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传统终不悔,高山景行思静安

2018-04-15 05:02张壬安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王国维国学学术

张壬安

先生姓王,名国维,字静安,是深受后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他出生在一个极其黑暗的年代,朝廷窳败,列强蚕食,民生凋敝,这些社会现实都在先生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当时实业救国的思想不同,他认为教育方能救国,因而他译介国外名著,开办学堂,引导国人放眼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先生逐渐意识到传统学术文化的巨大价值,并为之潜心钻研。

清廷灭亡,先生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悲痛的不仅是封建王朝的终结,更是传统学术文化的衰落。但是,先生并没有因此颓靡不振,而是慨然以道自任,继续自己的追求。任凭世事如何变迁,先生一直专心治学,在文学、史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人间词话》为世人称赞。

令人遗憾的是,为了“免于受辱”,1927年,先生在颐和园昆明湖沉湖自尽,只留下十六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一时间,聚讼纷纭,甚至有人说他是逃避现实,保全名声。其实对于先生来说,个人荣辱已无关紧要,他只是接受不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先生与千年前以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有些相似,却有本质的区别。同样面对亡国,伯夷、叔齐只是狭隘的愚忠思想,最后求仁得仁,也算死得其所:而先生更多地包含了对于国运倾颓、传统学术衰落的担忧。倘若伯夷、叔齐见之,亦当愧疚。

先生与慷慨就义的文天祥亦有不同。文天祥死得轰轰烈烈,万人景仰:先生却走得悄无声息,令人唏嘘。二者成就或有大小,境界却无高下!先生虽然被后世冠以国学大师之名,但他不愿涉足仕途,没有经国谋猷之能,也没有调鼎凝厘之功,他只是以一个文入学者的身份潜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使我们充分感受到那个黑暗年代里的一份纯粹的美好和崇高的精神。先生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充分演绎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精神要旨,践行着儒家的“忠恕”“仁愛”之道,“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先生的“忠”已经远远超越了“忠”本身的含义。“忠者,赤诚无私”,他不仅忠于君王社稷,忠于家人故旧,更忠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精神信仰。

“思黄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先生人如其名。干百年来,中华大地虽屡遭劫难,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这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有千千万万像先生这样的往哲先贤披荆斩棘,前赴后继,才在那步履维艰的年代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美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更大范围的历史传承来看,先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和学术的贡献。正因如此,梁启超先生这样评价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亦盛赞道:“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伟哉壮哉,王国维先生!

佳作点评

文章立意高远,不落俗套。作者将王国维先生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述评,知人论世,思接干载,视通万里,境界开阔。全文不将重点放在王国维先生学术成就的琐屑叙述上,而是着重通过他在学术事业上的执着求索,以及与其他历史名人的对比,发掘他身上彰显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巨大人格魅力。文章论述严谨贴切,切中肯綮;语言流畅连贯,精当允恰。

(朱少山)

猜你喜欢
王国维国学学术
“垂”改成“掉”,好不好?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王国维轶事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