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研究*
——基于农户间共生界面的分析

2018-04-16 07:36王钟书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生阻尼重构

邓 春,王 成,王钟书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实验室,重庆 400715;2. 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4000;3.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 400042)

0 引言

村落三生空间重构是优化空间结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1-2]。在“四化”推行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刺激下,村落空间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等空心化日趋严重,亟须开展村落三生空间重构[3-5]。农户作为农村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和受益者[6],其空间行为是导致三生空间结构、功能变化的源动力[7],而农户间共生界面作为农村主要的物流、能流、信息流活跃的媒介、通道或载体[8],是不同类型农户空间行为的集中体现[9-11],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农户共生效益的生产[12]和村落三生空间发展稳定性,对其诊断识别及优化是有序推进村落三生空间重构的关键。此外,整村推进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可打破传统空间形成新的三生空间结构,为村落三生空间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文章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相结合的办法,在农户分化[13]的基础上,运用共生界面计量分析法分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的共生界面特征[14-16],诊断并识别其关键问题,设计村落三生空间重构的差异化共生路径[17],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燕坝村位于江津区龙华镇西南部沿长江上游(106°07′13″E~106°08′56″E、29°08′45″N~29°08′44″N),距龙华镇政府驻地8km,紧邻渝泸高速公路(G93)刁家出口,刁燕二级公路和拟建的沿江公里贯穿村内全境,交通便利。村域地势起伏较大,东南部和西北部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而村域中部地势相对平坦,是新型农村社区和其他农村居民点主要布局区,亦是农业集中规模生产区(图1)。全村辖6个经济合作社, 2014年共计2 279户6 407人,劳动力人口5 11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 700人,外出务工2 955人,农户分化趋势明显。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57 3亿元,农业收入1.224 3亿元,非农收入5 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6 9万元。全村行政区面积1 470hm2, 2014年农用地总面积1 104.67hm2,其中耕地面积831.33hm2(水田396.40hm2,旱地434.93hm2),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蔬菜、花椒、食用菌、苗木等经济作物,复种指数为1.8,林地面积213.33hm2,养殖水面面积13.33hm2,主要进行海虾等养殖,其他土地46.68hm2。燕坝村地处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展示区域,其土地流转活跃,目前已流转土地约533.33hm2,已有瀚阳、亨嘉、渝欣牧业等15家企业入驻,吸引城市资本下村200亿元,解决了1 000多名农民就地为业主打工就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农村观光休闲中心。自2010年“巴渝新居”建设以来,其建设规模居全市之首,垃圾收运站、污水处理厂、医疗室、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备较齐全,生活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1.2 数据来源与农户划分

1.2.1 数据来源

该文数据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中空间数据来源于2010年研究区实测地形图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 2 000)及遥感影像图; 属性数据中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大柱村2014年农村经济报表,农户数据来源于2015年9~11月课题组对燕坝村的参与式农户调查。农户调查以全村实测地形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采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并举的方法,具体步骤:(1)问卷设计。首先走访镇人民政府、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和燕坝村村民委员会,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土地利用情况,设计初步问卷,主要包括农户的生计状况、土地利用情况、住居现状、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情况等5个大项、200个小项; 其次选取燕坝村的村干部、党员、经营大户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其设想与情况,修改、完善调查问卷; 最后经过调查实验与反复商讨确定问卷调查表; (2)调查培训。借助Quickbird影像,按照南北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片区6个分块,每小组负责一个片块,在调查前对成员进行培训,初步建立统一的标准与口径,选取16户农户进行实验调查,统一调查的标准与口径; (3)实地调查。首先通过GPS定位获取每个农户宅基地的地理坐标,确定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农村居民点图斑与农户宅基地的对应情况,借此对居民点图斑进行分割与标注; 其次调查每个农户所经营土地的情况并在图上进行标注; 最后利用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农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时间大约30分钟,调查农户的属性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2 279份,收回2 252份,有效问卷2 207份(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45户农户属性数据由了解情况的村干部和村内老人补充完整)。利用ArcGIS 10.0软件数据编辑功能,构建农户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的“农户—土地”数据库[6],为农户分化和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提取等提供数据支撑。

1.2.2 农户类型划分

城乡统筹发展和整村推进建设加快了村域内的农户分化,传统的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亦被重新诠释,不同类型农户就村域物质、信息、能量传导呈现出多元化诉求,农户间“资源共享、义务共担、环境共建”的互惠互利关系成为农户共同追求,辨析不同类型农户间的新型关系对于村落空间重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该文根据农户生计资产配置情况及其未来生计发展方向,结合调查数据把燕坝村2 279户农户分为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兼业化发展型、非农多样化发展型、非农专业化发展型5种类型[13](表1)。

