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
腊月一到,眼看过年就不远了。按照老习俗,是该家家户户忙年的时候了。每到此时,“吃”就成了头等大事,忙年主要是围绕着“吃”做准备。遵循传统,过年就是“大吉大利”的日子里,天天“大鱼大肉”的“大吃大喝”,现在提倡勤俭的新民风,铺张浪费的陋习一定要改正。除了吃,还有“贴春联”“送亮”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后呢,正月初几里,亲友间要互相登门拜年,给小孩压岁钱,献上最真挚的新年祝福。亲朋好友间的转转席也是风生水起,情谊与美食的完美结合,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彻底放松身心,正儿八经的享受这闲适生活,整个正月都是其乐融融的。
农村到腊月,主妇在圈里喂一年的猪,也肥的走路左右晃了。男人找来黄历本,选个黄道吉日请杀猪匠杀过年猪。日子定下来之后这几天把柴准备好,还得请几个劳力给杀猪匠做帮手。到杀猪这天,家里人和请来帮忙的都早早的动手,支起一口大锅或干脆整个大油桶,装满水,添上足足的柴火,烧起水来。人都齐了,扯的扯,推的推,把大肥猪拉到案子上,在震天响的吼叫后,杀猪匠锋利的刀熟练的捅入猪心脏,几声哼哼,鲜红的猪血一涌而出,装了一大盆。几个人把猪抬上大木桶,杀猪匠在猪后腿脚颈开出一个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挨赛通,把皮肉分离后用口吹气,这是一个杀猪匠最过硬的本领,也是最传统的基本功。直到整只猪皮吹的圆溜溜,浇上开水汤猪毛更顺溜。热气腾腾的水,加上大铁刮、砸石反复仔细的褪毛。很快白白净净的猪就挂上了墙角的木楼梯,杀猪匠左右开弓,麻利的将猪下水、猪头、猪腿等分解下来,装上几箩筐两大盆。帮手劳力翻大小肠,清洗干净。两三个小时后,所有的肉全部收拾妥当。在分切新鲜猪肉时,新一轮活路又紧锣密鼓的启动,主妇的厨房里,早就等了几个茶饭好的妇女,等到冒着热气的鲜肉提到厨房,各自就按分工忙开了。准备一餐杀猪饭,是农村最古老的传统习俗,无论哪家杀了过年猪,村里一家不少的受邀到家里“吃刨汤”。这种习俗,是自家一年来劳动成果的分享,更是乡亲邻里一年来大凡小事的相互照应的答谢。乡亲们年终共享一餐刨汤饭、喝一壶煨热自酿苞谷酒的简单聚会一代代传承下来,其蕴涵的,是先民们从事生产劳动时既舍己助人又感恩受助,那善良勤劳、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
在平利,一年四季的餐桌上,最少不了的一道美食就是腊肉。蒸煮炒炖,丰富的吃法也让这道美食深深植入平利人的味蕾,挥之不去。到腊月时,自己喂的猪或是买来一些猪肉,擦上食盐腌制一两天后挂起来风干水汽,在农家小院的角落柴房里燃起一堆柴火,一周即可熏干。这是个很辛苦的活,在烟秌火炕的柴房里,既要加减柴禾控制火候,又要注意肉的成色确定是否继续熏炕。很早以前,没有冰箱、冰柜这类的防腐设备,深居大巴山区的平利先民们把猪肉,以重盐腌制,用柴火熏干,制作成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质的腊肉。农村烧柴火灶的,特别是高山地区,会把肉挂在正对灶门口的房梁上,一日三餐做饭天天烟秌,这样的腊肉质地最好,肉的颜色是红艳艳的,口感好,是腊肉中的精品。随着柴火灶越来越少,大多是采取集中短时间烘炕腊肉,那种耗时最长,味道最美的腊肉渐渐越来越少,是非常珍贵的美食。
手工“炸米花”,又称“爆米花”,这个即将失传的纯手工食品制作工艺,去年春节前竟然出现在了平利马龙潭桥头,生意还异常火爆。这是一种以葫芦型高压锅加热大米、苞谷,达到一定气压后打开高压锅,随着“砰”一声巨响,一团烟雾中大米、苞谷内压瞬间释放,膨胀后如盛开的花朵,故称“米花”。对“炸米花”印象最深刻的是孩提时,每逢腊月村头院坝都会有“炸米花”的手艺人来摆摊,家家户户称上三两斤大米、苞谷炸些米花,为单调的春节小吃增添新品种。现在小吃就太多了,怀旧的情节,让人们来炸上一袋子米花,抓着干吃,或用白糖水、甜酒冲着吃,都是无法忘怀、无可替代的传统吃法。或许是为了寻找童年的味道,弥补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留下的一点点遗憾,赶脚就差那么一口啊!
