以社區作为城市空间组织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基本单元,探索生态、生活、生产功能高度复合的空间优化机制,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创造有利于步行环境、邻里导向的发展模式,推进城乡社区共治共享,以美丽家园、美丽乡村打造高质量的城乡生活圈,破解当代城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分离的难题。

运行管理层面的实践探索。公园城市应当体现城市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特征,探索形成具有自律性的体制机制。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综合治理模式,发展智能规划、建设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平衡经济运行、生活质量、生态效能关系和指标监测评价体系,及“目标—运行—反馈”的有效调控和循环机制,破解当代城市发展难以把控自身发展轨迹的难题。

以公园城市思想实践一座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城市的使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二是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文化最终也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城市是生态、生活、生产高度复合的综合体,在满足人与自然交流及多层次社会交往过程中,其文化、经济、生态等多元复合的价值构成了城市发展新的动力。

人的选择影响了城市,城市也影响了人的行为。人们在城市空间活动的权利、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意识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城市多样的公共文化。当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既要符合规律,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也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工业化时代的建成环境体现了以经济理性主导的发展模式,大规模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阻断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面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应当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从生态文明高度认识公园城市,不仅是空间层面的变革,更涉及社会领域、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制度领域等方方面面,从发展理念到发展目标,从发展方式到发展结果,从外部调节到自我良性循环,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等全方位、整体性变革和挑战。挖掘自然和文化要素的特质,保护和活化历史地区的价值,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魅力,修复城市空间的多样性,还原街道空间的生活功能,弥合割裂的社会空间,体现城市开发的人文导向等等,回归生态理性和人文理性是城市宜居性的本质,也是激发城市创新的源泉。

当代城市发展正处在思想变革的时代,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应当置于面向未来的千年之城、伟大之城的理想之下,以行动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以建设人民城市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和谐,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吴帆

猜你喜欢
公园文明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