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晓梅
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数据,目前我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共有172所。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专业,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就现状来讲,我国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还无法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方面,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综合型、服务型、实践型的多元需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为现代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实践化教学体系为根本,重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综合化实践平台,完善服务化应用机制。
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如图所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其中的实践化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重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队伍建设和课下活动拓展;综合化实践平台包括角色体验、作品创作、专业比赛、技能认证等拓展性平台;服务化应用机制包括监督评价机制、项目研发机制、学生服务机制。三大板块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培养的核心驱动。
地方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实践中,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传媒学院优势资源,从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实践化教学体系,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1.加强课程结构重构。要想深化校企联合培养的高效性,就必须从顶层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架构。传统课程体系中理论课占绝对主导,为了让学生获取足够学分,许多课程设置都是重叠的,如与广告相关的就有《现代广告学》《广告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广告学》《广告摄影》《微电影广告赏析》等诸多课程,与编辑相关的有《新闻编辑学》《网络新闻编辑》《电视新闻编导》等科目,内容重复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很容易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高校要与传媒企业联合建设课程,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优化重构课程体系,增进课程建设与行业需求的结合,在提高实践课比例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专业适应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技术培训。高校应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可邀请业内一线优秀从业人员来校进行定期集训,也可以派遣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拓展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校外科研合作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和传媒企业建立关系,通过邀请业内精英、名校名师到校开讲座、授课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将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兴趣的启发点,结合具体项目,灵活采用情景观摩、项目案例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传播学、广播电视导论等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实践教学领域,教师应构建“三室一体化”(实验室、实训室和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本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和项目实践的逻辑关系,全面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4.拓展丰富课外活动。高校应充分发挥校编导协会或学生社团的职能,积极举办微电影大赛、公益广告大赛等各类活动,并设立相应基金,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并将其纳入学生学分指标体系内,以调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地方电视台、传媒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联手创办数字媒体孵化中心,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尽快将其培养成传媒行业的后续人才梯队。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中,打造基于实践化课程的开放化、综合化、个性化实验实训平台,是确保人才培养高效性的关键,也是校企联合培养目标实现的重点。
1.打造角色体验平台。该实践平台是基于影视作品生产过程而打造的,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创意能力的培养。高校应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具体影视生产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电视新闻、形象宣传片、微电影等节目的策划与生产流程中,让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自主完成具体节目的出境采访、稿件撰写、后期编辑、演播录制等任务,在校内训练和校外实践的有效加持下,全面提高学生艺术把控能力和大型项目实操能力。
2.打造作品创作平台。在角色体验平台的支撑下,高校应不断丰富实践活动,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积极参与院内专业竞赛或省级及以上专业比赛,同时要积极参与主题报道实践活动。另外,高校要定期举办电影节、微电影节、学生作品展等活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参与和原创生产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学院应积极申报学生可广泛参与的课题,使其成为学生项目训练拓展平台,并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电影节”“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
3.打造技能认证平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与地方传媒企业联手打造技能认证教学平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确保“双证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技能认证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享受到各类技能的培训与考证服务。在技能认证平台上成功获取由权威传媒企业颁发认证书的广播编导专业学生,在应聘“双师型”教师和设计类岗位时,有着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核心指标。为尽快与传媒产业接轨,在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构建完善的服务机制,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服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应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高校应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据,通过强化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构建完善的协调创新机制,全面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专业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要立足项目开发,构建完善的监评机制,在做好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
2.应构建“产学研”转化机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实现“产学研”高效转化的重要载体。对此,在毕业作品选题阶段,就应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合作企业的具体项目来确定选题,随后整个创作过程要在校内外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并及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修改。这样一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不仅能够高质量完成,而且能够为合作单位提供针对性优质服务,进而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常态化运营提供核心驱动。
3.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效果评价机制。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的覆盖面,提高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广度和满意度。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或社工协会,应该为校企合作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从生源的组织到学习的监控,再到效果评估,都应该发挥其纽带作用,校企联合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合格与否,影响到所培养人才能否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以寻求规律性经验,有助于为学校其他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有利于总结经验,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校内的理论教育外,更要着眼于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完善与落实。校企联合培养不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还是践行双创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既符合高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战略定位,又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内在发展规律。
[1]王奕淳,邹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7(21).
[2]何升华.开放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呀诺达分院”校企合作实践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4).
[3]张贵海.城镇化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海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
[4]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J].传媒,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