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
内容提要 社会生活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一个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的变化是经验双层化。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在被很多学者冠以“经验学科”的社会学研究中,经验通常被理解为在特定局部场所的身体经历过程。然而,在大规模网络化的条件下,一种新形式的身体不在场的网络经验——传递经验不断地广泛生成,并且成为作用、导引甚至改变局部经验或在场经验的新经验。而学术研究应当重新审视对经验的传统理解和经验在网络化条件下的深刻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相对清楚地观察和认知已经变化了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经验。
在社会生活大规模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信息沟通、意愿表达、交流群聚等社会交往活动,发生了从局部的地方空间到广阔的网络空间的变化。在这种人们已经十分熟悉的变化中,形成了一种依靠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生成、广泛传播的传递经验。传递经验是与在特定场所由身体经历所形成的地方经验或局部经验不同的新经验,它不仅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新基础,而且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开展学术研究的新基础。明确认识传递经验与局部经验的不同特点和地位作用,已经成为政府行政、市场运行和学术研究都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经验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被提起并经一再重新思考的基本概念,最简单的原因就在于,经验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它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过程。经验作为人类共处其中的社会生活过程,学界本应对之有明确的共识,但事实上对经验的界定与解释却见解不一、众说纷纭。对经验产生多样性认识的原因,不仅在于经验活动本身的内容多样性和条件复杂性,而且还在于经验形式的多元性和易变性。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经验予以高度重视的莫过于实证社会学。实证社会学主张立足经验、观察经验、描述经验和预测经验,因此,实证社会学关于经验事实存在状况和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是其他学科难以比肩的。然而,尽管实证社会学把经验研究置于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但其对经验的观察与思考却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即单纯强调经验事实的客观性。孔德说:“实证研究基本上应该归结为在一切方面对存在物做系统评价,并放弃探求其最早来源和终极目的,不仅如此,而且还应该领会到,这种对现象的研究,不能成为任何绝对的东西,而应始终与我们的身体结构、我们的状况息息相关。”①孔德所说的与人们的身体结构和状况息息相关的存在物,就是从客观立场看到的社会现象,也包括被作为外在客体看待的经验过程。
实证社会学把人类经验活动作为客观的物去看待的立场,在迪尔凯姆那里得到了最清楚的阐述。迪尔凯姆说:“凡是供我们观察的一切,凡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或确切地说,凡是要求我们观察的一切,都是物。把社会现象作为物来研究,就是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实物来研究。”②这里所说的“观察的一切”或社会现象,其最重要的构成就是人们的经验事实,把观察到的一切和社会现象当作物去研究,就是要坚持客观的立场与方法去研究社会事实或经验事实。
这种把社会生活或经验事实当成物来看待的立场,受到了现象学的严厉批判。胡塞尔认为,实证社会学奉行的是一种物理主义,它同把社会生活仅仅理解为心理过程的心理主义一样,都是一种片面性。“胡塞尔经常强调下面这一点:不断改变的经验领域与呈现模式内的表象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他尤为关注经验得以构建的创造性行为/活动,及此中包含的持续的预期过程。”③简言之,胡塞尔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看待经验的,他认为经验是包含着主观预期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构建的。
包含着预期的创造性的活动,相当于马克思论述的实践。马克思从实践立场出发看待人类的经验过程,他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④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对于理解经验的本质也是适用的,因为经验不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历,如果承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么就不可能不承认经验的本质也是实践,而实践就是主观之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从实践立场出发,明确地批判了单纯客观主义的立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⑤虽然马克思这句话不是直接批判实证主义社会学,但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也是适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感性存在,但他们确实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⑥。而这种单纯客观立场导致的结果是,由人们的实践过程而形成的经验事实被当成缺乏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客观的物化现象。
