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长制助推首都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8-04-17 03:03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保水河湖河长

2017年,北京市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标“四个到位”具体要求,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推动河长制在北京落地生根,持续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北京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1 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建立河长制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2017年7月6日,北京市第十二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进一步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7月19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北京市河长制办公室加大业务指导力度,认真组织落实《方案》任务要求。

a.强化党政同责。设立市、区两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河长由市、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总河长由市、区党委相关领导和分管水务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拒马河)、蓟运河(泃河)、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京密引水、清河、凉水河、城市河湖等12个流域设立市级河长,由市级领导担任;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市委秘书长分别承担河长制监督检查和统筹协调工作,北京市共17位市级领导参与河长制工作。各河湖所在区、乡镇(街道)、村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区级河长由同级党委或政府领导担任,乡镇(街道)级河长由同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村级河长由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北京市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四级河长体系基本建立,明确各级河长5900余名,基本实现全市河湖河长全覆盖。

b.建立完善制度。市、区、乡镇(街道)均制定印发了本级河长制工作方案以及会议、巡查、督导检查、信息报送、信息共享、验收办法和考核等7项配套制度。落实会议制度,通过全市河长制推进大会、流域河长制工作推进会、市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工作会等推进工作部署。落实巡查制度,2017年市级河长巡河46人次,区级河长巡河681人次,乡镇(街道)级河长每月巡河,村级河长每周巡河,推动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问题。落实督导检查制度,市委深改组将河长制纳入专项督察,并分阶段开展,及时发现解决河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确保河长制一竿子插到底。落实信息报送和共享制度,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及时报送河长制信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共享。落实考核制度和验收办法,制定年度考核方案和评分细则,确定考核对象、内容和方式,同步开展验收工作。

c.加强部门联动。市、区两级均明确了河长制办公室机构和职责,乡镇(街道)充实了河长制办公室工作力量。市河长制办公室20个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定位,主动对接任务,大力推进污染物追根溯源、河湖岸线划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整治、河湖绿化景观提升、河湖保护志愿服务等水环境治理工作。各流域和各区针对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强化部门协作,增强工作合力,初步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d.推动工作落实。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多次专题调研河长制工作,提出“四抓五保”(治水要从治村抓起、保水要从保绿抓起、节水要从种植抓起、管水要从沿岸抓起;上游保水、库区保水、护林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的总体要求,并强调河长制要一抓到底,切实落实以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责任体系,加强对各级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市长、市总河长多次进行部署并深入现场督办检查,提出“在岗、在职、在责”(在岗就是要强化河长身份,在职就是要强化河长职责,在责就是要强化河长担当)的工作要求。各市级河长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并先后111次对河长制工作作出批示;各区级河长开展巡河,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乡镇(街道)级河长及村级河长及时发现并解决百姓身边的河湖水环境具体问题,共同维护好河湖生态环境。

2 加强统筹协调,聚焦攻坚推进河长制主要任务

北京市坚持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工作统筹协调,聚焦攻坚主要任务,着力构建治水管水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治理等工作,《方案》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2.1 聚焦治理“大城市病”,加大城乡水环境治理力度

a.推进水污染治理。紧紧围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治理,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194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成100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大力推进实施第2个3年治污方案,完成7座新建再生水厂和1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工程,完成265个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5亿m3。加快推进入城市副中心16条河流治理、北运河和潮白河2个生态带建设以及城市副中心6个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行政办公区水系景观工程、通惠河通州段、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工程正全面施工并取得初步成效。

b.推进水环境治理。全市排查出的141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部开工,2017年国家考核的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公众满意度均在90%以上。新建污水收集管线697km,改造雨污合流管线214km。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四家庄河等一批黑臭水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市民亲水戏水的好去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17年北京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48%。在环保部通报的2016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结果中,北京市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排名比上年明显提升。

c.推进水生态治理。制定并印发《北京市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作为京津冀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项目,围绕将永定河建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目标,启动官厅水库八号桥水质净化湿地、妫水河入库口水质净化湿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并加快推进。

d.严格河湖岸线管理。初步完成区管中小河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并标注上图,加强管理。推进防汛流域化管理,切实保障河道安全行洪,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2.2 聚焦水资源管理,保障首都水安全

a.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到各区,并纳入市政府对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持续推进节水型区和节水型单位创建,北京市已累计创建节水型单位(小区)1.7万余个,东城、西城和平谷3个区率先通过了节水型区创建验收。出台《北京市推进“两田一园”高效节水工作方案》,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增改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3。全年节水超过1亿m3。2017年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组公布的2016年度考核结果中,北京市为优秀。

b.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按照“节喝存补”原则,珍惜用好南水北调江水,累计调水超过30亿m3,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0亿m3,为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加强生态调度,利用官厅水库、斋堂水库等水源向城市河湖生态补水0.9亿m3,向河湖补充再生水近9亿m3,促进了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c.加强水源涵养和保护。全面清理密云水库库区94个库中岛,清退692家养殖场(户),退出10.4万亩耕地,完成库滨带造林2.85万亩、围网建设300km,实现库区全封闭管理,建立区、镇、村三级护林保水体系,基本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持续推进地下水压采工作,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两年止跌回升。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冀携手推动密云水库上游张承地区600km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3 聚焦执法监督,提升水环境治理保障能力

