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营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4-17 17:34吴长彬孙在宏
地理信息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进站工作站导师

吴长彬,孙在宏,陈 磊

(1. 南京师范大学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6)

0 引 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在于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应用.GIS研究生毕业后无论到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工作,都要求能同时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大量扩招、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等现象,越来越多的GIS研究生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另外,根据GIS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一般都需要研究生独立完成实验,有效地对论文的理论方法进行验证,因此程序开发、GIS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必不可少.

关于GIS研究生培养现状,由于现行研究生教学培养体制的限制,许多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本科教学的延续,有的甚至是本科课程重新"炒冷饭",研究生一年级俨然成了"大五".实际上研究生阶段对基本知识结构并没有太多的扩充,不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1].研究生二年级期间的科研工作,很多研究生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内的理论研究,很少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了解目前社会或行业对GIS的实际诉求,以及应用的"热点"和"痛点".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有些GIS专业研究生地理、测绘、遥感、计算机、数据库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工作动手解决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强,有的甚至从未真正做过开发项目,一切还要从头学起.

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到底是偏重于学术还是专业实践技能,这几年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社会都有不小的争议.这可能因专业而异,对于GIS专业研究生,显然目前两者都需要,甚至后者的社会需求还更强烈.以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普遍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单一模式[2].2010年后教育部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区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但目前GIS专业只有学术型硕士.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无论毕业后进入科研院所还是企业,GIS专业的特点决定了GIS专业研究生都必须具备实践技能,只是侧重的比例不同而已.

提高研究生实践技能的一种途径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但目前GIS专业的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环节中普遍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资源共享率低、衔接不紧密、"产-研"脱节等问题[3].于是另一种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相比于单纯的实验室研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或许可以为GIS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种更适宜的土壤.

1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定位和意义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期望建立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形式的协作式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生团队进企业工作站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参加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4].2009年5月,首批32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张家港授牌.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一种"教学-科研-生产"协作式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统一,它既注重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要结合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5].其有助于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紧缺型高层次人才,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具有4个特性,即专业性(职业性)、学术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性[6].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应该达到企业和高校(包括研究生和导师)双赢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储备,提升竞争力,有些优秀的进站研究生毕业后也可能留在企业工作,成为人才输送的一条捷径,由于其实习期间已对企业熟悉,无须再上岗培训磨合,往往能成为技术骨干力量;对高校和导师而言,有利于人才培养和解决学生就业;对研究生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平台,学以致用,更接地气,同时也作为勤工俭学的一种方式,比别的研究生更早地融入社会,也能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有效的实验支撑.合作共赢,才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的长效机制和动力.

2 GIS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营要点总结

2.1 运行管理制度

进站的研究生在校时要遵循学校和实验室的有关要求,履修课程学分、进行文献阅读、撰写毕业论文等,在企业实习工作则要遵守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与日常管理制度等,即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因而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首先必要的就是建立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并成立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通过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一体化运作机制、督导制度、校企导师互动机制等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长效稳定.

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般是:决策工作站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项目重大问题,负责进站研究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包括:研究生的进站与出站管理,进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研、生活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进站研究生的纪律与考勤等.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学院的相关人员及导师代表.管理委员会下可设办公室,由设站企业配备工作人员,负责工作站的日常运行管理.

在研究生进站时,要充分尊重进站研究生的培养意愿,针对不同类型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进站研究生建立在站档案,建立培养机制、考核考勤机制.定期对进站研究生在站期间的工作时间、科研情况及思想表现进行考评,考核结果存入其在站档案,及时反馈给学校.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期间,可定期召开研究生例会,讨论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向专家进行咨询.各研究生汇报交流近期工作和学习情况,学院和导师对研究生工作和科研情况及成果提出指导性意见,年底进行全年工作和学习成果汇报.

