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芳
提 要:商业特色街区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它浓缩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物产,反映城市形象,集中体现城市生活品质,在构筑城市的特色产业、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力、提升城市品牌价值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现状调查出发,分析了商业特色街区发展的主要困难,提出了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今后发展的对策。
近20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各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新街区的培育,全市商业特色街的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消费理念的日益更新,以及现代电子商务冲击传统实体商业、商贸综合体分流客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杭州市商业特色街的运行和发展在近三年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凸显。当下,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的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正在求新求变。
杭州是拥有“国字号”商业特色街最多的城市之一。自1987年杭州丝绸特色街区开街至今,杭州的商业特色街在3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自发发展、有序管理、合理规划、持续化、集群化以及国际化发展等不同阶段。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商贸综合体大量涌现等新特点和新情况,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和市属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挖掘消费新热点,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打造高品质的商业特色街区,为促进流通、扩大消费、满足需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截至2017年底,杭州市共有18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其中“国字号”特色街8条(见表1)。据统计,杭州市级商业特色街区总长度为30808米,营业总面积达到252.5万平方米,入住商户15134家,从业人数83304人。2017年,18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总营业额达到870.7亿元,年度总税收达到14.73亿元,均与2016年基本持平;年度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5018万人次,同比增长12.5%。
表1 杭州市市级商业特色街汇总
通过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全市已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消费便捷、服务优质的商业特色街区网络体系,培育了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齐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明显的商业特色街区。全市的商业特色街区正在发展成为竞争有序、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特色鲜明的生活与创业、文化与经济、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商贸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城市“会客厅”,集“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的城市“金名片”,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的“新载体”和展示“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的“金橱窗”,成为“生活品质之城示范街”、“生活品质体验点”和全国知名的商旅集群。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杭州市各区、县(市)商务主管部门和特色街区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 《关于组织开展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商流通发 〔2012〕119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商业特色街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办 〔2010〕18号)、《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第216号令),强化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完善考核机制,改善服务方式,提升建设管理,保障经营环境,为实现“保增长、促消费”保驾护航。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要求,杭州市发布了《关于开展商业特色街“四个一百”活动的通知》(杭商务市建 〔2017〕60号),在全市商业特色街开展“百个名品进名店、百家名店进名街、百场文化宣传营销、百个故事征集编纂”活动。发布了 《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商业网点移动支付工作的通知》(杭商务市建 〔2017〕57号),推广移动支付,健全结算体系,联合阿里巴巴公司开展“无现金街区”的打造和宣传工作。发布了 《关于积极做好“杭州国际日”相关工作的通知》(杭商务市建 〔2017〕230号),配合杭州市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市商业特色街中开展“杭州国际日”相关宣传活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杭州市创建国际化商业特色街区工作的通知》(杭商街组 〔2017〕1号),通过制定和实施 《杭州市创建国际化商业特色街区工作方案》和 《杭州市创建国际化商业特色街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开展全市“国际化特色街区”的创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在所有市级商业特色街中完成创建。