马克思关于把社会现象或经验事实“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观点,在现象学那里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胡塞尔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多种经验,但最重要的经验是来自于原初的生活世界的感性经验。“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⑦日常生活世界是未分化的作为各种主题化世界或专业领域的存在基础和生成根基的世界,是一个人们以其日常的生活习惯、感性知觉、情感体验、价值信念支配其生活实践而展开的最朴素的经验世界。
之所以把生活世界中的感性经验称之为最重要的原初经验,是因为“任何朴素的经验都是,或者说,任何带有一个素朴基底之存在意义的经验,都是感性的经验”,“如果这种经验是原初地给出的,那么我们就将它称之为知觉,而且称之为外部的知觉”。⑧把感性经验归结为知觉,一方面体现了从感性的生活世界把握原初经验的立场,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物理主义经验观和心理主义经验观的批判。不过,应当指出的是,从感性知觉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来判断感性经验的本质,也表现了胡塞尔对经验的主观性的重视。
从感性知觉出发去看待人类日常经验的生成与本质的观点,在梅洛·庞蒂那里得到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梅洛·庞蒂认为,感性知觉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各种形式的经验都是在知觉基础上生成的。“观念的确定性并没有奠定知觉的确定性,而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因为是知觉的经验指导着我们从此一时刻过渡到彼一时刻,并使我们获得时间的统一性。”⑨而知觉的这种经验综合性植根于身体图式,具有内在性与外在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多重统一性的身体图式,是直接由生活实践积淀而成,又能直接支配实践行为的身心统一的实践观念。
马克思的实践经验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经验论与梅洛·庞蒂的知觉、身体经验论,对当代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福柯在《疯狂与文明》和《临床医学的诞生》中对精神病治疗和医学话语实践经验的分析,在《规训与惩罚》中对身体规训与社会治理经验的批判;布迪厄在《实践感》和《实践与反思》中对惯习、身心图式、实践感的论述,都反映了从马克思到现象学对于经验的思想观点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在于:一些代表当代学术潮流的学术流派,不再像直观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那样仅从外在性和客观性去考察分析人类的经验过程,而是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或矛盾关系中揭示经验活动的深层结构;不再简单强调人类经验活动的受动性、规定性和规律性,而是在知识、权力、场域的复杂关系中,分析人类经验过程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不再单纯强调理性规划和逻辑推论对经验活动的支配作用,而是认为经验是感性实践的结果,人们的知觉表象、情感意志、价值偏好、风俗习惯、生活信念和身心图式等感性因素,都稳定而持续地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经验活动;不再把经验形式或经验过程抽象成稳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在动态变化中历史地、发展地考察经验活动的演变趋势和转换形式。
当代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这些重要变化,在吉登斯、卡斯特等人的著述中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吉登斯从实践出发去观察和揭示人类的经验活动,在他看来,人类的经验活动并非仅在清晰的理性逻辑支配下展开,大量的日常活动是由安全感、信任感和惯例等因素构成的只做不说的实践意识支配的。日常活动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场所之中,因此日常活动所积累的经验也就具有了时空特性。在当代影像和传真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时空关系发生了变化,经验活动也不再仅仅展开于一维的时间进程和确定的地方空间之中,而是脱嵌于一维时间进程和确定地方空间,形成了可以超越地理边界和机械钟时间计量的可传递的经验。
传递经验的实质是凭借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人们的心理过程产生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体验。经验是身体经历和心理体验的综合,身体经历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而心理体验则是精神层面的感受。由于吉登斯认为日常经验中的体验主要是在只做不说的实践意识中生成的,因此这种体验是指感性的体验。但是,因为这种体验是脱离了地方空间限制的可传递的经验,它又具备了与马克思和胡塞尔等人论述的经验所不同的特点。
吉登斯提出的传递经验在卡斯特笔下得到了深入的论述。吉登斯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传递性经验概念的,而当时的信息技术对经验的传递能力,与大规模实现了网络化的时代无法相比,因此吉登斯当时对传递经验的论述也一定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与吉登斯不同,卡斯特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网络化条件下人类经验的脱域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并认为这种与工业社会中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新经验,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崭新基础,它不仅向植根于传统社会的政治行政权力提出了大量难以应对的新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动摇了传统权力运行与存在的合法性根基。