表1 农户类型划分标准

农户类型样本量划分标准农业专业化发展型426自然资产产值大于040,其他各项资产产值远高于平均值农业多样化发展型532自然资产产值在025~040之间,其他各项资产产值较低兼业化发展型558自然资产产值在010~025之间,其他各项资产产值处于平均水平非农多样化发展型394自然资产产值小于010,其他各项资产产值高于平均值非农专业化发展型369自然资产产值为0,其他各项资产产值较高,或者社会资产产值高于080 注:自然资产主要是指耕地,其他资产指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资产

2 研究方法

2.1 共生界面指标体系构建

村落三生空间包括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1],不同类型农户通过多介质共生界面在三大空间内及其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递[18],但不同类型农户对三生空间的需求及程度不一,形成与强化满足不同类型农户多元化诉求的多介质共生界面是实现村落空间重构和提高农户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因素[8]。因此,该文依据村落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发展特性、阻尼或效率特性以及分配特性,结合村域资源禀赋和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生活、生态诉求,以农户相互作用的媒介为主体构建共生界面特征指标体系,包括3个维度、19个指标,每个指标均有两种定义,分别形成共生界面效益子指标体系和共生界面阻尼子指标体系(表2)。

2.2 指标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确定

考虑到不同量纲间的相互比较,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19](公式1~ 2)。同时考虑到子指标对总指标不同的贡献程度,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予权重(公式3~ 4),进而运用共生界面参数公式(公式5~7)分析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

rij=(maxXij-minXij)-1×(Xij-minXij) (正向指标)

(1)

rij=(maxXij-minXij)-1×(maxXij-Xij) (负向指标)

(2)

式(1)(2)中,rij为标准化值;Xij为某分项生计资产的具体衡量指标值;i为某分项资产的具体衡量指标项;j为某接受调查的农户。

(3)

(4)

式(3)(4)中,Pij第n项指标下第m个参评对象指标值的比重;Wj为第n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表2 三生空间农户间共生界面特征指标体系

变量共生效益指标变量定义权重共生成本指标变量定义权重生产空间农业生产资料(x1)农业生产资料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4农业生产资料支出(500元以下=1;500~1000元=2;1000~2000元=3;2000~3000元=4;3000元以上=5)003农业生产路(x2)农业生产路情况(水泥路面=4,弹石路面=3,砂石路面=2,土路=1)012农业生产路支出(05万元以下=1;05万~1万元=2;1万~15万元=3;15万~2万元=4;25万元以上=5)007山坪塘(x3)山坪塘面积(大于800m2=1;500~800m2=2;300~500m2=3;小于300m2=4)008山坪塘支出(02万元以下=1;02万~05万元=2;05万~1万元=3;1万~15万元=4;15万元以上=5)011灌溉沟渠(x4)灌溉沟渠面积(大于400m2=1;300~400m2=2;200~100m2=3;小于100m2=4)006灌溉沟渠支出(02万元以下=1;02万~05万元=2;05万~1万元=3;1万~15万元=4;15万元以上=5)009公共晒坝(x5)公共晒坝面积(大于400m2=1;300~400m2=2;200~100m2=3;小于100m2=4)003公共晒坝支出(02万元以下=1;02万~05万元=2;05万~1万元=3;1万~15万元=4;15万元以上=5)001农业技术交流会(x6)农业技术交流会(5次以上=5;3~4次=4;2~3次=3;1~2次=2;1次以下=1)006农业技术交流会时数(1h以下=1;1~2h=2;2~3h=3;3~4h=4;4h以上=5)006生活空间人行便道(x7)人行便道情况(水泥路面=4,弹石路面=3,砂石路面=2,土路=1)010人行便道支出(1万元以下=1;1万~2万元=2;2万~3万元=3;3万~4万元=4;4万元以上=5)012垃圾处理设施(x8)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4垃圾处理设施支出(02万元以下=1;02万~05万元=2;05万~1万元=3;1万~15万元=4;15万元以上=5)007给排水设施(x9)给排水设施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5给排水设施支出(02万元以下=1;02万~05万元=2;05万~1万元=3;1万~15万元=4;15万元以上=5)003防灾设施(x10)防灾设施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4防灾设施支出(1万元以下=1;1万~2万元=2;2万~3万元=3;3万~4万元=4;4万元以上=5)003购物商店(x11)购物商店距离(500m以下=4;500~1000m=3;1000~2000m=2;2000m以上=1)005去购物商店消耗时数(15min以内=1;15~30min=2;30~45min=3;45~60min=4)004幼儿园(x12)幼儿园距离(500m以下=4;500~1000m=3;1000~2000m=2;2000m以上=1)005去幼儿园消耗时数(15min以内=1;15~30min=2;30~45min=3;45~60min=4)003卫生所(x13)卫生所距离(500m以下=4;500~1000m=3;1000~2000m=2;2000m以上=1)004去卫生所消耗时数(15min以内=1;15~30min=2;30~45min=3;45~60min=4)005文化站(x14)文化站距离(500m以下=4;500~1000m=3;1000~2000m=2;2000m以上=1)002去文化站消耗时数(15min以内=1;15~30min=2;30~45min=3;45~60min=4)004小广场与健身场所(x15)小广场与健身场所距离(500m以下=4;500~1000m=3;1000~2000m=2;2000m以上=1)003去小广场与健身场所消耗时数(15min以内=1;15~30min=2;30~45min=3;45~60min=4)006生态空间农田防护设施(x16)农田防护设施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4农田防护设施支出(1万元以下=1;1万~2万元=2;2万~3万元=3;3万~4万元=4;4万元以上=5)005生态拦截设施(x17)生态拦截设施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4生态拦截设施支出(1万元以下=1;1万~2万元=2;2万~3万元=3;3万~4万元=4;4万元以上=5)004生态廊道设施(x18)生态廊道设施完善度(完善=3,较完善=2,不完善=1)005生态廊道设施支出(1万元以下=1;1万~2万元=2;2万~3万元=3;3万~4万元=4;4万元以上=5)007绿化植被(x19)绿化植被面积(大于400m2=1;300~400m2=2;200~100m2=3;小于100m2=4)006绿化植被支出(1万元以下=1;1万~2万元=2;2万~3万元=3;3万~4万元=4;4万元以上=5)006

