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生 宋怡如
内容提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的现实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的理论创造;从理论的引领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方略与目标;从理论的开创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成功发展起来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握主要矛盾,破解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历史是客观世界动态过程的静态凝固,现实又是客观世界持续变化的动态展现,认清和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是每个时代产生理论精华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必须依据所处时代的现实基础,才能展现其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牢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客观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与发展,要想确保党和国家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就必须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敏锐地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的发展潮流与基本特征,一直都是党的历代领导人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命运,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运。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科学地判断出世界趋势是和平与发展。由此中国睿智地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程度、经济全球化程度、文化多样化程度、社会科技信息化程度、全球各国家与民族相互依赖的程度迅速增强;全球经济危机、局部战争、新型霸权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严峻挑战着当前的全球治理。面临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准确把握其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6-274页。当前,中国依旧坚持并将长期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的国际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在全球经济、货币管理、环境治理、粮食安全、国际维和、能源安全、网络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同时,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潮流又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时代依据与世情基础。
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历史方位,认清并深刻揭示不同时期我国国情的深刻变化,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时代化创新的根本依据。在中国,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锐意进取、居安思危、永不懈怠的精神直面问题与挑战,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并事实求是地做出科学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此时,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转化,但是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要有效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必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历史方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现实的国情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的结合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2]田克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上海〕《学术月刊》2017年第10期。随着时代的变化,党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转变,能否准确认清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等,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首要前提。在长期的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党内存在着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党八股等不良作风,另一方面,党内存在着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之间思想上的严重矛盾。针对党内面临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开展“整风运动”,使党内同志有效增强抵御政治灰尘与政治微生物双重侵蚀的能力,并由此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在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毛泽东同志又与时俱进地向全党号召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与思想作风,并提出“进京赶考”的新要求。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先后带领人民取得了从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飞跃,并使中华民族一步步踏上繁荣富强的伟大征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想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必须肩负起伟大使命,必须推进新的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的核心就是同一切侵蚀并损害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的毒瘤做斗争,确保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八大斗争”,故而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直面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敢于刮骨疗伤。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只有严要求、动真格,真实抓、抓真,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67页。。可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与当前发展形势,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党情基础。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已取得巨大历史成就并正处于历史性变革的崭新时代,时代呼吁以最新的理论成果去引领发展建设。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主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主题就应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局势不断变化,迫切需要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开创性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为今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并用“八个明确”对基本内涵进行高度的凝练概括。
在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根本性问题之后,如何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就成为接下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时代难题。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八个明确”后,继续深刻揭示并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为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路径。纵观“十四个坚持”,可以按照“总-分”的结构维度进行深化理解,全面把握。
第一个维度是“总方略”,主要以谁来领导发展、谁来享用发展、如何高效发展的分析视角为切入点深刻阐述各个方面的总体方略与原则。首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回答了由谁来领导发展的问题,旨在强调,各个领域的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揭示了谁来享用发展成果的原则性问题。由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走向的根本性力量,因此,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总原则。最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回答了如何高效发展的时代性问题。当前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巩固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第二个维度是“分方略”,是对如何高效发展这个时代性问题的进一步细化,涉及在不同领域建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的路径。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必须坚持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得以落实,并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领域强调坚持在社会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强化国家长治久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强调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国家安全建设领域强调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强化安全能力与意识建设,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防军队建设领域强调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军目标;在港澳台工作领域强调始终坚持“一国两制”和平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在外交领域强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在党的建设领域强调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一支先进、干净、忠诚、担当、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国家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及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准确把握世纪交汇期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基础上,提出“新三步走”战略规划,主要是对“三步走”的第三阶段进行更加细致、丰富的战略安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进一步高度凝练概括“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将“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凝练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将第三步战略规划融汇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时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力以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要乘势而上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并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规划。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要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努力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比我们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前了十五年,这是基于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历史成就与经验而作出的调整,我们党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在2035年基本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化阶段,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层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努力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规划,是在总结历史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背景作出的开创性谋划。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形势变化,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实现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持续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和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建设与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入了新境界。
任何重大理论都是对时代问题的把握和回答。马克思曾讲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290页。科学把握时代问题,对时代做出准确阐释,也是理论思想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实际进行充分研判,站在历史的潮头,以全新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问题做出了阐释。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第9页。习近平明确了这一新时代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历史地看,新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征;聚焦于中国来看,这一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等一系列建设理想的时代;站在全球与全人类的高度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4]《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第9页。。习近平同志从历史性、实践性、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等维度,对“新时代”的内涵和本质做出科学概括与高度凝练,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判断与科学表述,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社会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最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解释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才是人类社会辩证发展的内在推动力。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教条主义,继《实践论》后发表了《矛盾论》,深刻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性和次要性等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现象,就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创造性地指出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依然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但这一矛盾已并非对抗性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1956—1966》(第2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纪录》(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654页。这一表述在八大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整,反映了国情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本质。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研判,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出现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同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第35页。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数量短缺型矛盾,而是质量不足型矛盾。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与我国当前国情基础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为了谁”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始终高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大旗。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第414页。。马克思同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第414页。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系统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行为准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创造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开创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执政原则。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牢记执政为了谁、依靠谁和成果属谁享,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强调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5]《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第35页。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新时代,着眼于“中国梦”,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矛盾,提出和确立一系列民本思想和战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