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传递经验,无论在时间速度上还是在空间广度上,都发生了压缩和扩展同时爆发的变化。在以光速计算的网络信息传播中,人们的阅读经历和知觉体验发生了转换速率加快、信息密度加大、知觉感受复杂、心理体验冲突等方面的时空压缩。而在经验发生时空压缩的同时,人们的经验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时空扩展,不仅表现为知觉和体验范围的无边界扩展,而且还表现为经验层面的双重化,及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地方空间与网络空间,或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的时空分化。人类社会至此开始同时并存的两种时空生活。
线上的网络空间是身体不在场的缺场空间,其中传递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知觉表象或心理体验。与在特定场所中发生的生产经验不同,传递经验流动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之中,作为身体不在场的网络传递经验,主要是一种精神过程。传递经验中的精神活动,不是闭门玄思的理论抽象,而是直面现实的感性知觉。网民们以对现实生活的具体而生动的表象实现着快速而广泛的沟通,并且在信息沟通和话语交流中表达意愿,展开评价,发挥话语权力,生成了群体认同,结成了难以计数的网络群体。网络信息社会由此而有了自己特有的群体形式、权力结构和运行方式。
传递经验已经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的一种存在基础,它与生产经验、科学经验和社会斗争经验共同支撑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运行。清楚地认识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而有力地发挥强大作用的传递经验,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2012年爆发的震撼英、德、法的底层社会狂欢和席卷全美一年之久的“占领运动”,便是传递经验的典型表现。这些看似乌合之众的群体兴奋,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矛盾爆发的新形式和扩展的新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已有网民7.72亿,网络化普及率达到55.8%网络化大国,传递经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低估。近年来爆发了很多通过传递经验而串联起来的网络群体事件,例如2011年的“郭美美网上炫富事件”、同年爆发的网民大规模“围观温州动车事故事件”、2017年的网民声讨“红黄蓝虐童事件”,这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网络群体事件,主要是基于传递经验而爆发和扩展的。
2018年初,中诚信集团董事长、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董事长毛振华发布了一段网络视频,控诉“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非法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作为(简称“亚布力事件”)。这是一场在很短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网络群聚事件,十分典型地展示了传递经验快速而广泛的传递特征。这里对“亚布力事件”做个简要考察,或许能更清楚地说明传递经验的生成机制和传播方式。
2018年1月2日,拥有186050个粉丝、微博认证为西藏德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姜广策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企业家毛振华站在雪地中,控诉亚布力管委会非法侵占土地、以各项检查为名干扰企业经营、未给企业政策支持等。毛振华说:“他们非法侵占我们23万平方米土地,没有和我们道一句歉,拿走我们的土地”、“我们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动不动就有执法机构来威胁”、“亚布力有很多支持企业的政策,经过他们的手,从没有一个到过我们公司”。视频还提到,当地官商职能不清。“他们是政府,但也是个企业,他们打着政府的幌子,非法夺走我们民营企业(利益)”、“他们在这里强买强卖,强行搭配,非要(游客)到他们那里滑雪,搞什么联盟”。
这个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多名企业家转发。潘石屹在微博中表示,希望黑龙江省政府能调查处理,给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他说:“毛振华是一位站在阳光下的企业家。”拥有500多亿资产的著名女企业家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在微信朋友圈里力挺毛振华,她说:“从毛振华收购亚布力滑雪场每年我都问他,他一直在往里贴,一年差不多一个亿。……他接手时滑雪场濒临破产,政府根本不管。现在滑雪市场起来了,经营开始有了起色,一堆虎狼冲过来抢食。管委会政企不分,强行在毛振华土地上盖宾馆,开雪道,长期刁难甚至警察约谈员工威胁。他和省里沟通过多次没有任何效果。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绝不会诉诸公众。”
自2018年1月2日起,“亚布力事件”在网上成为引起数百万人关注的热点,截至2018年1月6日17点,仅4天时间,在百度搜索能查到的相关网帖约3680000个。可见,网络关注度非常高,特别是其传递速度极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传递经验,甚至还有一些身居海外的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网友们的网帖表达了各种感受和评价,从网帖所表达的内容划分,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地方政府以不正当行政手段干扰市场经济行为的批评;(2)为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不公正遭遇而鸣不平;(3)对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东北现象的忧虑。
在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发布的关于“亚布力事件”大量报道后面跟随的难以计数的网帖中,对亚布力管委会的批评是最多的。一位网络昵称为“天一生水1234”的网友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亚布力管委会:
既然请人家去,经营权就应该给人家,地方政府什么的可以占一定比例的股权,但是绝对不能再成立任何相同的企业去竞争,如果要想自己搞,那当初为什么不自己搞而请人家去呢,说明人家把知名度搞起来了,地方政府看不行了,钱让他们赚去了,心里不平衡了。就像那位仁兄说的,裁判员兼运动员是什么员?
