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友?林世田
摘 要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年来,在古籍普查、文献修复、书库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其中,围绕“中华古籍资源库”开展了一系列古籍数字化工作,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古籍数字资源,促进全国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中华古籍资源库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分类号 G25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3.003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Chinas Project of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books general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sto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ck roo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mong them, a series of 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 works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resource bank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opening the digital resources of the ancient books for the public, and promoting the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ancient books digital resources, which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society.
Keywords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The resource bank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Chinas project of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0 引言
2007年1月,《國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7﹞6号)[1]颁布,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十年来,工程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方针,在古籍普查、文献修复、书库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懈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建立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古籍存藏情况调查,已完成全国200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登记数据达230余万条,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公开发布数据43余万条,出版153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43部78册;由国务院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古籍12 274部,命名五批180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带动全国1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不同程度地改善库房条件,配备古籍保护专门设施设备,使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在全国设立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组织开展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清宫珍籍、山西省国家珍贵古籍等大型古籍修复项目,累计修复古籍270余万叶;在全国建立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23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举办古籍保护各类培训班174期,培训学员达8800余人次,涵盖全国18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及续编工作中,影印出版各类古籍善本1341种2377函13 395册另5轴,分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启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英国藏《永乐大典》、法国藏敦煌写本等一批重要海外古籍现实数字化回归;启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等编纂项目,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珍贵典籍进行再阐释;先后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册府千华”等大型专题展览28场、巡展500余场、讲座600余场次,以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传播普及典籍文化 。
1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古籍数字化情况
国务院对于古籍保护工作明确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1]。关于古籍数字化的任务总结起来就是要做三件事情:一是标准先行,规范数字化工作;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三是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围绕上述任务,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内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近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1.1 推进标准规范建设,开展数字化科学研究
古籍数字化的一个重点工作是制定数字化标准规范。由于古籍文献的复杂性,比如文献版本的选择、古籍分类、古籍用字等,会出现数字资源描述不统一,数据格式繁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设标准体系应立足于古籍保存和内容服务的长远规划,便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从2008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程已开展研制符合现实要求又具备前瞻性的标准规范,包括字符编码、古籍用字、生僻字与避讳字处理、专门元数据、对象数据、管理元数据等20余项。同时,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数字图书馆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组织专家编撰了《古籍数字化技术手册》,对古籍数字化加工流程,包括古籍数字化加工准备、古籍元数据著录、古籍图像数字化、数据命名规则、数据提交、数据验收和发布管理等环节都做了具体规定,为在全国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做好标准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相关研究项目,特别是2012年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牵头申报的“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研究”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该项目共包括“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模式研究”“国家古籍数字资源保存库研究”“古籍数字化的质量与保障机制研究”“国家古籍数字化标准建设研究”“我国古籍数字化共建共享机制与模型研究”等五个子项目,涵盖了当前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该项目是在分析当前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开展系统化、前瞻性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目的是为古籍数字文化遗产的传承、数字化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典藏向文化产业转换等提供可行性方案。在该项目中,利用互利互惠原则解决数字化古籍资源的共享问题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2 确定古籍数字化战略原则和工作方向
在标准规范建设和数字化研究的过程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原则和工作方向也日渐明确。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原则是:秉承“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宗旨,在坚持公益性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古籍影像数字化,更多更快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古籍影像数字化是整个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古籍数字化应首先满足公众和学者方便获取丰富古籍影像的基本需求。目前,存世古籍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揭示出来,因此,开展古籍影像数字化,尽快公布更多的古籍影像,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阅览服务,是当前一段时期“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开展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社会分工与协作。图书馆是古籍收藏的主要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大古籍资源揭示力度,通过影印出版、数字化等方式大量公布馆藏文献资源。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一系列古籍资源的深加工,面向用户建设多种形式的古籍数据库,包括全文检索型、知识库型、大数据型等。目前,这类数据库发展迅速,影响较大,如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上千种古籍都是经过长期精心校勘整理的文献,质量很高,还有爱如生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时代的“国学宝典”,北京大学的“全唐诗分析系统”与“全宋诗分析系统”等,这些数据库、知识库对古籍研究者来说是很好的工具,大众利用也非常便利。
1.3 积极开展数字化实践