积极推进新特色街区的有序、梯度发展,已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消费便捷、服务优质的各级商业特色街区网络体系。
截至2017年底,全市除已创建命名的18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外,各区、县(市)政府还创建命名了20多条区、县(市)级商业特色街区。这些区、县(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均按照“一街一策”的原则严格打造,为市级商业特色街的下阶段培育、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有30条街区,已被列为区、县(市)级商业特色街区的培育对象,商业特色街区的创建和培育工作正向萧山区、余杭区及杭州周边各县(市)延伸。
各特色街区管委会通过一系列“亲民、近民、便民、惠民、利民”的举措,改造提升街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增添丰富多样的餐饮、活动场所,完善各商业特色街区功能等,有层次地提升商业特色街区的街容街貌,努力使各特色街区成为“外地人必到、杭州人常到”的购物休闲场所。
各特色街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对经营户的培训。通过职业道德、文明礼仪、诚信经营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提升商业特色街区软实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清河坊历史街区承办了中国民间艺人节,邀请全国各地民间艺人来杭展示民间艺术精品;中国丝绸城特色街区管委会组织了“2017‘武林之夜’大型宣传活动”,从“游、购、品”三个角度,将夜市、服装、美食进行串联,发挥App、微信等移动网络新媒体优势,给予顾客更多优惠;拱墅区与胜利河美食街共同举办“千岛湖啤酒美食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体验。街区文化节庆活动的频频开展,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还助推街区文化氛围的形成,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杭州市的商业特色街区始终坚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市民的生活消费习惯等要素相匹配,坚持将传承民俗文化与提升街区品位相结合,注重保护传统风貌的商业建筑,充分挖掘商业特色街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民俗特点,突出商业特色街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为确保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各条商业特色街区通过建立博物馆、展示馆、纪念馆等,使各类历史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如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内,对荣宝斋、西泠印社、华宝斋等老字号,“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北方中医药巨头”同仁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百年药号,以及胡雪岩故居、于谦故居等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和开发,有效地提升了清河坊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胜利河(大兜路)美食街区内的富义仓、香积寺塔等众多历史遗存,成为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大平台;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内恒庐美术馆、茅以升旧居、潘天寿大师旧居、勾山樵舍、西湖博物馆等一些文化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的开放和设立,为街区发展增添了文化气息,促进了街区的人气汇聚和商贸繁荣。
差异发展。各商业特色街区围绕“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理念,根据各自的商业、产业、地域和文化特色,积极做好“特”字文章,引入更多特色业态和体验型项目。西湖区灵隐街道全面启动青芝坞休闲旅游慢生活特色街区的打造工作,通过对青芝坞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合植物园等周边景区优势,集聚“创意餐饮”与“个性民宿”业态,彰显青芝坞休闲旅游慢生活特色街区独特的休闲旅游品质。
商旅互动。各商业特色街区依托杭州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西溪文化,将历史文化和现代商贸相融合,坚持“以街带商、以商兴旅、商旅互动”,使街区休闲、购物、旅游、观光等服务功能日渐完善,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现代消费需求。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和2016年G20杭州峰会后,游客大幅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各商业特色街区的发展。2017年全年,18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客流量达到15018万人次。商旅互动的发展模式,为商业特色街区打开上升空间,各特色街区逐渐成为吸引游客来杭旅游的新兴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建设。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把“生活与创业、文化与经济、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商贸与旅游”高度融合,充分体现“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特色,成为杭州“品质生活之城”城市品牌的良好载体。除了“街区品牌”的发展,“店铺品牌”“产品品牌”也促进了各商业特色街区形象的不断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银泰集团新品牌“in77”概念的推出和运营,使银泰湖滨所处的商圈(还包括湖滨国际名品街和延安路商业街)立刻成为潮流汇集的国际化购物中心;全球豪华汽车品牌——“林肯”正式落户石祥路,成为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区提升品牌的重要标志。
市商务委员会紧紧围绕市政府建设“世界名城”和“购物天堂,美食之都”的工作要求,指导各商业特色街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三年来,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结合本地资源和特色,科学策划、精心组织了几百场不同类型、特色鲜明、消费便捷、服务优质的促销活动。如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成立了民间艺人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吴山庙会、元宵灯会、中国民间艺人节等民俗文化活动;武林路依托武林夜市,发展“夜光经济”,成为杭城夜间购物、娱乐、游玩的新去处和“杭州市民体验日年度最具品质体验点”;丝绸特色街区通过商会组织企业境外促销,举办“天堂丝绸武林衣秀”,开展华人寻根之旅,邀请国外媒体参访宣传等,特色街已成为丝绸品牌的展示中心和游客购物的必到之处。
