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肖锋
你支持同性恋吗?“我不支持,但是我对同性恋者宽容。”真的吗?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的家人身上,比如,你的孩子是同性恋,你还会对他宽容吗?
同样的道理,在“PG One事件”中,你会对年轻人宽容吗?“是的,我会宽容。年轻人都会犯错。”但是,你会让自己的女儿和他交朋友吗?
这还可以与如何对待农民工一事类比。你排斥农民工嗎?“干吗要排斥?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那么,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上同一所学校,甚至做同桌吗?
生活中有很多这类引发人们评论的问题。但若感同身受地细想,用人类的同理心去换位思考,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如果这件事真发生在你的身上,你还会这么想吗?所以,我的结论是:对许多事情,你之所以宽容,是因为它们没发生在你身上。有一种问题,叫“别人的问题”;有一种评论,是“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但别发生在我身上”。
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禀性乍现的一刻”,用英语说就是,Moment of Truth(简称MOT),即在关键时刻,你才会暴露本性。MOT是一个关键指标,不管你平时怎么对待客户,怎么微笑以待,他只会记住那些关键时刻。
Moment of Truth,我更愿意称之为“真相时刻”,即平时都是假象,只有在关键时刻暴露的才是真相。比如,在是否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上,我相信当今父母的答案大多是“不该打”。我当然也会这么回答,但有时候真的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那天,不到3岁的小女儿在玩洗衣机,眼看她就要启动洗衣机,我忍不住踹了她一脚。因为我之前刚看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条消息,一个“熊孩子”把自己绞进了洗衣机里,被捞出来时已经奄奄一息了。我踹过女儿之后,心里当然很后悔,但那一刻的表现就是出于我的本性,是我的真相时刻。
回想起来,她刚刚会走路时,有一次把刚喂给她的西瓜吐得满床都是,我抬手“啪”地打了她一下。事后我自己也对自己粗暴的举动感到惊讶:对这么小的孩子我竟然能下得去手!没办法,那一刻禀性乍现。试问,有多少父母能禁得住“熊孩子”的考验呢?
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宽容”意为: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海尔普斯说:“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量。”但是,我们经常说的道理则是:“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你宽容,那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
我们常把“我不赞同你,但是你有反对的权利”挂在嘴边。可是,如果在家里都没有办法实现民主,由着自己的性子打骂孩子,那么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实现宽容呢?
最近票房很高的一部电影是《前任3》,这部投资3000万的小制作影片的票房已经突破17亿,成为2018年的首部火爆电影。据说,该片火爆并不是因为它是一部向前任致敬的影片,而是因为它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不断拷问现任的机会:你的前任是谁?到底有几个前任?或者,你现在已经忘了你的前任吗?
在心理学上这叫“追前嫉妒”。人们不是常说“爱就是放下过去”吗?真爱一个人不就要包容这个人的过去吗?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爱就变成了:抗拒从严,坦白更严。
当然,这种拷问有时不只来自现任对自己的拷问,更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拷问:我是不是真的爱过他(她)?我们分手是不是因为当初的我或他(她)不够宽容?
从带娃到人生际遇,理性呼唤与感性操作之间的距离总是比想象中的远。更不要提美女临之而不迷,金钱临之而不惑。《圣经》中说:“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只有当你没有遇见足够多的试探时,你才会对任何事情都夸夸其谈。