应当承认,这位网友的批评合情合理。亚布力管委会是政府机构,理应保护经招商引资来当地经商的民营企业,为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可是,亚布力管委会却充当了外来民营企业的竞争者,利用政府权力争夺市场利益。在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同外来企业争夺利益时,外来企业无疑会处于无法获得公平权利的劣势地位,企业效益和市场份额一定会遭到地方政府的侵吞剥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网友把对亚布力管委会的批评扩大到对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批评:
最主要的就是东北政府一直当大爷当惯了,吃拿卡要一直以来就是他们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借着国有的名义垄断资源变成某些个人或者某些团体的私有收入,不改变这些,东北没希望。东北不缺什么政策,东北最需要的就是彻底打破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以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与民争利行为和思想。
政企不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点在东北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政企不分是东北地区历史延续下来的现象,在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上表现得最突出,至今仍然是限制东北经济发展的顽疾。虽然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其比重已经大幅下降,但仍然在东北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记者顾阳等曾在其报道中这样评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问题:“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也意味着国企数量巨大。根据统计资料,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113家,国有企业比重接近70%。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使得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艰难,这是东北三省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专家学者的共同看法。”⑩
国有企业的实质是政府办企业,政府手中掌握的是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政府办企业实现了政治行政权力同企业经济资源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办的国有企业具有实现政府指令的优越性,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各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不仅国有企业获得了老大独尊的政治经济地位,而且也养成了政府管企业、企业必须听命于政府的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并且,政企不分在东北地区的长期实行,使东北地区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形成了难以改变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亚布力管委会利用行政权力干扰外来企业的市场经营,侵占民营企业的市场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东北地区政企不分、政府管控和干预企业经营的继续。
在广大网民的视野里,“亚布力事件”虽然是一个个别事件,但它在东北地区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是东北现象的缩影。
网友们议论的东北现象,是一个已经讨论了二十多年的话题。虽然中央和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提供了很多支持,学术界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很多众说纷纭的讨论,但至今东北现象的困境不仅没有摆脱,而且还更加严重,并且东北现象存在的根源和症结也更加模糊。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份额过大、东北地区政府官员及企业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以及固守改革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都是东北现象挥之不去的原因。但具体到“亚布力事件”,政企不分、政府干预甚至争夺市场,应该是影响市场环境、抑制市场发展的最突出因素。
不过,因“亚布力事件”引起对东北现象的议论也不是一风吹地批评指责,为东北得到的支持不足和投入不够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鸣不平的网帖也很多,一位北京的网友“商界乱评”说:
一条京沈高铁就因为北京市车站的选址而一再推迟,也没见什么大人物出来解决问题。谁重视东北,辽西地区阜新到北京区区不到700公里,20年前火车需要16个半小时,现在两趟车,北京站发车的14个小时,北京东站发车也要10个半小时,可笑吗?不给政策不投钱,人才流失,不要一说东北就指责东北人,难道广东江浙不是靠国家政策发展起来的,没有启动资金不是国家给的吗?
