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荣
高中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性质中提到:“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课程设计思路的主修部分分别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构建了高中政治课的组织形态,体现了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设计和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引导学生立足生活、联系生活来进行课堂探究,尽量用生活化的素材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是死书本,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堂是死课堂。”以生活作中心的政治课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求真、求善、求美、求实的生活,才能起到政治课堂的育人目标。在政治课堂中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课堂,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堂素材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性生活、主体性生活、意义性生活。
生活化的素材指教师在课堂上用学生日常生活和现实生活可以感知的素材,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素材来协助自己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让生活化素材服务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感。
但是,由于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兴趣,让学生人人有话说,人人可以参与进来,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课堂表现的随意化而淡化了政治课的育人目标,不严谨的课堂氛围和随意的发言而让课堂脱离了知识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尽量地避免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出现学生课堂表现随意化。具体来说,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政治课堂生活化构建应注重课堂价值和学生成长的统一,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知识呈现和生活体验的统一
政治教学强调教学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列举日常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的例子,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的认知。同时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不能用老师的生活认知替代学生的生活认知,不能用脱离学生生活感知和认知的虚构的非真实的生活素材去应对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具体来说,生活化素材应该有营养,达到课堂价值和学生成长的统一,预设或生成的素材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认知和成长认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理性世界,让知识客体和课堂素材载体有机统一,进而促进学生知识认知和成长认知的重构。生活化素材应该让学生能够感知重塑到生活中的类似原形,达到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即让生动的、鲜明的、贴切的生活内容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呈现,生活化素材成为学生连接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课堂教学在充满生活氛围和生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改革和升华。生活化素材应该立足于知识体系,对学生认知和感知体验起到良性触动,达到知识体系和生活体验的统一,即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再现和重塑,让学生在生活意境的体验中理解知识内容。
二、政治课堂生活化构建应贯彻教学环节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政治课堂
教学环节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课堂导入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情境设置生活化、问题设计生活化、教学结尾生活化。让生活化理念通过在教学环节和探究过程中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潜能,获得真切的知识体验和情感升华,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体验教育性生活、主体性生活、意义性生活,获得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生活化的课堂构建,只有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生活化理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突破困扰学生的重难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去理解知识和生活中的困惑。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出显性的主体作用,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主角。
三、在备课的同时渗透性地备生活化素材,避免出现学生课堂表现随意化,使得课堂预设和生成达到协调
生活化的素材是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可是生活化的素材在课堂的运用容易使部分学生在课堂随意发挥,脱离课堂的知识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理论知识与生活化素材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严密思考,认真备课,注意对学生进行预设性引导和生成性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才能让一节课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堂上的掌控主要靠老师主导作用地发挥,通过教师正确科学的“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所以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完善教学准备环节,以生活化素材为媒介“导”好学生,才能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探究中尽量把学生的言行导向课堂预设或生成的环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狠下功夫,备课与备生活化素材同步,做好生活化素材在备课环节的渗透。备好课标,明确本节课的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备好教材,有选择的运用素材,让生活化素材渗透到课标要求,服务于课堂和教学,剔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生活化素材,提高一节课的整体效率;备好学生,针对班級特点和学生课堂综合表现特点,尽量让预设与生成巧妙协调。避免出现课堂素材生活化,学生课堂表现随意化的现象,真正发挥出生活化课堂对学生的育人功能。
构建具有生活化意义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整合好各种生活化素材,密切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发挥育人目的,实现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政治课堂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