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斌 沈新福
【摘要】本文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汲取传统学徒制的优势,打破一对一的师徒模式,采用“一对多、多对一”的培养模式,借助“三结合”“两平台”的手段,通过徒弟学习团队化、师傅技能专业化、教学过程实战化等方式,探索高职建筑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一对多、多对一”师徒制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042-02
传统的学徒制主要有父业子承、合同式学徒制、行业学徒制等形式。师傅带徒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言传加身教,学与做融为一体,这与现代职业教育所秉承的理念有着相似性。学习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并充分利用不同专业优势,可以创造出具备自身特色的“学徒制”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扩宽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在现代职业教育条件下,已经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传帮带培养。那么,我们能不能打破思维常规,实行“一对多、多对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呢?本文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通过“三结合”“两平台”的手段以及成功的实践案例,验证新模式的可行性。
(一)利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起完备的网络结构知识体系。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首先,学习的本质在于构建起完备的网络结构知识体系。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构建起网络结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既有结构化的,也有非结构化的,它们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知识结构展开,主要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意向以及过程知识等内容。其次,学习是主动的意义构建的过程,简单来说即学习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应该完全依靠老师。
首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激发兴趣人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应该在实际情景中展开教学,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利用已知的知识理顺未知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由旧知识到新知识,这能够丰富新知识的内涵,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中,采用的是“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这就限定了教学必须结合实际的情景来展开。最后,它重视强化的功能,主张人学习行为的创造性。从本质上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探究性质的学习方法。
(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转换师徒角色。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起源于“改革教育学”理论,它与认知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在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行为导向学习理论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的发展处在不断运动和优化的状态,能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批判性反思,在此背景之下学习完全是一个由学习者自我控制的过程。
行为导向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实验导向性学习,主要包括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以及检验评价结果三部分内容。该阶段主要针对单一而明确目标的实现。其次,问题导向性学习,其重点为理清问题实质、解决问题并且进行实际应用。最后,项目导向性学习,即按照完整的行为模式来培养适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行为导向学习理论采用的是跨学科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成教学的引导者以及学习的组织者。
(三)建立理论模型构建“一对一、多对一”的师徒制培养模式。认知主义与行为导向理论的出发点都是寻求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外界刺激对人或者动物的影响。但认知主义注重的是思维方面的刺激,即人脑对刺激的加工。认知主义提出了“动物或者是人都是有选择性的去接受外界刺激”的观点,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更多问题,但这一观点其实存在理论上的不确定性。行为主义重視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刺激,它要做的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条件下,只有促成认知主义与行为导向理论的结合才能够保证“一对一、多对一”的师徒制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对“—对多、多对一”的师徒制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应该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模拟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为辅。以此来适应师徒制培养模式的优势,发挥其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简单来说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让学生来单独完成一个项目,其中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等几个部分的工作。此种教学方法学习期短、见效快,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采用此种方式在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快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还应该逐步推进落实学校学习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类专业中,大都会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深入到工程一线。在学校学理论和技能,用实际的案例以及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工作中提高能力和自我价值,在师傅的带领下真正投入到工作之中,真正解决好实际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好两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实现两者之间平稳地过渡,以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通过设计3个技能学习项目(即工程预算编制、工程监理文件编制、钢筋工程量计算),以校内外3个对应的真实工程任务为载体,将3个专业老师(师傅)与9个挑选的学生进行配对,签下培养军令状。
“一对多”是指一位专业师傅同时指导多位徒弟。对师傅的技能以及教学技巧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师傅应该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准确地指导多位徒弟。对徒弟来说,这是打好基础、提高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是“一对多”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前提也是关键点。
“多对一”是指多位专业师傅同时指导徒弟完成一个工作任务。要实践“多对一”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徒弟应该对整体的工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准确了解各个师傅传递的信息和指令,此种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但操作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实践该培养形式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师傅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技巧都能够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一)徒弟学习团队化。实践过程中,引导学徒组成小团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遇到问题也能够在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进步。徒弟团队化的本质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变形应用,它强调的是徒弟之间的相互配合,小团队要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要达到这一效果,在划分小团队或者小组时就需要考虑到内部成员的性格因素,考虑到他们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通过分团队要能够让他们实现优势上的互补,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二)师傅技能专业化。“一对多、多对一”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对师傅的技能也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实际教学中师傅应该利用时间差来进行逐个指导,以强化其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在校期间,负责实践课的老师可能会因为实践技能欠缺、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因素的限制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因为要完成既定的生产任何,所以师傅对徒弟的教导仅仅限于生产间隙,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傅也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准确传递给学生。今后要推进“一对多、多对一”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三)教学过程实战化。教学实战化中,应该用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过渡,更能够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难度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要实现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平台的有机结合,好让学生的所学有用武之地。
(一)任务完成情况。在6个月的学习后,均圆满完成所给任务,取得了满意的实践结果,师生都表示收获很大,值得推广。在师徒制的关系中我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操作的技巧和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也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来检验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这同样是对师徒制培养模式实践效果的一种检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考核学生建筑预算编制、监理文件编制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绘制出成套的设计图纸,计算出准确的结构钢筋数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从而引导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建筑作品。
(二)学生技能及能力检验。通过技能以及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强化,专业能力和工作信心得到提高,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了见识,扩充了知识面,为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三)师傅教学收获的总结。师徒制培养模式实验研究中,对于师傅而言,其自身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检验,帮助师傅认清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一整套教法、项目、考核资料,可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推广。
(四)师徒心理角色的转变。检验学生是否完成了心理转变也是检验师徒制培养模式实践效果的重要内容。由老师到“师傅”是一个过渡,由学生到“徒弟”更是一个过渡,不可否认师徒制培养模式中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只有真正完成转变才能够发挥优势。老师过渡到“师傅”这个角色,会真正从学生出发来展开教学,责任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过渡到“徒弟”这个角色,自然也就会消除与老师之间的那种隔阂,用一种近乎以“亲情”为纽带的教学方式来搭建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往往能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黎黎.传统师徒制教学方法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今日湖北,2015(7)
[3]李通国,李贤正.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J].科技信息,2010(18)
[4]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201603011)
【作者简介】易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沈新福,柳州鐵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
(责编 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