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华
(上饶市中心血站,江西 上饶 334000)
品管圈主要是目的一致,工作场所相近、工作性质相近,且自愿参与的人们聚在一起组成的团体,针对一定的活动主题,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确定活动计划及流程,反复确认,保证无纰漏、具有一定合理性、科学性,多用来解决团体内部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员工主动性的积极开发,可促使内部合作更具默契,进而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促使工作高效化、流程合理化[1-2]。将品管圈应用于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有利于服务品牌,具有良好的管理意义。本次研究将品管圈作为本院管控预防血液成分制备环节出现血液报废的干预管理措施,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品管圈施行阶段,随机选择院内医务人员3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对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管理情况研究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作为未实施阶段。两个阶段内共涉及医务人员35例,所有医务工作者均未发生任何生活变动。
1.2方法
1.2.1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院内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组内成员为院内自愿参与品管圈活动的工作人员,总共17人。每周召开1次例会,集思广益,确定我血液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查阅资料,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对问题及会议记录进行综合性判断后,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为“制定合理干预方案,降低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率”,并按照本次活动主题,按照时间及责任人员制定活动方案,促使组内成员对自身职责,活动细节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心里有数,促使活动各型项目执行难度降低。
1.2.2培训及问卷调查
(1)增强圈员强化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由圈长组织,圈员参与,利用交接班、业务学习等时间,提高医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了解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比如从街头无偿献血、采集血液、统一运送、献血者体格检查、血液成品储存条件及环境、成分制备、发放血液,以及采血袋质量等,同时规定在采血、输送、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血袋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仔细查找原因,其中异常情况主要包括脂肪血、血液过期报废、溶血及凝块、血袋破裂渗漏、纤维蛋白析出、血液中包含不规则抗体、收回血液,以及费标示量等[3-4];以及避免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严格把握献血者体质的筛查,尤其是30岁以上男性献血者,需警惕其血液中的血脂含量,避免出现脂肪血,而且此类男性ALT多异常,需引起足够的重视;②使用质量过硬产品,避免因血袋破裂渗漏等原因导致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严格控制血液储存计划,避免血液过期报废;③医务人员在使用血液过程中,加强对细节方面的管理,比如很多献血者存在晕针、恐惧、紧张以及献血者自身血管过细,导致血管穿刺障碍、采血超时等,而且以初次献血情况多见,需通过语言沟通、音乐放松等方式改善献血者的紧张情况[5-6];④血站研究室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情况,需完善实验室检测设备,提升检验人员相应的专业素养。
(2)问卷调查参与研究的圈员均为医务人员,共35例,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理论及技术操作熟练度知识的掌握程度,总分100分,约束越高,提示分数越高,说明圈员对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质量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更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 593袋,报废65袋(0.7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 764袋,报废99袋(1.13%);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P<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1.02±3.74)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2.44±3.85)分(P<0.05)。
品管圈管理方法作为提高诸多单位或团体内部工作效率,全面优化工作效率,积极提高单位或团体内部工作人员主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管理工具,现已扩展至医疗机构内。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血小板等成分血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这对本院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提出了挑战,意味着工作人员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引进品管圈等先进工作管理方法,在加大成分血相关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大对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重视程度,同时针对血液报废情况,从采血到发放全过程中查找报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防控措施,尽可能将血液报废风险降至最低,有助于节约血液资源、减少不足量血发生率、改善临床血液供需矛盾,而且还有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7-8]。
通常情况,在成分血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主要包括脂肪血、采血量不足、ALT检测不合格等,这说明在献血前,对于献血者的筛查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临床实际需求而言,成分献血比献全血后分离成分的效果更好,这也能从某个侧面降低血液报废率。除筛查献血者以外,为降低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率,还需完善血液检测及制备设备,并更新初筛检测方法,比如ALT初筛更改为速率法,而采血后利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并加大对采血人员、血液成分制备环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改善绩效制度,定期对检验仪器进行保养、校准及更新,保证ALT筛查的准确性[9-10]。
总之,血液报废率是医疗机构,特别是采血机构加强血液管理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提示在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ALT、肝炎病毒以及梅毒的初筛,有助于提高血液质量,提高服务质量,进而降低血液报废率。不仅如此,在献血前加强对成分献血的宣传,告知献血者成分献血对人体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采血开始,到血液成分制备、速冻血液,再到冰冻等多个制备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控制,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率。
[1]周吉霞,万建华,袁晓华,等.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采集及报废情况分析[J].新疆医学,2017,47(1):54-56.
[2]杨红梅,张建伟,蒋国新,等.血液制品中非正常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104-106.
[3]单晓丽,宋毅,白雪莲,等.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2):104-105.
[4]Aline G Monich,Tiago W Dantas,Karla B Fávero,et al.Blood discard rate in a blood center in Curitiba-Brazil.Ten years of study[J].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17,56(2):130-134.
[5]Azadeh Omidkhoda,Sedigheh Amini Kafi-Abad,Ali AkbarPourfatollah,etal.Bloodcollection,components prepar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Iran,2008–2012[J].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16,54(1):117-121.
[6]任蓉,谭渭萍,毛学锋.2011年-2014年玉林市中心血站非正常血液报废分析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9):292-293.
[7]臧艳,程宁,郭慧军,等.品管圈在降低血液报废率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964-966.
[8]何智,王幼兰.乌鲁木齐血液报废原因回顾性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2):143-146.
[9]Navarromillán I,Sattui SE,Curtis JR,et al.SystematicReviewofTumorNecrosisFactorInhibitor Discontinuation Stud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ical Therapeutics,2013,35(11):1850-1861.
[10]王庆敏,朱红芹.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6):5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