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海
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与前两年的作文考题相比,盐城市今年的作文考题仍延续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引导语为一组排比句,充满诗意,帮助考生打开思路;题面简单,一目了然。然而,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今年的题目设计也略有变化。一是引导语一改前两年正面着笔的传统,出现了“荒漠戈壁”“失落伤怀”“吐槽鞭策”等词语,并发出“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的反问,这有利于考生反向思考,深挖主旨,多元化立意。二是题面仅为一个词,没有比喻义和引申义,相比较而言,今年的题目更简洁明了,更利于考生发挥。
“给予”就是“使别人获得,给”的意思。这是一个极具温度的词,它往往包含着关爱、奉献、支持、鼓励等。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极为常见,你可把自己喜爱的东西给予他人,他人也可以把自己喜爱的东西给予你。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之外,社会、国家、自然等都可以成为给予的主体或客体。这无疑是一道人人有话可说的好题目,充满了人文关爱。
题面简单,并不代表审题不出问题。审题时,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给予”仅指物质层面的东西。物质上的支持、帮助是一种给予,精神层面上的关爱、表扬、鼓励等同样是一种给予。如果考生在审题时局限于前者,就会使写作的空间变小,从而自缚手脚。
误区二:认为“给予”只能写正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给予”传递着正能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无论是你给予别人的,还是别人给予你的,都不可能全是正面的东西,也会有负面的,比如“给予痛苦”“给予羞辱”“给予伤害”等。考生构思时,正面的、反面的材料都可纳入。
误区三:认为“给予”等同于“恩赐”,甚至等同于“施舍”。这三个词确实都带有“给”的意思,而且都包含善意,但“给予”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一般是平等的,而“恩赐”与“施舍”则有一种怜悯的意味,甚至“给”的一方是居高临下的。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别,那就有可能写偏。
因此,考生在审题时,应该深入挖掘,全面准确,避免一叶遮目,以偏概全。
意高文自胜。意是文章的灵魂,考场作文,如果立意新颖,那就能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从而获得高分。
考场作文如何立意呢?方法是尽可能地避开常见立意,力求出新。具体到“给予”这道文题,常见立意无非是对给予者的感恩,比如感恩亲人的关爱、感恩老师的教育等;或者是对给予者的赞美,比如赞美给予者助人为乐的品质,赞美给予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等。这样的立意满含正能量,让人叫好。但是,这些立意往往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所以“撞车”现象不可避免,即便你构思精巧、文笔优美,在阅卷老师审美疲劳的状态下,也有被“埋没”的可能。
如果你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寻找新的立意,那情况就大不一样。比如别的考生都围绕人与社会立意,你却聚焦人与环境立意,写自然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反思人类现在应该给予脆弱的大自然什么。再如,别人都写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你却写人与国家之间的给予,抒发爱国情感,这样的立意更是不同凡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向立意。比如“给予”这道题目,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从正面立意,写爱的给予、美的给予;如果你能反向思维,去写恨的给予、丑的给予,或是写自然给予的警告、惩罚,那么也是不错的选择。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反向立意最后应“化负为正”,以正面的主旨作结。
在考场上须分秒必争,定好立意之后,考生应迅速理出思路,谋篇布局,把腹稿变成文字。写“给予”这道题目,首先要确定文体,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甚至还可以写说明文,介绍动植物之间的相互给予等。其次要在精选素材的基础上,谋篇布局,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果写记叙文,就应该设计一条线索,比如以时间先后为序,想好给予的前因后果,想好写哪几件事、哪几个人物,想好怎样开头,如何制造悬念和波澜,结尾如何点题等。如果写议论文,则要考虑议论的话题如何引出,何时亮出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哪几个事例进行论述,如何总结收尾等。最后,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在草稿纸上把写作关键词逐一写下来。
语言是考场作文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你有多好的立意和构思,如果文字呆滞,表意不清,那就会前功尽弃。
◎一考生
土地给农民们送来沉甸甸的收获,随着收割机日夜不停地吞吐,一片片成熟的麦子从眼前消失,只留下了矮矮的麦茬。火辣辣的太阳下,旋耕机雄赳赳、气昂昂地登场,巨大的轰鸣声中,泥地被旋起、打碎,麦茬被盖到泥土下面,这时你使劲一嗅,一定能嗅到淡淡的泥土香气。
别人都在坐等着打水淹田,然后直接播种水稻。我们家的田竟然还没有翻耕。为什么呢?你看,爷爷正顶着烈日忙得热火朝天,原来他正把羊圈中的羊粪、鸡棚中的鸡粪,以及平时用杂草、树叶等堆沤成的有机肥往田里运,他让机工等他把这些肥料撒匀后,再翻耕。
这年头,左邻右舍种田全都使用化肥,既省时又省力,可唯独我家例外。我那爷爷真是个“榆木疙瘩”,放着好好的化肥不用,年年都折腾着要给庄稼施农家肥。不过,爷爷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土地为我们长庄稼,奉献给我们粮食,我们就应该善待土地。土地最喜欢什么?最喜欢农家肥,这些东西养田。如果总是使用化肥,土地会生气的,庄稼会减产的。你看看,我们家每年的水稻、麦子产量都比别人家的高,原因就在这儿。还有,你不觉得我们家的米吃起来比别人家的香吗?我们家的面蒸的馒头也比别人家的香吗?”
