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级诊疗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8-04-15 00:35:13王子婧
经济视野 2018年12期
关键词:联体家庭医生全科

文| 王子婧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我国分级诊疗现状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目的,旨在解决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5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着手部署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截至2016年,全国范围内已有22省份出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同时在六个省份逐步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目前,在部分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已得到有序有效下沉。全国不少省份发布了相关文件,明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及双向转诊标准。比如四川省就率先出台了双向转诊指南,且数据显示,四川省较往年相比前往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人次有所下降。而江苏省也正在努力加强医联体的建设,至目前,南京地区的“医联体”已逼近40家,分级诊疗已初显成效。

国外分级诊疗现状

英国

英国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在英国就医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流程,否则就无权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首先,每个英国居民应签约一名家庭医生。居民有医疗需求后,必须先由家庭医生为患者进提供医疗服务。只有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转诊时,才可将患者转诊给专科医院的专科医生进行治疗。而患者后续的康复、随访又被转回到家庭医生手中。

美国

美国并没有立法来强制规定规范的就医流程,而是有一种管理式的医疗保险体制,居民与医疗保险公司签约,之后居民就去与这家保险公司指定范围内的家庭医生或医院去就诊,就可以报销,如果去别的医院费用就要自己承担。当然报销的前提还有就是必须按照约定的就医流程,就是先由家庭医生首诊,认为有必要转诊时才可以去找专科医生。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制度未出台细则,导致执行效率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省份,已经明确了分级诊疗的相关标准,但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具体的全国性操作细则,比如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或者具体可施行的细则,导致分级诊疗的推行受阻。

基层人才不足,全科医生缺口大

基层首诊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是,基层医生的专业素质较低,导致患者宁愿多花钱到大医院,也不愿意在基层就诊。而且在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导致基层医生质量层次不齐。另外由于基层待遇不高,也很难留住人才。

基层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差

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较差,设备落后,许多基本的检查也无法进行,导致患者无法信任基层医疗机构。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

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加上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不敢轻易转诊病人;另外,也导致了一家医院的医学检测结果在另一家医院得不到认可而加重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现象的出现。

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

完善制度,出台鼓励分级诊疗的政策

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可行的分级诊疗实施细则,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完善后,可以出台鼓励分级诊疗的政策。比如,提高基层首诊的报销比例,以鼓励患者有病先去基层。

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定全国统一的医师准入标准并定期考核。同时应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待遇,减少人才流失。

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

国家要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水平,从而改善居民就医环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以增加居民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

加快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共享早日实现

分级诊疗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就是不同医疗机构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而有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则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为患者的转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加强医联体的建设

加强医联体的建设。积极搭建信息渠道和转诊渠道搭建,使得医联体内的各级医疗机构联系更加密切,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患者就医更加便利。

猜你喜欢
联体家庭医生全科
家庭医生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3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4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0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6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8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