1.3.1 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国家图书馆所藏古籍约为290多万册/件,约占全部现存古籍品种数量的80%、版本数量的60%,是国内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单位,发布馆藏古籍数字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古籍影像阅览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集中力量开展了馆藏古籍资源的数字化,主要包括:与全国图书馆文獻缩微复制中心合作,开展国家图书馆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目前已累计完成1.7万部13万册874万拍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同时启动了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赵城金藏》等特色古籍文献的缩微胶片数字化项目。另外,在做好古籍善本数字化的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古籍品种、版本,加强对普通古籍的保护力度,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完成首批1700余部50万拍数字化工作,现已启动第二批50万拍普通古籍数字化工作。同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保护和揭示力度,于2017年还启动了“馆藏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项目。
1.3.2 与国内外古籍收藏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试点
一是与国内古籍收藏机构合作。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2年底开展了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试点工作,首批选择27家单位所藏的1000余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先期开展数字化,在各单位的积极参与下,目前已陆续完成约30万拍珍贵古籍影像资源建设;2014年底,天津图书馆向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提供总量5700余种约300万拍明清版本古籍数字资源;2016年下半年,云南省图书馆将本馆古籍数字资源共139种727册95 496拍提供给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这批资源均是云南省图书馆所藏珍贵的、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特别是明代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家族著述,更是明代少数民族汉文著述的代表。
二是积极开展海外古籍数字化合作项目。2009年,国家图书馆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达成协议,对其所藏中文善本和齐如山专藏进行数字化。2010年9月8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特藏资源库”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该项目共完成经部和史部善本数字化计741部11 142册83.6万拍。另外哈佛燕京图书馆还赠送了齐如山戏曲小说专藏204种。2009年11月,日本东京东洋文化研究所将所藏4000余种汉籍,以数字化方式无偿提供给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目前已在国家图书馆网站发布。2015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正式启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在该项目的引领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 和敦煌西域文献、牛津大学波德利图书馆藏19册《永乐大典》 等一批珍贵文献以数字化形式实现了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4 促进全国联动 开放古籍资源
2016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上线开展服务,标志着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互联网服务时代,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在古籍文献资源开放、共享的示范表率作用,迅速得到了全国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各馆纷纷推进所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在2017年2月28日、5月25日,先后联合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10家单位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2.8万部,其中仅“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总量达到1.7万部,在古籍资源共享方面形成全国联动的新局面。
2 “中华古籍资源库”介绍
“中华古籍资源库”采用边建设边服务的方式,2016年9月28日正式上线。该库共设置三种检索途径,即题名、索书号和责任者,可繁简字通检,方便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研究者的使用。检索结果页面为善本古籍的品种和版本目录,每部数字化的古籍均附编目数据,主要包括七项内容:题名项、责任者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附注项(行款版式等) 和四部分类及善本编目书号。读者除获取所检索古籍(文献) 的全文数字影像外,还可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古籍编目人员的编目成果,阅览的同时兼顾参考研究。
该库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大、质量高。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分两批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影像合计1.7万(17 259) 部13.2万册875万拍,其中宋刻本(写本)134部、金刻本1部、元刻本254部、明刻本7069部、明抄本594部、清刻本3662部、清抄本4107部、明清稿本780部、活字本254部、域外汉籍159部、明清钤印本57部、其他(画像、拓本、彩绘本、磁版印本等)188部,约占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总数的60%。这些古籍资源全部是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资源,著录标引信息完整,图像质量比较高,可充分满足研究人员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二是彻底打破了古籍阅览的时空限制。该资源库采用互联网发布方式,读者注册后都可远程阅览、调取古籍数字影像,完全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障碍。同时读者自主操作,消除中间的人为管理手续,即查即得,快捷高效。读者可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http://www.nlc.cn/) 或中国古籍保护网(http://www.nlc.cn/pcab/),点击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栏目,以身份证号注册或读者卡登录,就可进行检索和全文阅览(网址:http://mylib.nlc.cn/web/guest/shanbenjiaojuan)。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3.1 继续推进古籍数字化标准统一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内,继续推进建立统一的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加快古籍数字化相关标准的研制,站在保障国家文化资源安全的高度,依托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标准,借鉴和引进国外相关标准,制定既符合古籍特点,又能够适应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全国统一性强制标准,尽快形成古籍数字化标準体系,严格数字化流程,保证数字资源质量。
3.2 建立互通互利共赢模式,整合多方资源
目前,各级各类图书馆都在积极开展本区域、本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也取得很大成效,现在正处在需要重点发力和资源整合的阶段。应加强与各古籍收藏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做到统筹安排,在注重各自古籍资源建设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在古籍资源建设,如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国家珍贵古籍数字化、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等方面与各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在资源共享方面探索建立互通互利共赢模式,如通过合作共建、购买发布权、资源权益互换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更丰富的古籍数字资源。
3.3 坚持公益性原则,持续加强资源库建设
“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发布大量古籍资源,古籍数字资源的建设已初现成果,但这与整体古籍数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加大力度,继续进行大量古籍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发布,切实满足全社会对古籍数字化资源利用的需求。
同时,依靠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平台,进一步增加和丰富古籍数字化成果内容和种类,促动全国古籍数字资源的共享发布工作。另外,不断加强与海外中华古籍收藏机构的合作,利用数字化、影印出版等方式让更多的中华珍贵古籍实现回归。
3.4 探索与其他数据库之间的衔接与合作模式
在不断整合和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的同时,着力探索与其他数据库之间的衔接与合作模式。首先,在上游,逐步将古籍影像资源与古籍目录进行链接。下一步,古籍影像资源将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系统实现链接,从而实现古籍目录与内容的衔接,便利读者检索使用,这也是资源库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在下游,积极探索与全文数据库、知识库、大数据库的合作模式。打造资源整合平台,与学术界、出版界及社会机构加强沟通合作与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探索适当的合作方式,实现统一平台的资源接入,共同推进古籍资源库建设,提高古籍利用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古籍产品,最终将中华古籍资源库打造成“一站式”的最全面、最便捷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发布和利用平台。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EB/OL].(2007-01-29)[2017-09-29].http://www.gov.cn/zwgk/2007-01/29/content_511825.htm.
赵文友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保护组副组长、副研究馆员。北京,100081。
林世田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2018-01-10 编校:刘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