2.2 双导师制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一般采用双导师制,除了配备学校导师,每位进站研究生还配备一名企业的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为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在站期间的工作、科研的指导与日常管理,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学校导师应定期指导并与企业导师交流协助解决研究难题,发挥出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高校导师是基础研究的主力,企业导师是企业研发的主体,其丰富的实践知识、技术研发经验和高度的市场敏感性是对高校导师的重要补充,更是研究生缺乏的[7].

双导师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导师聘任统一的标准;二是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

对于校内导师,聘请时不仅要考察科研水平更要考察实践应用能力,如不能光看发表SCI论文的数量,还应看申请专利的情况、在企业承担横向课题情况等[8].对于企业导师,学校应聘请工作站所在企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并由学校颁发企业导师聘书[2].但实际可能很难做到,学校对企业导师聘任往往不重视,企业导师的选任一般由企业单方指定.

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导师不善于提出合理的较系统的研究任务,经常是就事论事,凭经验解决问题[9].因而需要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密切配合,共同指导学生.高校导师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其中,指导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总结、提炼,发现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性问题;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采用的技能、方法时,也应该能鼓励研究生对关键点问题深入实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解决,浅尝即止.

2.3 课题组的组建和选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研究生和企业技术力量,可以通过组建课题组的方式,协作完成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联合攻关.在研究方向上需要慎重选取,要能兼顾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生未来毕业论文选题的需求.如果课题的方向只满足研究生论文选题的需要,形成的成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积累帮助甚微,也无法进行成果转换,则企业往往也不愿意长期地资助该课题;如果课题方向只满足企业需要,如安排研究生参与一些常规性重复性生产任务,而并不足以支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那么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势必减弱,在未来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时,又得重新开始实验,做不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融合.可见,课题方向的选取可能成为决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成效的关键,到底是密切融合还是难以为继、名存实亡.当然,前提条件是,企业和研究生双方都有技术创新的愿望和积极性,否则可能也很难形成共同的目标合力.

2.4 进站研究生的实习安排和管理

研究生进站后可安排在生产部门实习,如GIS专业研究生进入数据和软件研发部门,或参与企业的一些研究性课题.进站研究生的科研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选题需结合公司在研的相关项目展开,实习期间至少应完整地参与一个与选题方向相关的项目.一年级研究生因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校上课,采取在公司领取任务、在学校完成任务的形式参与公司的生产研发,平时除在校上课外,每周至少一次到公司领取任务或交流进展;二年级时是进站研究生参与项目实习的主要时期,实习期一般要求在二年级下学期末结束;三年级GIS研究生考虑到毕业论文实验的工作量较大,论文撰写质量要求较高,一般不再安排与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无关的实习任务.

研究生在进站后,要接受企业的管理,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研究生工作站管理条例.但研究生在与企业正式员工一同参与项目时,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冲突.首先,研究生参与项目的出发点或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可能带有新鲜感,而时间久了兴趣就下降,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其次,研究生的责任心、纪律性和执行力大多不如员工,员工是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考核目标,对任务的执行要求不折不扣,而多数研究生难以做到这一点,甚至有的自由散漫、爱来不来,对项目的完成难以保障;再者,研究生真正完全参与项目的时间还是太短,去掉"研一"学校的课程和"研三"的毕业论文,只有"研二"一年时间,因而许多企业导师会抱怨,好不容易带上手了,马上就毕业了.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进站研究生不能与企业员工非常融洽地合作,或者造成一些员工对实习研究生的排斥.因而管理委员会需要对研究生加强管理和引导,使其能加强责任心、遵守纪律,与员工无差别地完成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项目团队其他成员自然也能接受他(她),而不是看作特殊的一员.

2.5 工作和生活保障

研究生进站后,企业需要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必要的办公条件和食宿等生活条件,以及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参与课题或对项目起到实质性贡献的,还应参照员工考核办法发放相应的绩效工资,并享受部分企业员工的福利,以鼓励研究生更好地投入工作中.总之,企业应正确合理地对待进站研究生,令其感觉到是企业的一员,而不是廉价劳动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促进研究生和员工的融合,增强企业活力,宣扬创新和积极向上的文化.这些都为研究生工作站的健康运行提供有益的保障.