a.加大水环境专项执法力度。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春季行动”“百日环境”专项整治、重点时段水环境服务保障等工作,清理河湖淤积、垃圾、渣土112万m3;依法查处各类违法水事案件,严厉打击非法排污、倾倒垃圾渣土等违法行为,保障了河湖生态环境良好秩序。

b.加大部门联动执法力度。市水务、环保部门建立水环境联合执法检查、例会、案件移送、问题通报等工作机制,加大对违法排污、损坏水生态、违反河湖管理秩序等问题的行政执法力度,形成强有力的执法合力。2017年共立案处罚水环境类违法行为406起,处罚金额5588万元,办理适用行政拘留水环境违法案件109起,涉嫌水环境污染刑事犯罪案件21起。

3 主要做法和体会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把河长制作为助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完善河长制体系,强化系统治理,以水清、岸绿、安全、宜人为目标,推动首都水环境持续改善,不断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a.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工作内容,推进标本兼治。落实中央河长制六大任务,结合北京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三查(严查污水直排入河、垃圾乱堆乱倒、涉河湖违法建设)、三清(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三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治理)、三管(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岸线管理、执法监督管理)责任,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由单一河道治理向流域系统治理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同时,将防汛工作纳入河长制任务。

b.坚持“四个抓起”,践行“五个保水”,推进系统治理。坚持治水从治村抓起,重点聚焦百姓身边的水问题,推进重要水源地、民俗旅游村和城乡接合部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坚持保水从保绿抓起,重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增水添绿、水城共融;坚持节水从种植抓起,重点开展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坚持管水从沿岸抓起,重点发挥河长的统筹协调作用,推进水岸共治。推进上游保水,持续开展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立完善京津冀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协同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推进库区保水,大力实施大中型水库生态空间管控,积极推广密云水库库区保水机制;推进护林保水,大力整治河道两岸水环境,系统实施河湖水系生态治理,逐步形成林水相依、水清岸绿的滨水绿色空间;推进依法保水,着力完善水法规体系,建立与检察、公安、环保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进政策保水,加强中央、本市和各区政策集成,明确不同功能区水环境治理支持政策。

c.深化“三长”协同,加强纪检监察,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检察、公安部门与水务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工作合力,探索“河长+检长+警长”工作模式。检察机关与水务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检察观察员、工作通报、线索移送等8项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工作。公安部门与水务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河湖管理和保护联动执法机制的意见》,推进市、区两级联合执法警务站和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警务联络员的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市、区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河长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助推河长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纪检监察、检察、公安等部门共同推进河长制落实的局面初步形成。

d.建立倒逼机制,突出四个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探索建立以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改善倒逼上游地区截污治污、以消除黑臭水体和排污口整治倒逼各区加快汇水区截污治污、以严格执行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倒逼各区落实治污责任“三个倒逼机制”。突出抓好河长制与“疏解整治促提升”、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市委环保督察工作“四个结合”,初步形成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格局。

e.激发民间活力,扩大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氛围。随着河长制工作的不断深入,激发了社区群众和民间组织保水护水的热情,“当班河长志愿巡河队”“西城大妈护水队”“水环境志愿者巡逻队”“老街坊巡河队”“星火志愿护河队”等一批护水巡河队伍长年坚守一线;“自然之友”等一批环保组织自发开展“乐水行”等活动,定期记录河湖水环境状况,宣传护水节水知识,带动身边群众参与水环境管护,推动解决河湖水环境问题。开展了优美河湖评定,全社会参与爱水护水局面逐渐形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凉水河、萧太后河等河湖水环境治理;加强政企合作,共同推进亮马河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各界热切关注,踊跃参与,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河长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建立完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保障首都水安全、建设美丽北京,仍面临严峻挑战。

a.河长制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特别是流域与区域之间、各级河长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统筹磨合,各项制度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c.水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散乱污企业整治、面源污染治理、水生态空间管控、黑臭水体治理、截污治污和管网建设等任务十分艰巨,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和韧劲。

5 推行河长制工作典型实例

5.1 凉水河水环境治理

5.1.1流域概况

凉水河全长68.41km,流经石景山、海淀、西城、丰台、朝阳、大兴、通州7区,共有水衙沟、马草河等9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633km2,现状人口450万,涉及39个乡镇(办事处)、157个行政村。凉水河担负着北京市南部城市排水及城区河道的南分洪任务,是京城南部一条重要的防洪、排水、景观河道。

5.1.2治理背景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凉水河流域内人口急剧增加,污水入河、市政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凉水河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给沿河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既制约了北京南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5.1.3治理思路