网友“商界乱评”说东北没有得到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未必属实,但他提到的修建京沈高铁长期未能完工确有其事。直到目前,东北还没有一条通往山海关内各省的高铁,从长春到北京的动车要长达6个半小时。十几年以前就有关于建设京沈高铁的消息,但京沈高铁的环保评审一直难以通过,其中反应比较强烈的是途经北京市内高铁段的沿线居民,他们认为修建高铁会对他们构成噪声和辐射的生活影响,不同意高铁在居民区通过。仅此一条就构成了高铁不出山海关的原因,似乎理由不充分。如果还有其他原因,但迟迟没有解决,也说明有关部门对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视程度不足。
“毛振华视频”以及网民快速而广泛的反应,引起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刻成立了由环境整治办公室、省政府企业投诉中心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亚布力事件”开展了实地调查。调查组迅速了解了事件始因及演变经过,并于2018年1月4日公布了“毛振华视频”反映问题的调查结果,公开回应了毛振华的视频控诉和广大网民的网络围观。
事情至此似乎应当告一段落,但网络的传递效应却未因为毛振华对事件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而告终,不仅有些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讨论,而且还引起了一些联动反应。在“亚布力事件”引起网络围观的同时,还有另一件事也在网上飞传:雪乡宰客。2017年12月29日,网名为“一木行”的网友在自己公众号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良心建议)》。在这篇文章中,“一木行”陈述了自己一家人在雪乡赵家大院“被宰”的遭遇:
2017年12月9日,网友“一木行”在网上订了雪乡赵家大院一间三人炕房,价格是每晚276元,预定两天。“一木行”在网上预订时,看到网上对赵家大院的评价不错,页面上都是好评。可是,当“一木行”一行人经哈尔滨坐大巴到达雪乡之后,情况完全出乎预料。“一木行”在网上发帖说:
我们到达赵家旅店之后,刚办理入住没多长时间,老板突然跟我们说:“你们是订了两天的房间吧!这间房明天你们住不了了,我给你们换到后面的那排屋。”我们当时反驳道:我们定的是两晚的三炕房,为什么要给我们换房。结果招致该旅店老板蛮横无理的大爷式回答:这房间没让你们补差价就不错了,就现在,这房间我随便八百、一千都可以租出去,你们那价格是因为订的时间太早,(所以太便宜了)。
我们跟老板说:“既然我们订的时候是那个价格,那就不存在补差价。”老板说:“谁说不存在?我说存在就存在!这样吧,你们今天已经来了就让你们住一晚,明天住店的钱我退给你们,你们给我走人。”
“一木行”在网上曝光的雪乡赵家大院的事情,本来没有太大影响,旅游景点节日期间宰客的事情对于经常上网的网民来说,早就屡见不鲜了,因此,雪乡宰客的事情一开始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在“毛振华视频”在网上传播开后,网友们在热议“亚布力滑雪度假村遭遇地方政府不公正对待”的同时,“雪乡赵家大院宰客”的事情又不断地被提起。网友们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讨论的结论是,“白雪再白也掩盖不住东北的‘黑’”,不仅地方政府对待外来资本或民营经济不按法律办事、恣意横行,而且当地人对待外来游客也是不讲规矩、蛮横无理。这种联动,渲染了黑龙江旅游市场的问题,在更大层面引起了人们对这两件事情的关注与联想。
还有些网友从“亚布力事件”联想到了自己所在地的一些发展和旅游问题。一位天津的网友说,天津的问题有些像东北现象。在他看来,天津本来并不比北京差,可在改革开放以后却江河日下,不仅远远地落在了北京的后面,而且原来不如天津的一些其他城市也超过了天津,产生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天津市本身。还有一些网友发帖讨论了海南、云南、山东等地的旅店、饭店和旅游公司宰客问题,并且,有很多网友陈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总之,由“亚布力事件”引发的关于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困难和市场环境、旅游市场的混乱,形式多样的宰客行为以及对一些地区发展滞后问题的讨论,迅速在网上形成了一股热潮,几乎全国每个省都有网民参与了这场由“亚布力事件”引发的网络群聚,批评地方政府政企不分,不能维护市场公正,主张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整顿旅游市场宰客现象等,成为数百万网民的热衷话题和广泛共识。“亚布力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社会认同,人们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相似的体验,生成了一场波及全国甚至海外的传递经验。
仅仅一周的时间,从毛振华发视频对亚布力管委会进行控诉,到潘石屹、吴亚军等网络大V、著名企业家发表评论,然后数以百万计网民围观,再到同“雪乡宰客”事件联动、对东北现象的联想和反思,以及对天津、海南、云南等地发展问题和旅游业管理问题的讨论,这些在很短时间内接连发生并在网络空间迅速扩散的现象,就是网络化条件下传递经验的发生与扩展。一个发生在冰天雪地中的旅游业事件,几乎在全国范围的广阔空间中刮起了一场来自亚布力的网络风暴。