推动成立延安路商业联盟,研究在延安路商业街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试点工作,组团赴日本、新加坡考察国际著名商业街,与新加坡乌节路签订缔结友好街区意向书。会同市城管委、上城区政府、下城区政府、延安路商业联盟、延安路主要商贸企业和特色街管委会等单位,就延安路沿线的景观提升、商业氛围营造等进行专项研究等。
注重市民体验消费,引进移动网络消费理念、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如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与电子商务平台联手,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未来商圈”。1680米长的街区实现Wi-Fi全覆盖,沿路张贴的“武林商圈”二维码可将游客导入拥有400多个商家入驻、美食购物酒店等打折促销信息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页面;千岛湖秀水街通过特色客栈、特色餐饮、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等,有效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西溪天堂风情美食特色街以“一站式休闲慢生活”为主题,广泛引入文艺类、创意类、体验型商户,街区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和文化艺术活动等功能齐全。
商业需要集聚人气,需要营造氛围,店招店牌、灯箱广告、城市家具、城市小品是特色街区的必要元素,也是提升国际化水准的重要抓手,但是要争取到位非常困难。
缺少灯光秀场。如何借鉴乌节路圣诞灯饰亮灯工程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的做法,通过灯光与色彩来共同营造商业街独特的靓丽风景,吸引大批消费者旅游观光、消费购物,值得研究。例如,如何以延安路两侧建筑物为背景,分区段建设灯光秀为2022年亚运盛会提供视觉盛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灯光秀可以包含杭州经典爱情故事,配以我国经典民乐和世界经典乐章,也可以结合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制造中国红、中国结、红灯笼场景,并与七彩霓虹灯和火树银花交相辉映,给游客以视觉震撼和享受、听觉共鸣与体验。
缺少灯箱广告。街道立面、店面、招牌、橱窗、广告、立体LOGO、概念店没有商街的商业特色和产业特色,不能使游客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难以诱导出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
缺少露天体验。杭州春秋两季最适合室外休憩,但商业街区没有个性化的休憩设施、景观设计、街头艺术小品、露天吧、公共(服务)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家居,综合购物、休闲、体验、娱乐功能奇缺。
缺少繁荣夜市。没有组织亮灯工程,街区霓虹灯、景观灯、企业立体LOGO和LED电子屏幕少之又少,大部分商街灯光暗淡,基本不允许商家在特定的时间和路段出摊经营,以及开展各类适合夜间消费的休闲、促销活动,夜间旅游休闲、商业魅力单调。
街区的繁荣与商业街的宽度呈负相关,与交通的便捷度成正相关。在道路的规划定位上,流通功能始终处于劣势,如道路中间的硬隔离,在可视性、可达性上对商业氛围的营造来说都是一种重大缺陷。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尤其停车场建设滞后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不便。
交通组织不顺。没有交通组织规划,如怎样利用地铁站和换乘中心建设契机,充分发挥人行天桥功能,实现街区两侧道路贯通,如何大力拓展地下商业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有待研究。以延安路为例,如何加快推进延安路东西两侧全天候南北走廊,在商业综合体之间建设封闭式空中廊桥,引导鼓励沿路商家提供一楼物业用于公共通道建设,把延安路南北向、东西向的商业企业互联互通,形成地面、空中、地下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和交通网络等。
交通配套短缺。城市快速主干道功能直接影响街区商业氛围,商街无自成一体的交通系统,商业网点之间没有建立循环公共交通。全市无商街交通专线,更谈不上延长夜间公共交通的营运时间为商街服务。单向行驶、隔离带过长、大型商业企业周边的交通设置、道路引导存在问题。停车场的规划和建设滞后,消费者停车难;在交通主要路口没有设置知名商业企业和人文景观的引导图或路标等。
大型促销、彩车巡游等活动的审批在公安、消防、交警、城管等部门常常遇到阻碍和限制,制约了商业氛围的营造。从严控制节庆活动,为安全和交通考虑,全市很少组织彩车巡游、庙会、“魅力狂欢之夜”等活动,以及周末、国庆、元宵等特定时间的户外促销活动,较少开展东西方城市的商业、文化交流活动。各类商贸节庆活动和主题商业文化活动,如店庆、名品展、相亲节、婚庆活动、智能生活休闲节申办困难。活跃区域商业氛围,为商品市场注入活力,扩大商街国际知名度任重道远。
大部分商业特色街区的物业产权较分散,商户经营业态与街区总体规划难以统一,导致低端化、同质化商家大量出现,影响特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业态布局有待优化。以延安路为例,打造“一路(延安路)三商圈(武林、湖滨、吴山)四区段(国际风尚段、生活品质段、经典名品段、游憩购物段)”的商业格局,实现业态互补,并通过各种形式把延安路上的“璀璨明珠”串联成“项链”呈现给2022年亚运盛会,来发挥延安路和三大商圈在引领消费、拉动经济、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商业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商业特色亟须彰显。地方的才是国际的,千万个地方特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商街如何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增加历史厚重感,展示民风民俗和地方特产,集聚优质商品和良好服务,让消费者增加体验、流连忘返、大胆消费,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需要业界人士更多地规划设计和精心打造。
