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龙
水稻秧苗素质好坏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的高低,认真抓好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控,培育无病壮秧,对实现水稻增产、增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寒地水稻育苗的不利因素
黑龙江省属于寒地稻作区,水稻育苗期间温度较低,而且,昼夜温差以及床温与地温温差较大,造成地上部茎叶徒长,地下部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降低,易被各种病菌侵害,严重影响水稻秧苗质量。
二、水稻苗期主要病害简介
1、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其致病菌的种类很多,但均为弱寄生菌,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秧苗抵抗力下降时,病源菌才得以乘虚而入。水稻立枯病一般发生在秧苗2-3叶期,此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另外,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症状: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打绺,茎基部变褐,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初期点块发生,严重的成片发生与死亡。
2、稻瘟病苗叶瘟
最近两年水稻苗期病害并不单存的只是发生立枯病,稻瘟病苗叶瘟发生逐年加重,苗叶瘟是稻瘟病的一种,往年常规生产上稻农不作为苗期病害防治的重点,导致近两年水稻秧苗损失较重,所以今后在水稻生产中要注意对该病的防治。苗瘟发生于三叶前后,病苗基部灰黑,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由于目前所种品种多为抗稻瘟病品种,叶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稻瘟病叶瘟中的褐点型。苗稻瘟主要是由种子带菌和带病稻草、稻壳诱发的病害,其发生与连阴雨、高湿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业防治措施
从两种病害的发生条件来看,都与温、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培育无病壮秧,在水稻苗期必须严格执行温、湿度管理技术要求,通过温、湿度的调控来改善秧苗生长环境,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一)温度管理
1、水稻苗期生长适宜温度:水稻出苗至1叶1心期温度要控制在25-28℃;1叶1心至2叶1心温度要控制在22-25℃;2叶1心至3叶1心温度要控制在20℃-22℃左右,3叶后至插秧要实现昼揭夜盖至全部撤掉棚膜炼苗。
2、温度调控方式:温度的调控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通风,通风方式最好采取大棚肩部通风,如果是整块棚膜在两头通风的要在通风口底部采取遮挡措施,避免冷风直接吹到秧苗。注意通风时间:晴天要在早8点左右开始通风,不能在中午温度高时才通风,这样秧苗忽热忽冷,易发生青枯病。另外,在大风的高温天气,切忌因担心棚膜被大风损坏,而忽视通风。
(二)湿度管理
水稻苗床湿度管理必须根据苗床缺水状况及天气条件进行,要遵循以下原则:
1、出苗前原则上不浇水,以保温、保湿为主。目前在水稻生产播种环节,多数农户采取操作方便容易的干床播籽,覆土后再对床面进行浇水,存在的问题是:因覆土后浇水,导致床面土壤板结,水分蒸发加快,造成未出苗床土很快就会干裂缺水。另外,这样因床土板结极易发生顶盖的情况,如果采取苗前封闭除草的还会因多次浇水造成一定程度药害。解决措施主要就是在播种覆土后在床面覆盖底膜,出苗后及时揭除,这样就避免了因苗前浇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秧苗根部土壤温度低于8℃和棚外气温低于10℃时不能浇水,也就是阴冷连雨天不要浇水,否则会因床土长时间湿度过大,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注意此期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在秧苗不发生萎蔫的前提下,既要保证陰雨天不浇水,也要注意在阴雨天即将来临之前不浇大水,若此期秧苗发生萎蔫可适量少补水。同时在阴雨天也要注意适量通风,降低棚内及床面湿度。另外,如果苗床地势较低,要在育苗棚周围挖好排水沟,防止阴雨天雨水渗入苗床。
3、晴天浇水时间一般在上午8点前或下午3点到5点进行,中午棚温高峰时不能浇水。晴天浇水时要一次性浇透。
四、化学防治措施
1、立枯病:立枯病属水稻苗期常发病害,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常规施用壮秧剂的防治措施,很难保障苗期不得立枯病,由于水稻立枯病是土壤传播病害,所以要在使用壮秧剂的基础上做到苗床土壤彻底消毒,药剂可选择甲霜恶霉灵等。
主要消毒方法:首先,要在摆育苗盘前对盘下床底土进行消毒处理。第二,要在秧苗2叶1心前后再对苗床进行浇淋施药防治。如此期遇阴雨天,床面湿度过大要进行拌土用药。
2、水稻苗稻瘟:水稻苗稻瘟的防治用药和稻瘟病的防治用药相同,主要有稻瘟灵、咪鲜胺等,于秧苗3叶前后用药,适时预防两次,间隔7天一次,能有效防止苗稻瘟的发生。
(作者单位:158227 黑龙江省鸡东县明德乡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