上述关于“亚布力事件”的发展与扩散的讨论,是一种经验层面的描述性研究,但这种经验研究同传统实证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已经有很大不同。经验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身体经历与心理体验,传统社会学描述的经验是工业社会或农业社会的地方经验或在场经验,而我们这里描述的是网络空间的传递经验或缺场经验,(虽然我们也阐述了亚布力滑雪场和雪乡赵家大院的一些属于在场经验的事情,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这些事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递效应)。在传统的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的身体经历和心理体验,是在工厂矿山、城市社区和乡村田野等局部的在场空间中形成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局部的地方经验或在场经验。
这些被分割在不同的实地场所或地理环境中的局部经验,具有空间边界的明确性、身体行动的局限性、心理体验的直接性。尤为重要的是,局部的在场经验,还要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不可排除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实证社会学研究强调要坚持深入工厂矿区和田间地头的实地调查原则,因为不同厂矿和田野的经验事实因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坚持从经验事实出发就必须直接面对那些受具体条件限制的在场的局部经验。
正是局部在场经验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使实地场所中的经验事实呈现了无限多样性。然而,无论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经验事实多么丰富多彩,它们也都是在同一层面的社会空间中存在的,都是在特定场所中发生的局部的在场经验。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空间分化为在场空间和缺场空间,经验事实也随之存在于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两个层面之中,经验事实出现了双层性变化。一层是与身体经历直接统一的在场经验、局部经验,另一层是与身体经历分离的缺场经验、传递经验。前者具有相对确定性和客观性,而后者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经验事实的双层化使其变得更加多样复杂。原本在各种实地空间中形成的经验事实就已经十分复杂,而当传统的实地空间之上又生成了网络的缺场空间,人们在缺场空间中形成了流传迅速、辐射广泛且能直接支配人们实地行为的传递经验,人类的经验事实就更加变化多端,呈现了很多用传统经验观难以理解的崭新特点。
首先,传递经验不是身体的经历过程,但却是更加丰富的心理体验过程。在场经验是身体经历过程和心理体验过程的统一,受场所和环境限制的身体经历同时也规定着随之发生的心理体验,二者具有统一的地理边界和时空范围的局限。而因为身体的缺场性,网络空间中的心理体验不仅可以超越身体经历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因为信息流动的迅捷性、无边界性和传递性变得内容丰富、活跃易变和快速传递。同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中的局部在场经验相比,传递经验因摆脱身体受到的限制而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并因此而极易引发难以预料的社会风险。
围观和讨论“亚布力事件”的数百万网民,绝大部分没去过亚布力滑雪场,就连潘石屹和吴亚军也未必去过亚布力滑雪场,他们对毛振华视频形成的感受与体验,不是基于亲身经历发生的在场经验,而是在网络视频和铺天盖地的网帖中接受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信息后,超越了身体位置、周围环境而形成的缺场体验,是经由网络信息刺激而生成的不受地理边界限制的传递经验。毛振华在亚布力滑雪场发布的网络视频,闪电般地传递到黑龙江省的旅游业管理层甚至省委省政府领导层,传递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广大网民的视野中,网民对“亚布力事件”的讨论形成了紧密互动和广泛扩展的联想,政府对市场和民营企业管控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东北现象”难以解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特别是民营资本或外来资本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些讨论无疑会对黑龙江省吸引外来资本、发展旅游业构成直接冲击。