以前没有买卖春联这一说,只是现在春联的需求量大了,用毛笔写字的人少了,给了春联很大的市场。也有人坚守着传统,买春联不买印刷的,非买现场写下的,有讲究的还自拟联文来写的。想想小时候,每每腊月二十几,我每天都要在家里配合父亲给村上的乡亲写上好几天的春联,却是不收分文的。那时春联都是手写的,年前赶集时一定要买上几张红纸,临近年关,就拿上红纸请村里有文化的人帮忙写“对子”。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每逢春节前,村里会写春联的人都会提前备好笔墨,裁好红纸,写上几天的对联,亲戚好友或五保户都是要写好几幅派小孩子送到家中的。用现在的话说,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担当。去年腊月,选个晴好的天气,女儿把一帮小伙伴约起来,在外婆家的农家小院搞个春联DIY,不管毛笔字写的如何,这是给下一代灌输一种传承国学文化的思想理念,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这种形式和方法应该普及并扩大到社区,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菜蔬集散的主要时间节点,腊月间从菜地刚刚采摘或从湖北、关中等远道而来的菜蔬、水产品都在菜市场集合,然后又被人们选购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如今,不管是在菜市场或是生活超市,南北东西、四季时令的各式各样菜蔬随时都摆在货架上,还特别新鲜,物质极大丰富,许多超市春节期间还照常营业。即便如此,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存菜蔬的老习惯却也改不了,不但品种要多、而且数量要足,可以在正月间随时做出一桌丰盛的宴席款待登门拜年的客人,心里踏实。
腊月一到,这座巴山深处汉水南岸,中国最美丽乡村之称的山城,红灯笼、霓虹灯和灯带就把主要街道两旁的树装扮的五彩缤纷,成为了小城一道靓丽的景观,给传统的新春佳节增添更加浓厚的喜庆氛围。入夜,走在霓虹闪烁宛如星空的街头,很静谧,很闲适,甚至有些浪漫,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除夕清早是贴春联的时间,贴之前是要把旧春联清理干净的,因为贴春联的浆糊是自己用面粉添水加热制作的,纯天然材质,清理起来也很容易。搅浆糊,是一门手艺活,嫩了就是一锅清汤,粘性差,老了就成了拌汤,全是疙瘩,刷墙上全是一块块的,没法平展开。浆糊搅的好,粘性就好,贴出来的春联光面平整,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很美观。现在人,很多都用胶水、胶带贴春联,完全没有了搅浆糊贴春联那种古老传统的程序,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送亮”,是平利祭祀祖先最古老的仪式。是表达对逝去祖上长辈怀念最深刻的符号,已经镌刻在世世代代平利人的血脉里。每逢除夕午时之后,所有平日杂草丛生的墓地坟冢被拾掇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虔诚的人們跪在先辈坟前,为逝去的亲人点上蜡烛,烧纸送钱、焚香祷告、燃放鞭炮,表示怀念的同时,祈求先人护佑后辈平安健康、学业有成、事事如意。
团年饭,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视、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融合了人们对食物烹饪的智慧和无尽的亲情,这张餐桌上,最珍贵,最舍不得的东西都可以无私的端上来共享。平日里五湖四海创业、务工、就学的亲人围坐在一起,说说一年来的见闻和感受。拿起筷子夹起最爱吃的家乡菜,喂进嘴里满足的大嚼,这味道已然释放了在外拼搏的疲劳和不愉快。众亲人举起斟满的酒杯一饮而尽,无论是茅台、五粮液,还是纯粮酿造的平利苞谷烧酒,那种喜悦,是来自植入骨子里的血脉亲情和人文习俗,无法忘怀和割舍,是远离家乡的人们春节回家最原始的诱惑。
过年,是中华民族九州同庆的传统节日,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华人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却共同寄托着所有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对亲情的渴望和牵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这种精神寄托深藏在血脉里,随着黄皮肤、黑眼睛、中国话的DNA传承。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