2.3 共生界面特征系数

(1)共生界面分配系数Ks:Ksi是不同类型农户从共生中获取的共生效益(Esi)与所占用的共生损耗(Eci)的比值,反映不同类型农户共生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分配,其中,s代表共生系统,i代表样本单元,在同一共生环境下,不同类型农户分配系数(Ksi)越相近,共生关系越稳定(公式5);Ksm为共生理想激励系数,此时,共生能量的分配呈对称性分配,这种分配机制具有对所有不同类型农户一致的激励功能,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该文中,三生空间农户间共生界面的理想激励系数取近10年最佳共生效益与共生阻尼比值。

Ksi=Eci-1×Esi,Ksi∈(0,)

(5)

(2)非对称分配因子α:α是共生关系偏离理想共生状态的系数,表明不同类型农户分配系数相对理想激励水平的偏离情况,当α=0时,不同类型农户为对称互惠共生,当α无限趋近于-1时,共生关系面临解体(公式6)。

(6)

(3)共生界面阻尼系数λi:反映共生作用过程共生单元的能量损耗程度即共生阻尼的程度(共生成本),阻尼系数λi(0≤λi≤)越接近于0,共生界面上交流的阻力就越小,λi=+表示共生界面的阻力巨大,以至于任何交流都不可能发生,实质上等于界面不存在;λs表示对称阻尼状态s的阻尼系数,即共生单元具有均匀介质和相同介质种类,所有共生单元λi是相同的(公式7)。

(7)

式(7)中,i代表农户;j代表农户间共生界面特征指标,即特征共生介质;λij代表i类农户间共生界面阻尼系数。

(4)非对称阻尼系数C:C反映界面的性质和功能,当介质种类相同且介质呈均匀分布时,C=0; 在非对称阻尼条件下,C值越大,非对称性就越大,共生单元边际损耗就越大(公式8)。

(8)

3 结果分析

3.1 三生空间农户间共生界面特征分析

3.1.1 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特性分析

由图1a可见,生产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差异较大,依次为:农业专业化>农业多样化>兼业化>非农多样化>非农专业化,其中农业专业化、农业多样化、兼业化3种农业经营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接近,但小于理想激励系数(1.20),各类型农户非对称分配因子低至-0.22,其共生关系相对不稳定,亟须增强相互作用共生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整治后,村内农业经营型农户多集中在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较好的新街社、中房社、莲花社,从事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对农业灌溉沟渠、农业生产运输道路等共生界面进行定期修缮,共生界面发挥较高效用; 非农专业化、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主要以外出务工、从事交通运输、商店经营等为主要生计来源,对农业生产共生界面依赖性较小,导致其共生界面分配系数远小于理想激励系数。

