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成/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教师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管理是否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正常运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最特殊的教师角色,承担着班级各项大大小小事务,同时还需要与家长、学校领导以及各部门做好交流与衔接工作。为了更好地加强学校管理,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班主任月末考核细则和学年度考核办法,并且在月末和学年度末通过校园内网或者打印张贴,公布班主任当月和当学年度末的得分情况和排名情况,与月班主任津贴和年终班主任评优先挂钩。考核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诸如:学生好人好事、校园活动、文明寝室、区级及以上获奖等各种正能量或突出才能方面加分,还有学生在考勤、寝室、两操、卫生(教室与公共区)、学生仪表等各种违纪扣分。
笔者在很多全国各地班主任QQ群和微信群消息中,以及在省内外培训中,经常听到很多班主任对自己学校或者他人学校评价班主任的考核内容并不满意,乃至出现愤怒情绪和消极态度,不愿担任班主任或者敷衍担任就盼被撤职。笔者对当前班主任考核一事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学校在班主任考核评价上能更加科学,让班主任们更能接受。
通过网络交流和访谈,笔者了解到学校对班主任评价的名称通常为“班主任工作考核(X年X月)”、“班主任综合考评(X年X月)”、“班主任量化考核(X年X月)”、“班主任考核得分(X年X月)”等,从中可看出学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识问题。高频率名称中,不难看出都有“班主任”三个字,是考核班主任个体?还是“班主任”三个字就代表了整个班级?在我国中小学一个班级基本是由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的,由其中一位学科教师既承担学科教学又担任班主任。那么,为何仅仅把名称定为“班主任”呢?这样的定位,一方面让班主任认为就是在考核自己,从心理上不太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班主任心理上的排斥;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字面上看与自己无关,并不是对自己的考核,哪怕自己出问题也是扣班主任的分数,导致认识偏差和缺乏班级荣誉感。
基于对班级组成人员的考虑,笔者建议,可否以“班级”为主题词,比如改为“班级量化考核(X年X月)”等相应名称,学校修改考核细则,并将班主任与学生分别在加分和扣分方面作相应的细则,在召开全校班主任会中说明名称和细则内容,并广泛征集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听取班主任和学生的心声,对加分和扣分标准广泛听取民意,再由学校行政会议讨论、公示,使得最终形成的班级考核细则更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与班主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师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个人有进步或者有成绩时,人的内心深处是需要被肯定和表扬,这有利于激发进取心。学校对师生进行各方面的加分是为了鼓励榜样和先进,是为了激励师生的积极性,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和学校氛围。但在一些加分项目上,存在有失公平或者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比如,很多学校班主任反映出这样的心声:“其实,每一个班级都可能有同学捡到钱物的情况,学生及时交学校德育处后,学校为鼓励拾金不昧精神都会根据金额多少加1~5分不等……”学校这种做法是为了表扬和鼓励这种精神,弘扬正能量,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发现,这种鼓励做法也存在一定问题。有的班级居然一个月内几次甚至十几次捡钱、捡物,则加分10分~20分左右,总分自然也就高出其他班级很多,导致其他班主任认为不合理,久而久之抵触加分,也造成班主任之间关系不和谐。好人好事“变了味”,即为加分而做好人好事,乃至造假,存在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学生在校园之中寻找各种“助人”事件,寻找各种遗失物品,乃至于捡到自己本班同学或同桌同学掉的东西,都不主动寻找失主,而是第一时间交学校德育处,这样可以加分。还有学生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交到学校,却说是自己捡到的,学校为班级加分,班主任也会为该生加相应操行分乃至双倍操行分,致使有些同学将这种方式当成了提高操行分的捷径。自然,诸如以上列举的例子,并不代表班级或学生的普遍情况,可能存在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但为了克服这种倾向,首先,班主任要清楚认识到好人好事的本质精神,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其次,从班级着手召开相应主题班会,师生共同探究怎样做好人做好事;最后,由学校层面召开全校班主任会议,就类似于好人好事加分一事进行研讨,形成本校相关表扬办法。笔者的建议是,不应该用加分的办法鼓励这样的好人好事,可以通过班级、学校口头公开表扬、网络表扬(班级QQ群、微信群或者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校园电视台或广播站宣传表扬等方式,真正实现弘扬好人好事。因此,学校在制定相关加分项目上,既要充分考虑加分因素,更要公开、透明,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加分政策才能更好地起到积极效果,真正发挥教育实效。
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仅看某一项,而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评价学生优秀与否,我们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评价班主任优秀与否,仅凭每月或学年度末考核(总)数据作为评判依据也就有失公平。在一线了解中发现,很多地方学校根据考核数据的高低,把班主任“自动”划分为优秀与普通,无形中形成了“自我定位”和“他人定位”,班主任队伍建设缺乏生机与活力,优秀的一直优秀,普通的继续普通,优秀的一俊遮百丑,普通的不管再怎么努力、做得再好可能都无法“翻身”。评价班主任是否优秀,可以结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考核数据、学业成绩以及德育科研等方面综合评选,让班主任从心里认识到优秀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还有自己的工作是否得到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认可。
另外,在了解和查看一些地方学校考核数据中发现,存在“等级强制化”现象。比如,某一个学校初中一个年级12个班级,X月考核数据中(考核项目中有小数点得分),12个班级都是正分,第一名与最后一名之间都只相差1.3分,班级与班级之间基本上是零点几的差距,但学校仍然划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在交谈中,该年级班主任老师难过地讲道:“现在大家都很努力,而且得分差距很小,却依然划出等级,确实有些让人不能接受。每月拿到三等奖的班主任,在班主任例会中会被直接或者间接批评,还要与班主任津贴挂钩。”笔者认为,各学校激励先进、评出优秀的想法很好,但如果使用惯性思维、僵化制度,就会打击班主任的积极性。其实,学校可以更人性化、弹性化一些,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可以扩大一等奖的数量,取消三等奖,并在当月班主任会议中给予大力肯定和表扬,不应该批评或者扣钱。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实际情况,学校应及时调整和完善,不应让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因此儿伤心难受。这样积极、灵活的处理方法,不是破坏规则,而是为了更好地尊重班主任,激励他们做好工作。
面对以上问题,学校应正视存在的不足,应结合不同学校、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考核数据的名称、加分项目以及划分等级等方面探索出适合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班主任各方面的积极性,班级才能更好地可持续性运转,整个年级、学校也才能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