3 实例和成效

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成立于2011年11月份,由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建设,每年有近10名研究生进站,目前已经累计培养研究生约60名.南京国图研究生工作站在管理上不断完善运行机制,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现有学校导师4名,企业导师4名,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充分发挥工作站平台的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作用.近年来,研究生参与了企业多个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申请了相关的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也为企业创新成果孵化打下了基础.南京国图与高校共建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的育人质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公司自身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了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有多名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公司发展.由于研究生工作站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的运行经验,在2016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总结起来,南京国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做法:

1)始终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南京国图本身就是脱胎于南师大的校办企业,校园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初期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企业的初创人员也来自高校.这种特殊性催生了非常紧密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而且企业倡导的技术创新驱动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了坚实的"产学研"一体化基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和成功运营自然水到渠成.

2)合理化的研究机构设立和管理机制.早期企业规模不大时,该企业让研究生直接加入到业务部门,参与项目.但在企业人员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后,正式员工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分工更加精细,生产组织也变得更加有序化.这就导致了企业严谨的规则制度和研究生宽松的校园文化产生矛盾.结果很多项目组和正式员工不欢迎研究生的加入,抱怨研究生难以管理,还要花精力带;而研究生也觉得在一般项目组学不到东西.后来,企业设立了适合研究生特点的专门研究中心,修订研究生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与普通员工有所差异化的管理制度,集中管理.

3)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议研究课题.为了发挥研究生的特长,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性课题或项目,如三维数据模型、决策支持模型、并行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方向,并形成系统原型.这些项目也是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孵化性的项目.由企业导师(研究中心负责人)协助高校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技术开发工作.同时企业也及时地进行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市场化推广工作.当需要将这些前瞻性的技术研究成果落地,转换为工程项目时,则将成果资料正式移交给业务部门.

4 结束语

许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运行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

1)认识和重视问题.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但无法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也缺乏考核、复审制度,工作站一旦设立无论运行成效如何一般不会撤销.高校管理部门对工作站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较为薄弱[10].目前更多的是学科导师与企业双方有合作项目,借企业工作站设置之机,享受政策优惠,还没有上升到学校培养研究生的认识高度[6].有的企业申报研究生工作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省教育厅的专项资助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申报成功之后并没有实质性地去建设和完善.合作动力不足,没有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己任,不能兑现承诺的投入资金,使得工作站建设"虎头蛇尾"[8].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正确地引导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建立监督、考核、复审的机制,使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变成活水.

2)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投入资助都非常有限,主要还是依赖企业投入.许多学者建议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9].笔者认为企业经费投入还是其中的主体,如果研究生工作站确实为企业形成了创新的源动力,企业看到实效,自然愿意投入.

3)发挥企业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由学校单方面设置,企业极少参与,这就可能导致课程学习和实践要求相脱节.有学者建议让企业导师前置性地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制定,尤其要注意根据项目研究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设计课程内容[8].研究生尤其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和考核的方法可以多元化,企业实习实践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课程学分的构成.

4)双导师制存在的目标不一致问题.目前的高校考核导向导致了高校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要求是重视论文,重研究而轻应用,重论文而轻成果转换.而企业更注重研究成果转换为实际生产力的可能性和市场前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会体现在研究生工作站的定位和成果评估中.如果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目标不一致,研究生自身也可能变得茫然无所适从.故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导师的考核不能唯论文论,应加大对社会化贡献考核的比重,注重研究成果的可转换性,对实际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有更多的积极性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工作站或与企业的其他产学研合作项目中.

猜你喜欢
进站工作站导师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进站口上下行载频切换时引起ATP制动问题分析
V eraW an g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导师榜
爱情导师
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列车进站警示功能接口电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