其次,迅速传递的传递经验一定会直接影响实地经验的变化。具有高效传递性的传递经验,是信息交流和观念沟通的经验,它不像神学表象和逻辑推论那样把现实虚幻化和抽象化,并因此而把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空间或理想世界,而是把不同角落中的现实表达为流动的信息,并且是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感性表达,它使各种角落中形成的知觉表象、身体感受和心理体验在网络中汇聚,以共识性的传递经验或信息交流经验引导、动员和助燃实地的局部经验。
虽然关于“亚布力事件”的信息交流和网络评论没有长篇大论,也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探究和实质分析,大部分都处于感性层面的知觉陈述和过程描述,也包括图片和简短的录音与视频,甚至还有一些表情笑脸、调侃段子和戏谑嘲讽,但每一句话或每一个表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对具体事实或具体问题的直接指向,可以引起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直接联想,进而把由接受网络信息而形成的感受同自己身边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生动表象和丰富体验,并能引导人们在地方空间中采取一些实际行动,起到传递经验动员或助燃在场经验的作用。
再次,传递经验可以对在场经验产生广泛影响甚至有力冲击。虽然传递经验可以映射或表达在场经验,但毕竟传递经验在形成基础、展开空间和包含内容等方面都与在场经验截然不同,二者之间不可能不存在种种差异和矛盾。尤为重要的是,传递经验是以信息沟通为基础形成的网络化经验,而传递经验的传递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也一定会引导人们在地方空间中发生一些身体行动。由传递经验引发的行动一定同仅以在场经验为基础的行动有区别,也就是说,两种行动的不同经验基础会导致行动者在信息内容、知识结构、心理基础、价值取向和行动策略上的区别与对立,他们在同一个地方空间相遇时,难免会发生分歧、排斥甚至冲突。
在“亚布力事件”和“雪乡宰客事件”中,传递经验和在场经验的差异对立与矛盾冲突,表现得十分清楚。从毛振华的网络视频和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调查报告可知,亚布力管委会以行政权力占用了阳光度假村12.6万平方米的土地,管委会下属机构及有关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了不正当干预,对企业采取了行政处罚、责令整改、调查等方式,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可以说,亚布力管委会对阳光度假村采取的这些违法违纪行为,是凭借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而发生的,是一种在特定地理范围或局部空间形成的在场事件,亦可称之为亚布力管委会的在场经验。而这种在场经验如果不遭遇到毛振华、潘石屹和吴亚军以及几百万网民的热烈围观和激烈抨击,是很难改变的。毛振华在视频中说:“我一个堂堂正正的企业家如今搞得像个上访户,跟窦娥似的,这事我不愿再多说什么,这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个低点。”
但是,当依靠地方权力或本土势力而为所欲为的在场经验遭遇无边界的网络围观,引起传递经验的汇聚而在网络空间中沸沸扬扬时,立足在场经验的地方权力和本土势力很快表现得苍白无力,不仅省政府对亚布力管委会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要求其立即改正,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已经公示的亚布力国家旅游区也被取消了。尽管国家旅游局声称亚布力国家旅游区被取消与“亚布力事件”无关,但看了这则消息的人都会认为,不可能是无关的。另外,从“雪乡宰客”事件的一段对话也能得知网络传递经验对地方经验的重要作用。游客知道在雪乡被骗要求退房时,老板不退网上预定的房费,说是三天后再退,为了让他们在网上封口,说游客如果讲他们坏话,钱就不给了。游客指责店主不按法律办事,店主说:“我他妈就是王法。”这件事不仅说明地方势力的霸道,而且也说明他们知道网络评论的负面影响。
还应看到的是,经验事实中的权力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迁和尖锐矛盾。无论是工业社会还是前工业社会,各民族的权力体系主要是由各种实体机构掌握的权力而构成的,政治集团的政治权力、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宗教和各种文化机构的思想意识权力、企业和市场的经济权力以及武装集团的军事权力等,都是实体机构的权力。而当传递经验在网络空间形成、汇聚和传递后,信息权力、认同力量、评价舆论等非实体权力迅速壮大,虽然这些非实体权力不可避免地遭到实体权力的管控和限制,但如同卡斯特所言:“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因为无论实体权力如何强大,它的传递空间和作用范围都是有限的,而传递经验中的信息权力的作用范围,是在场经验中的实体权力无法比拟的。
