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8-04-17 02:55:17饶钟鸣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年1期
关键词:胸腔镜发生率肿瘤

饶钟鸣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纵隔为胸廓中央间隙,上连颈部,下止膈肌,两侧为纵隔胸膜,前为胸骨,后为胸椎,其外部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内部组织器官复杂,使得纵隔肿瘤诊疗均存在较大难度[1]。纵隔肿瘤属于一种良性病变,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迁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阵发性咳嗽、痰量少、活动后胸闷或气短等症状,且还会对毗邻的气管组织造成压迫,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尽早治疗[2]。外科手术治疗是纵隔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但传统的开胸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患者术后难以恢复。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胸腔镜手术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术被临床广泛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3]。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1~79(57.63±5.27)岁;病程4个月~8 a,平均(3.19±1.12) a;肿瘤大小2~7(4.51±2.14)cm;肿瘤位置:22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18例前纵隔。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2~78(57.21±5.38)岁;病程4个月~7 a,平均(3.11±1.16) a;肿瘤大小2~7(4.12±2.34)cm;肿瘤位置:21例后纵隔,5例中纵隔,17例前纵隔。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肿瘤切除术治疗,实施全麻,取仰卧位,以肋间后外侧做切口逐层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进胸,并使用肋骨牵开器将肋骨牵开,直视下找到肿瘤位置,并将其与周围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将游离出的肿瘤切除并进行结扎、缝合,常规放置纵隔引流管,接负压吸引。观察组采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静脉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使患者肿瘤具体的位置取合适的体位,分别于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等位置做3~4个小切口,由观察组置入胸腔镜探查患者胸腔内部情况,并由操作孔置入手术操作所需的器械,利用内镜抓钳将纵隔肿瘤周围的胸膜提前,用超声刀切开胸膜并进行游离,以便将纵隔肿瘤游离出来,用超声刀烧断细小血管或相连的淋巴管,对于较粗的血管可用血管夹夹闭,然后将肿瘤切除。手术完成将切下组织送病理检查,并在胸腔镜辅助下后放置胸腔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

1.3评价指标比较2组手术情况、应激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取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用于检测皮质醇(cortisol,COR)及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al cortical hormone,ACTH)水平,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所有检测操作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记录并比较2组并发症,包括切口液化、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等。

2 结果

2.12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2组应激指标比较术后2组COR、ACTH水平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2 2组应激指标比较 ng·mL-1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纵隔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因纵隔位置特殊,与周围组织关系过于密切,加之治疗纵隔肿瘤的术式较多,目前临床仍没有固定的术式成为标准术式[4]。既往临床多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一般是直接从胸管正中或左右侧劈开以切除肿瘤,虽能够切除病灶,改善患者症状,但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术中患者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对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影响,使得患者术后恢复慢,尤其是患者实施手术后,机体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预后情况往往不甚理想[5]。

临床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开始将微创技术用于纵隔肿瘤手术的治疗中,胸腔镜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开胸手术的不足,胸腔镜手术操作过程中术野清晰、对胸壁肌肉的损伤轻,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使患者不会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6]。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增加COR、ACTH等应激指标的合成与分泌,COR会加快心脏跳动,使心输出量增加,重新分布循环血流[7]。已有研究[8]证实,COR、ACTH水平的高低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康复时间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后观察组应激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对患者损伤轻,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与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应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立平.经胸腔镜微创外科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对比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7,32(1):70-73.

[2] 王永连,王忠民,王毅,等.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100例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13):2078-2080.

[3] 陈有东,艾成,何零.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3):438-441.

[4] 王继云,邹伟,李婷,等.喉罩全麻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3):63-67.

[5] 崔飞,刘君,陈汉章,等.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硬膜外麻醉胸腔镜手术511例[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6,22(4):328-332.

[6] 江海峰,蒋连勇,谢晓,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儿童纵隔肿瘤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4):299-301.

[7] 吴强,宋非无,黄河,等. 胸腔镜手术对小儿纵隔肿瘤术后感染及疼痛应激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4):927-930.

[8] 陈聪,徐志峰,蔡绍环,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方式对纵隔肿瘤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03-505.

猜你喜欢
胸腔镜发生率肿瘤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06
ceRNA与肿瘤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10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5年征订启事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 0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