你别说,经爷爷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自家的米和馒头比别人家的香呢。怪不得每年我们家的粮食收上来后,多余的都被同村人高价买走,就是因为好吃。
我上网一查,爷爷说的确实有道理,种田如果长期使用化肥,土地就会板结,土壤保持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变差,从而影响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可怕的是,现在绝大多数农民种田,都靠化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变成了“全靠化肥当家”,据说这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她倾其所有,给予了我们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景,让我们幸福快乐地生活,我们绝不能亏待她,我们也应该给予她最好的肥料。
听说现在不少農场正恢复使用农家肥,种植绿色农产品,爷爷自豪地笑了。
1.立意脱俗,别有风味。这篇考场作文避开常见立意,没有去写人与人之间的给予,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土地,写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给予,呼吁种田人要善待养育我们的土地,给予土地所需要的肥料,切不可无视土地的呻吟。这样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别有风味。
2.结构精巧,条理清晰。作者并不急于点题,而是先描写收割场面,然后引出爷爷运肥料的情景,再引出爷爷的解释,最后水到渠成地点题,亮明主旨,发出倡议。如此构思,有条不紊,清晰明朗。
3.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开篇描写收割的场面,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开描写,长短句相间,优美生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后文的描写同样简洁生动,令人回味。
◎一考生
提起自己的父母,同学们个个脸上写满幸福,因为他们从父母那儿获得的关爱真是太多了。相比而言,在过去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幸福不起来,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有点与众不同。
先说爸爸。别看他慈眉善目的,平时对我却特别严厉。爸爸并不怎么关心我的学习情况,他格外关注我锻炼身体的情况。每到双休日,辛苦了一周的我很想睡个懒觉,可蛮不讲理的爸爸总是早早地站在我的床头,催我起来跑步。更可恨的是寒假,早上寒风刺骨,谁家的孩子不在被窝里舒舒服服地躺着?可怜的我,被爸爸“押”着,吐着白气,在小湖边跑步。恨就恨自己从小体质差,要不然,爸爸也不至于如此狠心吧。
再说妈妈。爸爸狠一点还说得过去,父爱总是严厉的嘛。可母亲应该是温柔、体贴的,应该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的,不是吗?但我的妈妈却不是这样子,我在家中,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整理房间、洗衣洗鞋,还是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妈妈从来都不帮我,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母勤子拙”,这是哪门子的“歪理邪说”呀!更要命的是,妈妈不仅自己不帮我,还不允许爷爷奶奶帮我,弄得爷爷奶奶常常叹息:“亲生母亲哪有这么待孩子的?”是呀,弄得我都怀疑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了。
长这么大,爸爸妈妈似乎就没给予我多少关爱,有的只是“冷酷无情”,要不是爷爷奶奶经常偷偷助我一臂之力,我都不想待在家里。
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我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有些同学天气一有变化就会感冒,而我几乎不感冒;外出参加夏令营活动时,我的内勤做得最好;在学习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坦然面对,想方设法去克服。老师、同学们都夸我是个“女强人”。
现在想想,这一切,其实都是爸爸妈妈悄悄给予的。这么多年,他们其实给我的是一份特别的爱呀。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给予!
1.角度新颖,主旨深刻。同样是写父母的给予,同样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文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先从反面切入,独特的角度,不仅成功地吸引住了阅卷老师,更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父母教育子女,绝不能一味溺爱,而应该严要求。
2.欲扬先抑,引人入胜。本文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层层设悬,直到最后才巧妙点题,表达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结构非常紧凑,深深吸引住了阅卷老师的目光。
3.人物鲜明,跃然纸上。本文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成功地塑造了一对表面上对孩子不近人情,实际上却深爱孩子,充满教育智慧的父母的形象,令人心生敬意。而作者略带幽默和夸张的语言,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