不过,传递经验也不是任意传递的,它要遭到以实地经验为基础的各种权力的抵制与反抗,社会冲突因此不可避免。但是,仅依据实地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权力,如果不能适应缺场空间和传递经验的生成而调整自己的运行方式,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和运行的合法性。传统权力体系是以局部空间中的在场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对相对确定的在场的身体行动和心理体验,传统实体权力体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行使的有效性。而传递经验是网络信息流动中的经验,同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生产经验、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相比,具有不同的构成因素、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因此,以工业社会甚至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传统实体权力体系,必须顺应传递经验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基础的变迁,才能保证权力行使的有效性和存在根基的合法性。
缺场的传递经验与在场的局部经验的并存,特别是传递经验在缺场空间中快速生成且广泛传播,并对局部经验产生导引、支配和助燃,引起社会生活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幅增加,这些都要求直面经验事实的社会学研究改变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描述方式,在缺场空间与在场空间、传递经验与局部经验的复杂联系中观察经验、描述经验和分析经验,实现经验研究的视野扩展和方法更新。而一旦实现这种扩展更新,经验研究则会遭遇十分复杂的尖锐挑战。
一方面,必须把个别的局部经验事实放在更广阔的时空关系中同传递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动态观察。因为缺场空间的传递经验可以无处不在地把局部经验串联起来,引发网络化条件下经验事实的整体联动性和复杂变动性,这要求经验研究不仅应当具有广阔空间的整体联系意识,而且还应当具备明确的时间意识,突破孤立静止地描述局部经验事实的简单化或个别化倾向。
另一方面,必须改变把经验事实仅仅当作外在的物加以描述的单纯客观性原则,坚持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理解经验事实。因为缺场空间的传递经验是经由信息传递和观念沟通而形成的,是身体不在场并因此而无法作为客观物加以观察的精神现象。面对作为精神现象的传递经验,需要借鉴现象学和解释学重视主观知觉前提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需要参与网络沟通,感受传递经验,注意知觉表象和身体综合图式,设身处地地理解传递经验运行机制以及其中呈现的意义。
此外,还应当深入开展对间接经验的研究。缺场空间的大幅扩展和传递经验的广泛影响,都使网络化时代的经验事实越发具有间接性。不仅传递经验本身就是间接性经验,亦即不是活动者通过亲身行动在特定场所中形成的身体经历,而是接收信息交流和观念沟通形成的心理体验,而且当人们在不同场所中接受传递经验的影响而开展某些社会行动,此时所形成的实地经验或身体经历也具有了间接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间接性是网络化时代经验事实的一个普遍性特点。并且,研究间接经验不能简单沿用外在观察和客观描述的方法,因为间接经验是他人经验转化成的信息或知识,而对间接经验的接受者来说,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体验。
①[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页。
②[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7页。
③[英]哈维·弗格森:《现象学社会学》,刘聪慧、郭之天、张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④⑤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499、499页。
⑦[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⑧[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邓晓芒、张廷国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2页。
⑨[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王东亮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页。
⑩顾阳、韩霁、杨忠阳:《东北国有经济占比远超全国 吉林省占比超过40%》,《经济日报》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