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36500
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该疾病近期在我国部分省份有发生,需要学习该病的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控。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该疾病的传播速度快,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高热、皮肤发绀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同时部分生猪在发病后还伴随有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该疾病1921年在肯尼亚被首次发现,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多个地区流行,对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近段时间我国的辽宁及安徽等地也出现了该疫情。在临床上一般认为该疾病的病原属于非洲猪瘟毒科,当前自然感染或者人工接种都不能产生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预防该疾病,而且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该病毒还具有吸附猪红细胞的特性。同时,该病毒对于外界温度和酸性物质的抵抗能力比较强,在比较寒冷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但是在高温环境下病毒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亡,当温度达到60℃时其很快就会死亡[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但是仅对猪和野猪易感,病猪的体液、各种组织器官及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相应的病毒。同时,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其可以通过寄生虫传播,还可以在猪与寄生虫之间循环感染,其传播途径多样,能够寄生在多种物体中。因此消灭该病毒的难度相对较大,生猪感染该疾病之后,其传播速度相对也比较快。
非洲猪瘟在临床上主要有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不同类型。最急性型病猪在发病之后,通常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个别猪出现食欲不振、惊厥的症状,并在几个小时内死亡。而急性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到40℃以上,体温持续升高3~5天后下降,死亡前则主要表现为昏迷。在患病初期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而且体表有出血性斑块,病猪的死亡率比较高。亚急性的病猪表现为鼻端、耳和腹部发绀,检查时发现有出血斑点,而且病猪偶尔还呈现出咳嗽症状,在眼部、鼻腔等部位有分泌物,精神倦怠,浑身无力。而慢性型病猪的主要表现则为处于妊娠期母猪流产、腹泻和呕吐等,部分病猪出现呼吸道症状,但是病猪在感染该疾病之后,病死率相对比较低[2]。
(1)在临床上针对该疾病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主要的防控措施是从规模养猪场、屠宰场和运输出证登记方面排查,严禁从外省调入畜禽等方面防控非洲猪瘟,防止病毒大规模的传播。养殖场在日常养殖期间需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同时在饲养生猪时,不饲喂没有经过高温处理的餐厨垃圾,而且还需要做好处理突发性疫情的准备工作。密切关注生猪动态,一旦发现生猪存在异常情况,要及时地安排兽医进行检查。在养殖期间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设置隔离网和围墙等防护措施,避免携带病毒的生物与养殖场内的生猪接触。
(2)在从其他地区引种之前也需要加强防控。引种工作开展之前,必须要做好生猪的检疫工作,避免在引种时将潜在病毒引入到养殖场中,要做好引种登记统计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引入国境的人员与其他动物进行严格的审查,如在疫情报道过的地区或参与疫情控制的工作人员,在其入境时均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或者是隔离才能入境。
(3)针对养殖场和屠宰场等疫病高发区,还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如可以每天定时安排人员喷洒杀虫药物或者是熏蒸的方式消灭各种寄生虫及病毒,降低非洲猪瘟传播的风险。对于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毒大规模的传播。
(4)一旦发生疫情,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扑杀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做好传染源的识别和控制工作,对疫点、疫区及周边5km范围内的生猪全部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生猪及其产品的进出,防止疫情扩散。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危害是毁灭性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坚决扑灭并尽快根除非洲猪瘟疫情,为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