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
问题是 思维的开始,只有学生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或者教材产生了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有方向和动力,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取得高效。爱因斯坦所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本文在这里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是前提
学生只有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中去,才能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才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建议,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意识和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的地位,和学生民主平等地共处,弯下腰来,走近学生。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他们心中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要注意引导,而且,要正面对待学生的提问,学会聆听,对学生的提问要耐心解释,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上述这些都需要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基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需要一定情境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提问。
1.生活情境的创设
学生年龄小,经验和阅历都很少,问题意识也很低,很难在教师的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而生活是他们所熟悉,感到亲切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将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巧妙地融合进去。比如在学习 “观察与测量”时,让学生分组测量自己手头的文具的长度,第一组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度,第二组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第三组测量课桌的长度,第四组测量课本的长度。当学生测量出结果的时候,发现每一组的结果不同,而且量也不同,难以做最终的比较。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疑问: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于是,教师就顺势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建立一套统一的长度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了学习和探究的需求。
2.创设趣味情境, 让学生在“趣”中“问”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有趣的事物,而数学知识又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的土壤,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有趣的、愉悦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比如在教《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们都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设置情境:一天,熊大和熊二,毛毛他们一起玩游戏,一不小心,粗心的熊二跑到光头强家中了,被光头强逮住了。熊二要光头强放了他,光头强就给了他一个机会,告诉他只有他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就是用篱笆(周长一定)在院子里做一个花园,怎样能做到最大面积?同学们,有谁能帮助熊二呢?这样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3.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
小学生大都生性好强,好胜心强,好奇心重,喜欢表现自己,刨根问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發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很神气地对学生说:只要你们说出任何的一个数字,我都可以很快地知道她能不能被3整除。这下子,把学生的好胜心给激发了,他们争前恐后地说数字,一心想把老师给难住,但是他们一个个报数,老师都是很快地给出答案,事后经过验证,都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上来了,这样很快辨别一个数能不能被3 整除?教师再进行教学就顺其自然了。
4.创设辩论情景,让学生在“用”中问
学生们喜欢争论,喜欢表达自我,所以,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辩论情境,引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比如教师设置如下情境:小明要过生日了,要邀请好朋友参加,他想买一些水果,经费是100元,但是水果种类很多,他不知道那些水果多买一点,哪种水果少买一点,怎么办呢?学生展开辩论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统计出结果,选择表格形式统计数据,然后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创设怎样买水果这一辩论情境,引导学生对喜欢的水果进行统计,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达到了满足学生探求生活奥秘的好奇心,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学生只有提问的意识和欲望还是不够的,要想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学生就会提出一些混淆不清,指向不明的问题,而且,不知道如何提问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会问,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
1.直接式提问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些相关的概念、规律、法则的提问,开门见山,一目了然。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图形的性质直接发问:什么是正方形,那些图形是正方形等。
2.比较式提问
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常用到这样的提问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达到对知识融汇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联系式提问
这也是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提问的。如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的方法得出结论。同时再联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提问。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是重要的任务,学生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提问才能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氛围,设置情境,传授方法,激发学生的提问,提升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从小养成敢问,乐问,善问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