由图1b可见,生活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差异明显,非对称分配因子(-0.17)为3个空间最高的,非农多样化、非农专业化、兼业化发展型农户分配系数高于农业经营型农户,但均低于理想激励系数(0.92),表明生活空间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关系相对稳定。燕坝村新建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区内道路、幼儿园、公厕、活动广场、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完备。截止2015年底,社区共计迁入468户农户,主要为非农经营型农户和部分兼业化发展型农户,可利用较完善共生界面获取共生效益。但社区配套设施存在“重形式、轻需求”倾向,导致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又因缺乏定期管理与维护,设施破损严重; 而其余1 811户农业经营型农户在村域范围内呈“大分散、小聚居”式空间分布,农村居民点规模、形态、质量等差异显著,农户外出务工或搬迁比例高,部分宅基地已处于废弃或闲置状态,生活基础设施废旧。

由图1c可见,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的共生界面分配系数接近,但非对称分配因子(-0.38)为3个空间中最低的,亦均低于理想激励系数(0.79),表明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关系极不稳定,面临共生单元进化或重组的困境。燕坝村自土地整理项目开展以来,田块平整、渠网配套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定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经营型农户沟通、休闲平台,但由于受利益驱动,农户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时极少考虑维护及外部环境的成本,加之居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便随意排放,农业生产农药、化肥超标带来的土地面源污染严重。

3.1.2 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阻尼特性分析

由图1a可见,生产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阻尼系数为农业多样化>农业专业化>非农多样化>非农专业化>兼业化,均大于对称阻尼系数(0.15),但不同类型农户非对称阻尼系数(0.33)较高,其中农业经营型农户为获取更大的农业收益,农业生产共生界面使用强度大,共生界面利用、管护成本最高。非农经营型农户对农业生产共生界面关注度低,故其建设成本最低。

由图1b可见,生活空间共生界面阻尼系数趋势为农业多样化>农业专业化>兼业化>非农专业化>非农多样化,亦均大于对称阻尼系数(0.13),不同类型农户非对称阻尼系数为0.29,相比生产和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共生机会更大。农业经营型农户考虑耕作半径等农业生产条件,未迁入社区居住,生活配套条件较差,享用社区基础配套需要支付较高的时间、距离成本。非农经营型农户大多迁入社区,传统的生活习惯尚未完全改变,一定程度与社区基础配套不适应,存在社区基础配套等被破坏现象,修复和管理成本较高。

由图1c可见,生态空间阻尼系数为非农多样化>非农专业化>农业多样化>农业专业化>兼业化,均大于对称阻尼系数(0.19),且其非对称阻尼系数(0.36)为3个空间最高值,表明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共生成本最大。燕坝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必然伴随地面硬化、自然生态环境被打破,加上农业经营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染物的无序排放,生态空间共生界面建设、修复成本高。而非农经营型农户大多居住在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内绿化树、花坛、卫生与景观维护设施等共生界面建设需要更高的资金、管理、时间、技术等成本。

图1a 生产空间农户间共生界面特性 图1b 生活空间农户间共生界面特性 图1c 生态空间农户间共生界面特性

3.2 三生空间重构路径设计

通过共生界面特性分析可知,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特性和阻尼特性差异显著,但三生空间重构的紧迫性(分配特性)和成本(阻尼特性)一致,均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非独立存在,且农户频繁活动于3个空间中,故三生空间重构需遵循整体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差异化的重构路径,使得3个空间中不同类型农户和谐稳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发展。

(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业基建配套及管护力度,创新人地共生机制。生产空间重构应结合空心村整治与农用地整治,引导非农经营型农户集中居住和宅基地复垦,加大耕地集中连片度和规整度,增加生产空间适度规模经营范围;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完善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服务组织,创新不同类型农户之间的竞合模式,培养一支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结合区域地形坡度、土壤等自然本底,立足于农业经营型农户生产需求和当前共生界面现状,准确测度当前基础设施等共生界面的规模、质量、空间布局,完善农业基建配套建设及其管护措施; 营建与创新农村合作组织运营手段[20],加大政策支农惠农力度,增强农业经营型农户共生性。