积极践行治水新思路,改变就河治河的理念,认真落实两个治污“三年行动”,从注重岸内的管理向岸上延伸,在治污截污工作中做到溯源治污,按照“一河一策、一口一策”的原则,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起来系统治理。

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资本在不断流动中使得自身不断增值,获取极致的利润,在竞争中获得垄断的地位,打破原有的国家界限,跨越地域,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实现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资产阶级是以建立世界市场为目的,进而以世界市场为基础扩大再生产。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来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资产阶级通过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打破地域界限,与各国进行贸易合作,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5.1.4具体做法

a.对凉水河流域污水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排水口调查 、溯源等工作,对流域所有排水口建立了台账,并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机制,随时掌握流域排污情况变化。

b.积极落实两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自2013年以来,凉水河流域槐房再生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小红门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完成,使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加快截污管线覆盖,特别是各支流均完成新建截污管线,通过将入河污水截流进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c.采取改造、执法等办法,封堵解决了干流60余个直排污水口。

d.对不具备封堵的污水口,通过建设临时治污工程有效解决污水入河问题。在大兴区旧宫桥附近建设的超磁分离临时治污站,日处理污水可达4.5万t,2014年建成运行至今共处理污水约5000万t,有效改善了当地水域的水质。

e.与地方政府配合,形成合力。近年来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 “凉水河水环境春季行动”“百日整治”等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遏制了凉水河私接乱排现象。

5.1.5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凉水河流域每日减少入河污水量约25万t , 现凉水河管网覆盖范围内无污水直排现象, 2017年底凉水河流域治污截污工作全面完成。目前,凉水河城市段(大红门闸以上)水体基本还清,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河道水环境品质得到提升,沿河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凉水河综合治理前后对比情况见图1。

图1 凉水河综合治理前后对比

5.2 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

a.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萧太后河是连接北京市中心城区和副中心的重要排水通道,是朝阳的母亲河。据记载,公元988年由辽代萧太后主持开挖,始于辽南京城东南的迎春门(现西城区半步桥、平原里一带),出左安门向东南方向,经朝阳区东南部,在通州张家湾汇入凉水河。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比通惠河早300多年。“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有“铜帮铁底运粮河”之称。

如今,萧太后河始于朝阳区西大望路,途径南磨房、十八里店、垡头、豆各庄、黑庄户等街乡,进入通州境内。朝阳段全长12.4km。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市政管线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缺失,大量污水直排入河,造成河道污染严重,民间形容为“牛奶河”。

本着“治河先治污”的原则,按照北京市政府治污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确立了标本兼治、分类治理、疏堵结合、联动共治的治理思路,系统治污。一是底数清、情况明。对萧太后河和7条支流两岸排污口追根溯源、细致摸排,共摸排大小排污口230个,涉及排污主体109家,日排污量约为6万t。二是截污水、补中水。沿河两岸铺设14.5km污水管线(日输送能力为15万t)导入定福庄再生水厂,2016年9月2日正式截污纳管,日收纳入河污水6万t,实现污水不再入河;河两岸铺设16.3km中水管线,从定福庄水厂引入中水向河道补水,日补水能力为10万t。三是出重拳、严执法。水务、环保、城管、属地街乡等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污水治理联合执法检查。流域内共查处违法排污单位80家,督促排污单位整改落实,减少污水排放。

b.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为了打造萧太后河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实现两岸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和产业升级目标,对萧太后河两侧50m范围内非住宅实施拆除,截止2017年底拆除了145万m2,完成任务量100%。

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项目按照“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生态治河经验,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科学治理。项目区总面积5211亩,其中水面面积921亩,绿化面积4290亩;从五环以下实现3.4km河面行船通航,恢复历史河运风貌。

项目规划“1廊4区22景点”,为首都新增一处别具特色园林风景区,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蕴深”总体目标,为老百姓营造休闲环境。

2017年底,水利工程完成95%,景观工程完成94%,其中起点广场和马家湾湿地公园两个节点已经全面完成。民俗研究、历史挖掘、沿线标识系统、慢行系统设计等方面已经完成。预计2018年5月底完成萧太后河一期的建设工作。目前,正在研究按照优质景区的标准提升萧太后河景观方案。萧太后河水环境治理前后对比见图2所示。

6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 年,北京市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进一步巩固完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重点在“制”和“治”上下功夫。

6.1 在河长制的“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基础上,遵循湖泊的生态功能和特性,建立健全湖长体系,细化实化湖长职责,落实湖泊管理单位,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湖长制落实。进一步深化部门联动机制,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和完善部门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协作,聚合部门力量,形成强大履职合力。

6.2 在河长治的“治”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精治共治法治

在抓好精治上,转变治水理念,加快职能转变,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快“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编制落实,细化实化监督考核内容。在抓好共治上,开展“节水护水”主题活动,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路径;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河湖保护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抓好法治上,加快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入法;加大水环境执法力度,开展河湖生态环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环保警察震慑作用,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猜你喜欢
保水河湖河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高温干旱果园“保水”是关键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卡拉胶凝胶保水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凝胶基保水缓释尿素的稳定性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