街区连片发展迫在眉睫。如在延安路周边不仅要发挥丝绸特色街区、武林女装特色街区、湖滨名品街区、清河坊历史街区的集聚效应,还应该把中山北路文创街、南宋御街、中华美食御街、百井坊巷创意美食特色街、孩儿巷婴童欢购特色街、长生路食尚美食巷、学士路韵味特产巷、平海路风情休闲巷、仁和路动感娱乐巷、邮电路精致老字号巷、将军路精品工艺巷、菩提寺路古居记忆巷、吴山路古玩夜市巷、高银巷特色餐饮街等联动发展进一步规划和培育好。需要继续挖掘思鑫坊、教场路、龙翔里、陆游故居、灯芯巷别墅群、红门局别墅等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发挥毛源昌、采芝斋、知味观、张小泉、太子楼、王星记、天香楼、都锦生等老字号的独特魅力,培育街区特色和商业氛围,推进延安路、解放路、庆春路、凤起路、湖墅南路等商业街在人文环境、人气集聚、消费引导等方面的衔接与融合,通过商旅互动,以旅游带动街区发展,努力实现延安路市级商业中心人流客流从平面流动转向立体化流动。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的工作部署,坚持“政府服务、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继续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各类品牌商品、特色休闲服务在特色街区的集聚,努力把特色街打造成为“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的杭州城市“金名片”。
1.完善硬件,提升购物环境
对各街区硬件设施进行“有机更新”,对街区内的绿化景观、导视系统、宣传广告、服务设施等城市家具进行完善。如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引进高端汽车品牌4S店,推进杭州汽车物流中心文化广场项目,打造集汽车展览、汽车文化宣传、现代科技展示及生态休闲、交通法规教育于一体的城市休闲文化公共景观。只有硬件设施、购物环境改善了,才能营造街区规范、安全、优美的商业氛围,使特色街区实现从“街”到“街区”的跨越发展。
2.优化业态,促进商旅文融合
继续开展“四个一百”活动,围绕“促消费、拓市场、育品牌、惠民生”的目标,全面提升商业特色街区的竞争力,展示杭州市特色街区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要将“街的文化”与“文化的街”有机结合,对现有的历史老街,要在继续做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对已经打响品牌的商业街,要继续弘扬街区的人文文化;对新兴的商业街区,要提出和打造有品位的商业文化。根据街区特色定位,以造“节”、造情、造景为载体,积极举办各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街区文化特色的活动。
3.加强宣传,塑造街区品牌
应当加大街区品牌的宣传力度,把塑造街区品牌作为战略任务,借助专业团队和策划机构,制定适合街区品牌的发展战略,通过品牌塑造促进街区品质提升;要以“夜景闪亮,街区漂亮,品牌响亮”为目标,以提升、培育、创建为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宣传活动,尝试“组团”营销;利用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和茶博会等会展平台,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对街区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做系统的介绍和宣传,塑造街区品牌,促进街区繁荣发展。
4.发展电商,打造智慧街区
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网络技术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功能互补,建立与商业特色街区运营相融合的电子商务模式来提升街区竞争力。各商业特色街区要积极搭建信息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交易平台,增加企业营销智能化含量,在总结武林路时尚女装街O2O建设试点和文三路“IT网上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街区推广O2O运营模式,大力推进智慧街区的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在商业特色街区的应用。最终实现传统商业街区和网上商街的融合,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跨越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1.突出主题,兼具综合服务功能
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呈现依托社区、景区和商圈发展特色,未来各条街区的建筑、街区风貌将会保持相对独立,街区营造主题更加突出,个性化特色更加鲜明。以市级商业特色街区为骨干,以区、县(市)级商业特色街区为基础的全市商业特色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街区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娱、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更加完善,在街区消费将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快乐与便捷。
2.构建商圈,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更加注重商业特色街区线上线下的融合。“商业街区+互联网”“互联网+商业街区”将实现网络技术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功能互补,既能拓展商业特色街区的发展空间,提升商业特色街区的竞争力,又能使商业特色街区商家的盈利模式得以巩固,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
3.拓展时空,寻求发展模式多样化
合理配置街区资源,明确区块功能,高效利用空中、地面、地下空间,真正实现从“街”到“街区”的转变;按照“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日光经济”和“夜光经济”活动,继续打造特色夜市,让更多的促销、文化、公益等主题活动在街与街之间流动、配置、聚合,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4.培育打造,街区创建向区、县(市)延伸
按照“成熟一条,发展一条”原则,鼓励各区、县(市)积极创建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在区、县(市)培育一批新的商业特色街区,加快形成以延安路商业大街为龙头、以市级商业特色街为骨干、以区(县、市)商业特色街为基础的,特色鲜明、业态多样、体验感强、运作高效的全市商业特色街网络体系。
1.开展国际化街区创建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城市国际化的精神,加快推进全市特色街国际化转型升级。实施国际化特色街区评价指标体系,继续完善街区国际化配套设施,让国际游客看得懂、可交流、愿意来、肯消费,记得住杭州的人文魅力,留得住对杭州的好印象。要充分挖掘杭州特色,展示地方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探索实现杭州庙会与文化全国行、全球行。
2.继续推进延安路商业街的国际化建设
充分发挥市政府相关部门、两区政府、各企业和延安路商业联盟四个层面的力量,开展景观提升、商业氛围营造、打造无现金商业街、离境退税试点等工作,与国际著名商业街巩固友好关系、加强相互交流等,早日将延安路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