(2)规范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完善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设施配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生活空间重构过程中应重点创新“空心村”整治模式,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差异化引导农业经营型农户向社区集中和非农经营型农户小规模适度集聚; 加强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农户需求相融合,根据居民点空间分布特点和居住农户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完善差异化的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的共建共享率; 培育农户“主人”意识和服务意识,完善居住点服务组织,鼓励农户自主参与居住管护,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3)统筹三生空间整体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生态空间重构与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重构密不可分,并贯穿生产、生活空间重构过程,重构过程中应重视生产空间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用量,提高耕地地力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完善卫生清洁设施,完善集聚区生活居住规范和管护机制[21]。

4 结论与讨论

燕坝村三生空间重构紧迫性和阻力程度具有一致性,即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特性与阻尼特性差异显著。以农户间共生界面为突破口,根据三生空间问题特殊性设计差异化重构路径,生产空间重构应重点结合农用地整治等工程技术,融合农业经营型农户需求,最大限度发挥自然资源禀赋能力,合理规划田块及配套基础设施的类型、规模、空间布局; 生活空间重构应重点创新“空心村”整治模式和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引导散居农户退出农村宅基地进行集中居住,合理配套生产生活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和共建共享率; 生态空间重构应与生产、生态空间重构路径相结合,合理配套农业绿色基础设施和卫生清洁设施,注重村域生态网络和生态屏障建设,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生态需求。

三生空间不同类型农户物质、信息、能量传递效率反映空间要素或载体完善程度,从农户间共生界面视角分析三生空间关键问题,可为农户共生关系的优化找到突破口,又能明确村落三生空间重构的重点内容,且差异化的重构路径设计将有针对性地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与当前相关研究相比,该研究从农户共生视角出发,尝试从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构建共生界面定量分析指标体系,诊断其关键问题,进而指导三生空间重构路径设计,这对于村落空间重构内容的具体化、重构主体共生关系的可持续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村落各功能空间的交叉性、空间发展主体关系复杂性及动态性等特征,需进一步明确农户在三生空间“资源共享、义务共担、环境共建”的共生状态,从农户需求、后顾生计、政策驱动等多视角深入研究村落空间重构机制、模式将是该文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当前,差异化重构路径的推进关键在于保障机制健全,建议从几方面完善重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农业补贴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支持; 完善重构主体培养体系,加强重构主体自主参与意识和职业素养;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政府科学引导; 做到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拉动相结合。

[1]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1028

[2] 李红波, 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改革, 2012,(1): 148~153

[3] 李伯华, 刘沛林,窦银娣.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经济地理, 2014, 34(9): 130~136

[4] Sun Hu, Liu Yansui,Xu Keshuai.Hollow villages and rural restructuring in major rural regions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Shandong Provinc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3): 354~363

[5] Long Hualou.Land consolidation: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 24(2): 211~225

[6] 王成, 王利平,李晓庆,等.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居民点整合研究——基于重庆市西部郊区白林村471户农户调查.地理学报, 2011, 66(8): 1142~1152

[7] 李裕瑞, 刘彦随,龙花楼,等.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地理学报, 2013, 68(6): 825~838

[8] 袁纯清. 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9] 刘刚. 契约型农产品渠道中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稳定性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5,35(5): 80~89

[10]万幼清, 王云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企业竞合关系研究.管理世界, 2014,(8): 175~176

[11]Jerzy Bański, Monika Wesolowska.Transformations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Poland′s Lublin Region: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2): 116~126

[12]罗庆, 李小建.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户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经济经纬, 2010,(2): 48~51

[13]王利平, 王成,李晓庆.基于生计资产量化的农户分化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白林村471户农户为例.地理研究, 2012, 31(5): 945~954

[14]Wang Gang, Feng Xiao,Khim Hoong Chu.Symbiosis analysis on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4, 22(6): 690~698

[15]易志刚, 易中懿.保险金融综合经营共生界面特征的计量分析.经济问题, 2012,(9): 108~111

[16]Wang Cheng,Huang Bo,Deng Chun,et al.Rural settlement restructur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 symbiotic system at village level:A case study of Fengsi village in Chongqing,China.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485~495

[17]王成, 费智慧,叶琴丽,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3): 205~214,294

[18]张玉英, 王成,王利平,等.农村居民点集聚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共生认知及响应.中国农村经济, 2012,(8): 88~96

[19]徐建华. 地理建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0]徐大佑, 万文倩.我国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及构建路径研究——基于贵州省调研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36(5): 166~171

[21]周义龙, 赵影.海南休闲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36(6): 934~939

猜你喜欢
共生阻尼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N维不可压无阻尼Oldroyd-B模型的最优衰减
关于具有阻尼项的扩散方程
具有非线性阻尼的Navier-Stokes-Voigt方程的拉回吸引子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