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076450
牛流行热的主要特点是群体发生,发病率高,快速传播,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秋多雨季节发生。具有较低的死亡率,患牛往往呈良性经过,大多数在2~3天后康复。病牛主要表现为高热,四肢呈现程度不同的肿胀、疼痛及跛行,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瘫痪和死亡。
黄牛和奶牛容易感染发病,水牛较少发生。其中3~5岁的牛发病率最高,1~2岁牛及6~8岁牛发病率较高,犊牛及大于9岁的牛基本不会发生。母牛特别是妊娠牛的发病率要比公牛高,泌乳多的母牛发病率也较高。小于6月龄的犊牛患病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况肥胖的牛患病后症状严重。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一般是经由吸血昆虫叮咬进行传播,因此该病的发生与吸血昆虫的出现紧密相关,故主要在蚊蝇大量滋生的7~10月份发生。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或者空腹会促使肉羊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毒素、乳酸和组织胺,或者机体钙磷比例不当等,都会导致体质较差,从而容易感染该病。
(1)发病初期。病牛表现为恶寒战栗,持续震颤,体温明显升高,呈现2~3天的稽留热,之后体温降低至正常水平。体温升高阶段病牛伴有流泪,出现水样眼眵,结膜和眼睑发生水肿、充血等症状。呼吸急促、困难,呼吸次数每分钟超过80次。个别病牛由于发生肺气肿和肺水肿,或者继发肺炎而死亡。
(2)发病中期。病牛食欲废绝,停止反刍。第一胃停止蠕动,缺乏水分或者发生臌胀,胃内容物变得干涸。排出干燥粪便,有时发生下痢。四肢关节发生浮肿,伴有疼痛,呆立不动,出现跛行。
(3)发病末期。病牛体表温度不均,尤其是耳翼、角根和肢端发凉。颌下发生皮下气肿,伴有口炎,大量流诞,口角存在泡沫,而且有鼻液流出。排尿减少,尿液浑浊。一些病牛由于四肢关节明显疼痛,长时间无法起立,最终只能被淘汰。
(1)疫情处理。如果牛场已经发生该病,必须立即将病牛全部转移到隔离区内。同时对牛场厩舍、柱栏、墙壁、地面,以及饲槽等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对饲养器具使用3%~5%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另外,划定封锁带,禁止牛只随意进出,而且严格消毒进出牛场的车辆,尽可能控制人员进出。
(2)西医治疗。对该病通常采取对症的支持性治疗,用于缓解症状,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出现继发感染,促使器官功能恢复。治疗的原则是及早发现、尽快用药。可静脉注射5%~10%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其中含有4000~8000万单位青霉素、100mL利巴韦林。同时配合使用解热镇痛药,如肌肉注射20~50mL复方氨基比林或者20~40mL板蓝根,或者内服6~12g安乃近,每天2次。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呼吸困难,卧地不起,心跳加速,瞳孔散大,可静脉推注1.5%盐酸肾上腺素2~4mL,并配合静脉注射5%林格氏液500~1000mL,再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中医治疗。柴胡桂枝汤:取柴胡40g,半夏、黄芩、桂枝、大枣各30g,白术25g,人参、炙甘草各 15g,10g生姜,加水煎煮后给病牛服用。方中柴胡具有疏邪透表、轻清升散的作用;配伍桂枝用于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发挥发汗之力;黄芩用于苦寒泻火、善清胎经,一清半里之热,一治半表之邪,一温营卫;人参、大枣、生姜为佐药,用于扶正祛邪、益胃气、和营卫;炙甘草为使药,用于益气和胃、调和诸药。另外可加味当归、川芍、太子参养血和血,葛根生津止渴,知母清瘟疫之热。再有,可添加莱菔子、神曲和山楂用于消食积滞。禁止灌服药液,可使用胃导管,防止因咽肌发生麻痹而导致异物性肺炎。
(4)消灭蚊蠓。该病主要是以蚊蠓作为传播媒介,因此防止该病的流行必须及时消灭蚊蠓,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病流行的季节或者流行疫病的牛场,可喷雾0.1%~0.2%的二嗅磷乳液来消灭蚊蠓,同时使用杀螟松处理污水,将其中所含的蚊朦幼虫杀死,一般要确保污水中的含药量达到2mg/L。
(5)定期接种。目前,可选择使用甲醛氢氧化铝灭活苗、鼠脑弱毒疫苗、β–丙内酯灭活苗、结晶紫灭活苗,以及亚单位疫苗等来预防牛流行热,其中预防效果最好的是亚单位疫苗。尽管以上疫苗具有较短的免疫期,一般为6个月,但是根据流行季节在流行期到来前及时接种,都能够有效预防发病。
(6)加强饲养管理。确保供给营养均衡的日粮,并保持饲料多样化,避免缺乏营养。牛只在容易发病季节要尽量避免劳累,妊娠母牛需防止体况过肥。牛只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促使心肺功能增强,就能促进机体吸收、利用钙盐。确保环境卫生良好,保持舍内干燥、清洁,适当通风,环境温度,要控制在9~16℃,相对湿度宜控制在50%~70%。牛舍每天都要进行清扫,确保粪便、垃圾和杂物等被清除干净,避免水源、饲料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